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最有钱的河南80后,悬了!,欢迎阅读。
出身底层,一路携手,最终逆天改命赚得 420 亿身价,成为河南最有钱的 80 后夫妻。张国涛和卢依雯曾是无数人艳羡的对象。
但现在,他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
01
暴跌 90%
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注意到,钻石已经崩盘了。
2022 年 3 月,国际钻石交易所钻石价格指数达到 158 的历史峰值,随后便一路下跌,到目前只有 110 左右,跌去了约 3 成,并创下近 5 年来新低。
有印度钻石批发商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一组数据:
过去一年,有证书的钻石价格下跌了 35%-40%,其中 50 分到 3 克拉的钻石受冲击最严重,同期销量也下降了 30%-35%。
钻石价格跳水直接带崩了钻石企业。
戴比尔斯是全球钻石产业的垄断寡头,其主流产品为 2-4 克拉的婚戒原钻,巅峰时,这类钻石曾经卖出过每克拉 2400 美元的价格,但到去年 6 月,价格已经降至每克拉 1400 美元。今年 7 月,价格已跌至每克拉 850 美元左右。
最新数据显示,8 月,戴比尔斯今年的第 7 个销售周期,公司仅售出 3.7 亿美元的天然钻石,同比下滑 42%,环比下降 10%,已连续第四个月销售业绩下滑。
比戴比尔斯更惨的,是张国涛和卢依雯的迪阿股份。
作为 DR 钻戒母公司,迪阿股份过去的小日子相当不错,毛利率长期维持在 70% 左右,远超老凤祥、周大福等同行(毛利率均在 10% 以内)。
2021 年,迪阿股份在创业板上市,随后开始新一轮扩张。据财报数据,公司门店数量从 2021 年底的 461 家增长到 2022 年底的 680 多家,一年就新增 220 家。
企业扩张与行业下行迎头相撞,结果可想而知。
今年上半年,迪阿股份实现营业收入 12.42 亿元,同比减少 40.45%,归母净利润仅为 0.53 亿元,同比大跌 90.77%。这其中还有 1 亿多的投资收益,如果剔除这部分理财收益,迪阿股份上半年的扣非净利润是 -4936 万元。
股价已先于业绩暴跌。
上市首日,迪阿股份的股价一度涨至 177.0 元 / 股(前复权),但现在却只剩下不到 35 元 / 股,两年时间已较历史高点跌去 80%。
一同被带走的,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奋斗佳话。
02
仅次于张一鸣
1985 年,张国涛出生在河南开封,1987 年,卢依雯出生在河南许昌,二人均来自普通工薪家庭。
2007 年,年仅 20 岁的卢依雯独自来到广东深圳打拼,在那里认识了比她大两岁的张国涛。身在异乡,又身为同乡,让两个在大城市奋斗的底层年轻人倍感亲切。很快,他们便走到了一起。
2010 年,张国涛和卢依雯决定辞职创业,他们成立深圳茵赛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试图作管理咨询与营销策划。由于竞争太过强烈,这家公司并没能做起来。
张国涛和卢依雯把第二次创业锁定为珠宝生意,取名 " 戴瑞珠宝 "(迪阿股份前身),刚开始主要是代理其他公司的珠宝产品,然后顺带进行特殊定制。随着业务越来越熟练,二人不再满足于没什么赚头的代理业务,在卢依雯的主导下,戴瑞珠宝推出了 "DR" 钻戒定制品牌。
从代理商转变为品牌商,早期做营销的经历给了他们极大帮助。DR 品牌能火,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高超的宣传和推广手段。
一句 " 男士一生只能订购一枚,用一生爱一人 " 的口号直击内心,把年轻人对爱情的憧憬拿捏的死死的。在定制购买 DR 钻戒时,男士必须签署 " 真爱協定 ",绑定自己与受赠人的身份信息,并且承诺将来无论任何原因,都不能再送第二人,且不能删除购买记录。
另一边,他们不惜花重金邀请名人为其代言,持续占领消费者心智。
" 亚洲飞人 " 苏炳添、" 跳水皇后 " 吴敏霞、乒乓球名将许昕、奥运 " 五冠王 " 邹凯等超 10 对体育名将夫妇,吴京与妻子谢楠、戚薇和李承铉、钢琴家郎朗和吉娜等众多影视明星,均先后为 DR 品牌站台。
