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理财经验:130亿电池片“小晶科”二次上市,意在出海,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华夏能源网
电池片龙头钧达股份要二次上市了。
华夏能源网获悉,近日,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钧达股份 ",SZ:002865)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这意味着,钧达或将成为首家 A+H 上市的光伏电池片生产商。
截止春节假期休市前,2 月 8 日,钧达股份股价报收 58.13 元,总市值 132 亿元;据近 90 天内多家机构给出的评级,买入评级 5 家,增持评级 3 家。
据钧达股份此前公告,赴港上市 IPO 募集资金将用于高效电池海外产能建设,海外市场拓展及海外销售运营体系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建设及补充营运资金。
钧达是光伏行业典型的跨界者,早在 2021 年就开启了跨界光伏之路,并且直接加码具有一定门槛的电池片环节,押宝了 TOPCon 技术路线,幸运的踩准了电池技术由 p 型向 n 型迭代的风口,转型一年就跻身电池片龙头行列,还吃到了 TOPCon 市场爆发的红利。相比同期的跨界者转型之路相对顺利。
眼下,钧达也已经布局国际化业务,为何坚持出海战略?在当前残酷的行业竞争中有多大胜算?
押注 TOPCon 成最成功 " 跨界者 "
钧达股份 2003 年在海南成立,前期主营业务为汽车配件和内饰,靠着为海马、力帆、猎豹等汽车品牌做供应商,公司业务快速起飞,并于 2017 年成功上市。但受下游车企经营困难影响,钧达股份在 2016-2020 年净利润未再增长,基本维持在 8 亿元左右,到 2021 年,还亏损了 1.79 亿元。
为扭转经营困境,钧达开启了业务转型。2021-2022 年,钧达通过两次交易以合计 29.53 亿元的价格完成对太阳能电池片厂商捷泰科技 100% 的控股,同时将原有汽车饰件和零部件业务或剥离或减值,从而实现了向太阳能电池片专业厂商的全面转型。
钧达的跨界转型赶上了光伏最好的一年。乘着行业上行周期的东风,2022 年,太阳能电池片业务为其贡献了 111 亿元的营收,占到总营收的 95.74%;钧达也一举扭亏为盈,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 7.17 亿元。
同时,钧达股份敏锐捕捉到行业即将面临由 p 型向 n 型迭代的技术趋势,早在 n 型电池的市场占比仅 3% 的 2021 年,就开始全面押注 TOPCon 技术路线。2022 年 9 月,钧达成为电池片专业制造商中首家实现 n 型 TOPCon 电池大规模量产的企业。目前,其 TOPCon 规划产能已达到 68GW。
钧达股份已投建项目的产能情况(来源:公司公告)
招股书显示,到 2023 年 12 月,钧达的光伏电池年产能约为 50 GW,其中 n 型 TOPCon 电池电池年产能约 40 GW。意味着 TOPCon 产能占比达到 80%,这比晶科的 75% 还要高,钧达因而又被业内称为 " 小晶科 "。
同年 11 月,钧达股份发布的新一代 TOPCon 电池 MoNo 系列产品,电池转换效率已升至 26% 以上,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2023 年,随着 TOPCon 电池开始大规模攻占 p 型市场,钧达的产能优势凸显。前三季度 TOPCon 产品为其贡献了 97.51 亿元营收,占到总营收的 68%;在上半年 11.4GW 的电池出货量中,TOPCon 电池占到了 6.56GW。
还在招股书中披露,2023 年上半年钧达在 TOPCon 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达到 57.4%," 排名第一 ",已成为 TOPCon 电池出货冠军。而 2023 全年,钧达 N 型电池出货量有望达 20GW 以上。
2023 年前三季度,钧达营收 143.4 亿元,净利润 16.4 亿元,盈利同比增长近三倍。
2023 电池片出货排名(InfoLink 排名图)
而据 InfoLink 最新调研,全年电池片出货排行中,捷泰科技(钧达)由上一年的第五升至 2023 年的第四。
又一布局出海的细分龙头
" 为适应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满足全球市场客户需求,公司计划布局海外产能,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牌形象以及综合竞争力。" 转型成为电池片龙头后,2023 年钧达股份又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三季度报显示,2023 年钧达实现了海外销售从 0 到 4.66% 的增长,公司海外市场主要包含亚洲、欧洲等地;同时正在积极完成北美、拉丁美洲、澳洲等新兴市场的客户认证。
当然,相比于隆基、晶科、天合、晶澳等垂直一体化龙头 40%-60% 的海外业务占比,上述进展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也是在同一年,30 多家光伏企业掀起了出海热潮,其中天合光能(SH:688599)、晶澳 ( SZ:002459 ) 、隆基 ( SH:601012 ) 、阿特斯(SH:688472)、TCL 中环(SZ:002129)、昊能光电 6 家中国光伏企业宣布赴美建厂。TCL 中环(SZ:002129)、协鑫科技(HK:03800)也宣布在中东建立硅料、硅片建厂。
相比于国内电池片销售市场的严重内卷,海外市场利润较高,且体量巨大。据业内预测,2023 年至 2030 年海外市场还将保持 23.4% 的复合年增长率。但进军海外市场同时也面临着贸易壁垒的考验。因而顺应各国扶持本土产业链大趋势,奔赴海外建厂成为这些光伏企业的必然选择。
在多家龙头企业的出海业务布局中,主产业链多集中在组件环节。以 2022 年来看,上半年由于欧洲电力危机爆发,6 大龙头厂商的光伏组件均靠远销欧洲来支撑利润。中国光伏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共计了 78.7GW 光伏组件,同比增长可观。
而在电池片环节,此前只有阿特斯和爱旭股份(SH:600732)有明确出海计划。其中,阿特斯将在 2025 底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一座 5GW 的 n 型电池片工厂,以供应自家在美组件生产基地;爱旭则在规划未来两年实现 1 个海外生产基地的落地。
钧达作为尚未垂直一体化的发展的专业化厂商,如何在海外市场分一杯羹呢?
