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防御资金买入 银行股开年跑赢大盘,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2024 年以来,银行股的表现颇为亮眼,跑赢三大指数和沪深 300 指数。
截至 1 月底,中证银行指数年内涨幅达 6.33%,万得银行行业指数年内涨幅达 6.32%,申万银行指数年内涨幅达 6.17%。
同期内,上证指数下跌 6.27%,深证指数下跌 13.77%,创业板指下跌 16.81%,沪深 300 指数下跌 6.29%。
从个股表现来看,A 股 42 家上市银行中,有 37 家银行股价在今年 1 月实现上涨。其中,中信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成都银行、招商银行、沪农商行涨幅超过 10%;青农银行、郑州银行、兰州银行、重庆银行和兴业银行五家银行股价为负增长。
对于银行股跑出显著的超额收益表现,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第一,在股市震荡下行、债市收益率快速走低背景下,资本市场高收益资产匮乏,高股息资产凸显投资性价比;第二,信贷 " 好采頭 " 预期较强,机构投放强度差异引导选股逻辑,上市银行 2024 年营业收入(以下简称 " 营收 ")有望转正;第三,银行板块具有低估值、高股息特征,后续估值下行空间较为有限。
银行股也 " 好采頭 "
事实上,从 2023 年 12 月以来,银行股因为跌幅较小,已经跑赢关键指数。2023 年 12 月,A 股市场整体下跌,沪深 300 指数下跌 1.9%,银行板块整体下跌 0.4%,银行相对沪深 300 录得超额收益 1.5%。
进入 2024 年,银行板块保持强势,逆市飘红,在多个交易日收涨。对于银行股年初至今的表现,国投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李双梳理了三方面的逻辑:首先是宏观层面逐步托底经济;其次,银行业 2023 年四季度业绩略好于预期;第三,银行股的估值与机构仓位均接近历史极低值附近。今年年初以来,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从防御的角度,银行股低估值、低机构仓位的属性获得投资者青睐,叠加宏观政策转向逆周期调节、银行盈利好于预期,银行板块有超额收益与绝对收益。
宏观政策上,1 月 24 日,中国央行宣布决定于 2024 年 2 月 5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 5% 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 7.0%。有分析人士认为,降准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业息差收窄的压力。
另外,1 月份,共有 6 家上市银行公布 2023 年业绩快报。1 月 12 日,杭州银行率先发布 2023 年度业绩快报,此后,招商银行、长沙银行、齐鲁银行、中信银行、青岛银行相继发布业绩快报。
6 家上市银行 2023 年净利润均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同比增速均超过 5%,其中,杭州银行、齐鲁银行、青岛银行的净利润增幅达到了双位数,分别为 23.15%、18.02%、15.11%。6 家上市银行营收方面则出现分化,杭州银行、长沙银行、齐鲁银行及青岛银行四家城商行 2023 年营收分别同比增长 6.33%、8.46%、8.03%、7.11%。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 2023 年营收分别同比减少 1.64%、2.60%。
从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情况来看,1 月 25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表示,2023 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417.3 万亿元,同比增长 9.9%;2023 年商业银行净利润 2.38 万亿元,同比增长 3.24%。
乐观还是悲观
上市银行作为 A 股上市企业中高利润的代表行业之一,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认可程度不高。尽管近期银行股保持上涨趋势,但截至 2024 年 1 月末,A 股上市银行还处在 " 破净 " 状态,估值徘徊在历史地位。
对于 A 股银行板块的低估值,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压制估值的主要因素是息差收窄压力以及资产质量担忧。
