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用DeepSeek看病,救了“AI医疗”的命,欢迎阅读。
DeepSeek 引发的 " 大模型热浪 " 仍在继续。
有人拿它编程,有人拿它算命,还有人拿它看病。
2 月 18 日,港股 "AI+ 医疗 "、A 股 "AI+ 制药 " 板块延续涨势。2 月以来,医渡科技股价接近翻倍,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股价接连攀升,沉寂许久的 AI 医疗赛道再现火花。
除了在院外充当普通人的 " 健康顾问 ",对流感、过敏等常见病给予医疗建议外,DeepSeek 等大模型已走进医院,特别是重症监护室 ICU、急诊科、儿科。
既往,危重急诊病人的治疗,千钧一发皆系于医生;而今,微调后的 DeepSeek 能快速分析多种类型数据,帮医生梳理复杂病例,给出治疗思路和建议。
相当于医生有了一位聪明、随叫随到的 AI 助手,且这位助手还在日夜不休地 " 进化。"
近日,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宣布已经部署 DeepSeek 模型;接入 DeepSeek-R1 ( 671B ) 后的医学模型 Med-Go 也已在上海东方医院等临床机构应用,并在 ICU 环境下验证了能力。
事实上,AI 在医疗领網域,已引发过多轮舆论关注和投资热潮。2016 年 -2023 年间,从 AI 医学影像、AI 药物研发,到 AI 手术机器人、医疗大模型等,众多企业尝试借助 AI,解决优质医生供给不足、区網域诊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由此,也催生了多家估值百亿的独角兽。
许多面向临床诊疗的 AI 产品,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却在进入医院、患者 / 医保支付的商业化环节屡屡碰壁。" 技术壁垒不够高(行业内卷),临床需求不够硬(缺付费方)",一家医疗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总结既往 AI 医疗出现困境的原因。
确实,成就一款出色的 AI 医疗应用,技术、产品、医患教育、商业、监管、伦理等板块都必不可少。时至今日,DeepSeek 等大模型在医学领網域展现出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令业界沸腾。
所以,接入 DeepSeek 等大模型的 AI 医疗公司,有可能改变什么?
AI 技术的长板再次突破性地拉长,能否带动其它环节快速跟进,借硅基生命的力量,解决碳基生命 " 看病难、看病贵 " 的困局?
接入 DeepSeek,改变了什么?
2 月,医渡科技、鹰瞳科技、智云健康等医疗医药公司纷纷接入 DeepSeek,借助这一 " 国运级 " 大模型,提升自身医疗数据洞察、AI 影像诊断、慢病管理的老业务能力。
其中一家接入 DeepSeek 的港股医疗上市公司透露:接入 DeepSeek 后正进行业务赋能和项目拓展,技术团队十分忙碌," 来问我们的医院客户很多,当务之急是落地。"
另一家腾讯系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反馈,技术团队正在对 DeepSeek 进行研究,预计两周后会出详细的计划。
热火朝天背后,多数技术一号位们其实心知,DeepSeek 未必称得上是 " 颠覆性的技术创新 ",但经过 " 微调 " 后,其在推理和决策场景下的出色表现,的确能为自家产品在处理复杂医疗数据,或支持精准决策等方面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而这,也恰恰是 AI 医疗公司此刻的刚需。
" 我们接入 DeepSeek-R1 ( 671B ) 主要考虑它的推理能力及数学能力,能够将病历诊断准确率提升 10% 以上,尤其是复杂病例的诊断准确率尤其明显。" 烁乐信息 CEO 张翰相对 36 氪表示,去年 11 月,他们刚刚联合上海东方医院推出了 AI 医学大模型 Med-Go。
张翰相介绍,在诊疗压力巨大的重症监护室,接入 DeepSeek 的医学大模型能够快速分析患者的各项数据,包括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资料等,提供多个可能的诊断方案。