钧达副总经理郑洪伟在 2024 年 1 月 19 日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当前,海外光伏装机增速已超国内市场,伴随海外光伏组件产能快速增长,海外光伏电池需求随之提升,专业化光伏电池厂商迎来较大出海发展机遇。
招股书披露,钧达计划在未来实现约 14 GW 的海外年产能,该计划将分两个阶段完成。
" 海外市场正在经历由 p 型向 n 型的快速迭代,n 型电池是全球化市场的未来。" 钧达股份一位负责人曾对媒体透露,海外产能目标区網域为中东、东南亚及欧美," 公司将联合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实现海外产能落地。"
转型光伏 " 欠下的账 " 要还了
无论是进一步扩产还是国际化布局,所需资金不会在小数,因此,通过出海和赴港上市缓解其现金流压力或许是驱使钧达加紧赴港上市的原因之一。
钧达虽已成功转型光伏,但在光伏行业步入调整阶段的大背景下,业务压力并不小。
当前这家公司最大的挑战或在于债务压力。归根结底,这还是转型光伏 " 欠下的账 "。
当初为了收购捷泰科技,钧达股份共付出了 29.53 亿元现金。收购前的 2020 年钧达股份总资产也不过 18.58 亿元,刨除 8.1 亿元的负债,净资产仅 10.48 亿元。这意味着仅收购捷泰,钧达就借债约 19 亿元。
2021 年 -2023 年 6 月,为建设滁州项目、淮安项目钧达又累计投入了 40.30 亿元。意味着为了转型光伏,钧达至少借债 59.3 亿元。招股书显示,在完成捷泰科技 100% 控股的 2022 年,钧达的资产负债率达到 88.1%。
债务压力下,如何支付收购捷泰科技 49% 股权和一些银行到期贷款一度成了难题,所幸 2023 年 6 月钧达靠定增募集的 27.38 亿资金解了燃眉之急。到 2023 年三季度末,其资产负债率又降到了 72%。
但产能扩张,使得钧达今后依然面临现金流和债务偿还压力。
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钧达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4.75 亿元,但自由现金流流出却达到 21.13 亿元,并不能覆盖资金需求。此外,同期账面上还有一笔 43.28 亿元的长期应付款,为新建项目的应付政府代建款等。处处 " 欠账 " 的问题,急需相对充足的资金来解决。
再从同业竞争方面来看,钧达的竞争优势也正受到挑战。
2023 年光伏电池环节大扩张,全年落地总产能预测高达 1151.4GW,TOPCon 是其中最大的一股扩张势力。第三方研究机构预测,2024 年 n 型产品市场占比有望达到 70% 甚至更高。如此背景下,钧达靠先一步押注 TOPCon 技术路线的先发优势势必减弱。
在垂直一体化巨头中间 " 夹缝 " 生存的专业化企业,利润及业绩上的挑战尤其明显。由于钧达的营收严重依赖晶科、晶澳等下游组件巨头,头部客户高度集中。其招股书显示,2023 年前三季度,钧达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 49.4%,其中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达 25.9%。
招股书中也提及了相应风险提示:如无法在同业竞争中获胜," 我们的业务将会遭受损失且可能无法维持或提升市场份额。"
布局出海、缓解资金压力,或是钧达谋求二次上市、而非在 A 股募资的逻辑。然而,当行业处于上行周期,债务压力或许还能得以延缓,而一旦行业步入下行或调整,光伏电池市场份额上的竞争将越来越残酷,也将是钧达要直面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