2022 年,迪阿股份销售费用一度达到 14.22 亿元,占公司当期总营收的 38.6%。
凭借这种花里胡哨、高举高打的打法,迪阿股份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2013 年,公司在线下市场开设第一家门店,到 2018 年末,门店数量已达到 250 家。2018 年 -2021 年,公司营收从 15 亿增长到 46 亿,三年的时间翻了两倍。
迪阿股份属于典型的夫妻店,上市前,张国涛和卢依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控制公司超 98% 的股权。也因此,随着迪阿股份登陆创业板,夫妻二人身价瞬间暴涨。
据《2022 胡润全球白手起家 U40 富豪榜》,张国涛、卢依雯夫妇曾以 420 亿身家位列中国白手起家富豪榜第二位,仅次于张一鸣。
从小镇青年到最有钱的河南 80 后,再到如今深陷泥潭,张国涛、卢依雯恐怕从来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如此这般跌宕起伏。
更不会想到的是,终结他们的竟是自己的河南 " 老乡 "。
03
世界钻石河南造
1880 年,英国殖民者塞西尔 · 罗得斯创办了德比尔斯矿业公司,随后在南非疯狂囤积钻石矿场。到 20 世纪初期,戴比尔斯已直接或间接控制了全球 90% 的钻石矿产,拥有绝对的产业主导权。
1929 年大萧条期间,钻石需求大幅下滑,本应顺势而为降价销售,但戴比尔斯二代掌门人恩斯特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减少产量来维持钻石价格。仅用三年时间,世界钻石年产量便从 2200 万克拉骤降到 1.4 万克拉。
保住价格,熬过危机,戴比尔斯开始疯狂给年轻人洗腦,把钻戒和爱情绑定在一起销售,然后通过自身垄断能力强行控制钻石产量,让一个本身并不稀缺的产品显得无比珍贵。
只要全社会都相信值钱,原本不值钱的东西也就变得值钱了,过去近百年时间,全世界其实都沉浸在这样一个梦境之中。
2019 年,中国科学院成功突破 " ⼈造钻⽯ " 培育技术,在河南商丘柘城县成功试点推⼴,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
和天然钻⽯相⽐,这里的⼈造钻⽯在外观、工艺、品质上均不落下风,而价格只有天然钻石的 20%。一时间,人造钻石产业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到今天,全球 95% 的人造金刚石由中国制造,而全国 80% 的产量来自河南。
在郑州、许昌、南阳、商丘等地,已形成集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并先后崛起了力量钻石、黄河旋风、*ST 金刚、惠丰钻石、国机精工等一批上市公司。
由于价格便宜,人造钻石直接抢了天然钻石的饭碗,2021 年,人造钻石的市场份额还只有个位数,但到今年 7 月,这一数据已逼近 50%,取代天然钻石指日可待。
越便宜越能得到市场青睐,越能得到市场青睐也就会进一步越做越便宜,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之所以说是恶性循环,是因为此举一下子把钻石这个行业给打掉了。
过去大家爱买钻石,是因为全社会达成了钻石珍贵这个共识,而之所以能达成这个共识,是因为上游长期控量,强行制造稀缺。现在机器一开就能随便造,钻石铺天盖地烂大街,价格破,信仰跟着破,故事也就讲不下去了,毕竟年轻人不可能认为自己的爱情就值十元八块。
这就是为什么钻石不仅在杀价,也在杀量。
过去两年,人造钻石厂商通过挤压天然钻石一度赚的盆满钵满,但自己搬起的这块石头终究还是砸到了自己脚上。最新财报显示,中兵红箭、黄河旋风、力量钻石等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均大幅下滑。
不出意外,整个钻石产业的崩盘可能就在眼前。
迪阿股份业绩说明上,张国涛坦言这是创业以来最大挑战,宏观环境的变化让所有人始料未及。从给出的拯救措施上来看,张国涛、卢依雯夫妇依然寄希望通过调整门店的方式提升经营水平。
但这样做真的还有意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