" 比如处理一位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病例时,医生们面临着多种治疗选择,包括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药物治疗等。在这种情况下,微调后的 DeepSeek 能够结合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和最新医学研究,为医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决策支持框架。"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过年期间,已有家长用 DeepSeek 解读孩子的血常规化验报告、寻求用药建议,最终 "deepseek 给出了跟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一样的诊断 "。线下问诊时,医生会给出诊断结果,但解释通常比较简单,面对诸多专业术语,关切孩子的家长往往有一连串问题,而 AI 医学模型可以持续给予回应。
当然,AI 的 " 幻觉 " 问题,在 DeepSeek 身上同样存在。尽管基座大模型有极强的推理能力,但其医疗类的语料并不专业,数据处理的细致程度也有很大提升空间,直接用于严肃的诊疗场景,准确率比较低,给出的用药和治疗建议可能会误导患者。
这就给予了企业 " 深度定制 " 的空间,在开源的基础上,如应用专家标注准确的数据集、医生团队的诊断思维链等,以提高准确率。这正是既往 AI 医疗公司的积累所在。
另外,此前一直困扰 AI 医疗公司、医院的 " 数据隐私安全 " 问题,在 DeepSeek 开源 + 本地化部署的模式下,也得到了有效规避。相关 AI 智能体在医院落地时,可进行私有化部署,不仅从源头解决隐私泄露的问题,且能够节省云端服务的成本,降低了企业对第三方云平台的依赖。
除了诊断、治疗,在 2B 的医疗流通场景中,DeepSeek 也展现出了潜力。专注药房零售业务的上药云健康对 36 氪表示,已将 DeepSeek 应用于智能问答、药师培训、患者个性化运营等业务环节。" 比如在处方审核的问题上,DeepSeek 可以更快识别处方中药物相互作用、剂量错误等潜在问题,从而降低用药风险。"
寻找医疗版 DeepSeek
AI+ 医疗,已经走过十年兴替,如 AlphaGo 对战柯洁般的 "AI 与医生竞技赛 " 也举办过许多场。
这十年间,AI 产品一步步从 " 玩具 " 变成医生的工具,又从工具变成医生助理,随着技术奇点的来临,更聪明的 "AI 智能医生 " 也离我们越来越近。
进入到 2024 年之后,市场对医疗大模型的价值判断,逐渐从看重模型能力转为业务导向,即在合适的场景,寻找 " 杀手级应用 "。成就一款医疗杀手级应用,需要技术、产品、医患教育、商业、监管、伦理等板块,合围起一个 " 深水木桶 "。
DeepSeek 的价值不仅在于 AI 技术长板被显著延长,还在于以汹涌之势出圈,对医生和患者群体进行了 "AI 使用教育 "。
医生群体中,有对新技术持拥抱态度的新锐派,也有相当基数的医生比较保守,DeepSeek 等大模型展现出的能力,令更多医生拥抱 AI 技术。对于患者而言,当 AI 工具已经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借助 AI 进行健康咨询、阅片、问诊等也是顺理成章。
当前,豆包的常用对话栏,也已新增了小荷健康推出的 "AI 健康咨询小助手 ",引导用户与之进行健康方向的对话咨询。
不过,与其他生活场景的咨询对话不同,医疗类问诊咨询、癌症筛查对准确率要求高,对 "AI 幻觉 " 和 " 胡编乱造 " 的容错度低。试想,若 AI 健康助手出现误诊,而用户听从其建议用药,出现一定的身体不适,便可能出现医疗纠纷和责任归属问题。这不仅对医疗产品的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也考验着 " 准入与监管 " 方面的能力。
另外,开发 AI+ 医疗应用的企业终究要面临商业化," 谁来付费买单 " 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难以规避。
经过十年探索,面向诊疗场景的 AI 产品归拢到商业化上,主要实现" 按次付费 ",才能在满足患者临床需求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持续收入。既往很多家 AI 医疗企业都能提供相似服务,内卷中落入 " 卖軟體一次性收费 " 的商业模式,使得全行业都很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