1 月 8 日,瑞银大中华金融业研究首席颜湄之在瑞银大中华举行的研讨会上表示,目前较低的估值水平充分反映了银行基本面的下行压力,经测算,目前的估值水平隐含了 30 — 40 基点的息差进一步下跌(空间)。
2024 年银行净息差情况或有望改善。结合 2023 年以来,存款利率下降 5 次以及 2024 年开年降准因素,中泰证券银行业团队认为,综合资产、负债两端看银行后续息差情况,2024 年息差预计仍面临下行压力,但收窄幅度或将较 2023 年有所改善。
颜湄之表示,在宏观环境面临挑战背景下,银行可能需要做出一些牺牲如降低贷款利率、减费。此外,银行业面临着房地产下行、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等风险因素,这对银行的利润增长和资产质量都有负面影响。但是,银行股比较便宜,尤其是国有大行,财政部作为其大股东,使得国有大行的分红有一定的保障。因此,国有大行被认为是有抵御性的板块,相对有吸引力。
公募基金 2023 年 4 季报显示,公募基金在 2023 年 4 季度减仓银行股,持仓比例较 2023 年 3 季度末有所下降,持仓比例也接近历史低位。
投资机构是否看好银行股?在公募基金降低持仓比例的另一面,近期保险资金时隔多年再次 " 举牌 " 银行股。1 月 23 日,无锡银行官网发布公告称,自 1 月 11 日增持触发举牌后,长城人寿 1 月 19 日再度增持,并将晋升该行第三大股东。此次权益变动后,长城人寿持有该行 1.39 亿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 6.36%。
非 A 股上市银行也迎来保险资金进入。1 月 19 日,民生人寿发布公告称,此前以人民币 3.05 元 / 股的价格受让万向三农持有的网商银行 7.2 亿股股份,交易金额为 21.96 亿元,交易完成后对网商银行的持股比例约为 10.96%。
李双认为,去年底至今年初,在与机构投资者交流过程中发现,大家普遍比较谨慎,特别是对银行、房地产产业链乃至经济中长期的增长趋势 " 看不清 ",最终反映到对银行股的投资上不愿意 " 做左侧 ",更倾向于 " 等政策拐点,右侧交易 "。
" 但我们始终相信,股票投资是‘周期性的’,任何悲观预期在股价、估值上如果过度反映,而基本面可能并没有估值反映得更差,那理论上便存在估值修复的投资机会。" 李双认为,对银行股而言,转机也在逐步酝酿,不应再过度悲观。
行情能否延续
本轮银行股的走势能维持多久?有机构分析师认为,基本面承压是行业趋势。也有观点认为,银行板块有望进一步跑出显著的超额收益。
对于年初银行股的表现,广发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倪军认为,银行基本面滞后于宏观经济,目前还在承压趋势中。年初以来银行板块行情更多是市场预期因素所推动:一方面源自年初保险好采頭叠加存量资产到期再配置驱动高股息银行上涨,另一方面源自预期因素导致市场自发进入低估值银行板块防御并博弈政策预期可能反转,两者叠加带来本轮银行板块系统性行情。
至于后市行情,倪军进一步称,往后看,基本面承压是行业趋势,市场已有预期,不影响板块绝对收益,但基本面趋势的分化在银行内部选股上值得关注。与今年经济大省政府需求高度相关的地方性银行基本面可能会超预期,而零售小微下沉客群的风险暴露情况值得关注。"2024 年会不会有反转,需要看经济形势,特别是消费信贷有没有反转、地产有没有稳住等。" 颜湄之表示。
在 2024 年银行股的配置方面,颜湄之认为,银行股在短期能维持稳定的派息率,较高的股息率或将有助于带动银行板块的股价上行。在消费、经济复苏仍旧疲软的环境下,专注于零售和财富管理业务且具有高增长能力的个股股价表现或继续承压。
王一峰表示,在宏观经济增速中枢下行、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背景下,股息率与社会融资成本之差持续走阔,高股息策略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银行板块作为盈利稳定、股息率高、估值波动低的类固定收益资产,已凸显投资性价比。随着险资等中长线资金入市增配,银行板块有望进一步跑出显著的超额收益,继续看好银行板块节前股价表现。
展望未来行情,李双认为,2024 年全年、特别是一季度,银行基本面承压是客观的现实,但考虑到个股估值低,且个股之间估值分化程度明显收敛,接近历史极低值附近,去年四季度大多数机构也明显减仓银行股,且银行股的稳定可起到整个资本市场平稳的作用,所以对银行板块不应再过度悲观。
李双认为,当前银行板块上涨属于估值修复行情,当估值修复到一定位置后,需要关注宏观政策可持续性及政策落地的效果、经济数据与银行基本面的验证,因此,春节后发布的宏观数据、两会前后的政策将是银行股行情持续性的重要观察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