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感恩全场之后,杨植麟还有更要紧的事,欢迎阅读。
文 | 财经无忌,作者 | 白嘉嘉、无锈钵
最近,一场仲裁的风波瞄准 AI 独角兽月之暗面。
12 月 6 日晚,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发文还原了近期事件始末。他在文中表示,离开前公司重新创业获得了每一位董事的签字同意和所有必要手续。感恩所有循环智能投资人和月之暗面投资人支持早期创业梦想,并相信分歧会有合理的解决方式。
而在这篇回应的末尾,他提到:
" 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团队正在发布新的 AI 产品。"
显然,相比于眼前的利益之争,杨植麟更愿意把心力花在 AGI 的未来上。
处于投资、股权、估值等诸多外部浪潮的交汇中心,注定了前沿科技创业不会是一场风平浪静的航行。
而杨植麟的回应,则让人们得以一窥,一位年轻的 AI 领袖,如何在漩涡中心保持理性和定力,对短期的利益纠纷做出取舍,并带领船队驶出风暴。
1、攻击杨植麟的跳板,曾是他亲手搭建
这种理性和长远价值判断,几乎贯穿着杨植麟的创业生涯。
2023 年 2 月,杨植麟和前公司循环智能的 CEO 陈麒聪达成了一致,月之暗面单独成立公司,循环智能无偿获得月之暗面一定比例的股份。
后来,大洋彼岸的硅谷银行倒闭,循环智能的现金流遭遇危机,正是这笔来自月之暗面的免费股份,解了循环智能的燃眉之急。
有趣的是,对月之暗面发起的仲裁,正是借了循环智能这块跳板,但这块跳板之所以能存在,恰好是也是月之暗面给予的免费股份。
人生总是不乏荒诞和戏剧性。
从局外人的视角来看,杨植麟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很大一部分,正是源于昔日 " 善意的种子 " 所意外结出的 " 苦果 "。
即便如此,杨植麟也从未有过怨言,哪怕到现在,他都在回应中写道," 我过去、现在、以后都感谢循环的老朋友们。"
循环智能创始团队,从左到右:COO 揭发、CTO 张宇韬、 CEO 陈麒聪以及 AI 和产品负责人杨植麟
这种乐观向善、懂得感恩的人生态度,正是科研旅途上必不可少的价值核心。
科研离不开合作,自然对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满怀感激,毕竟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人人都可能跌倒,都可能需要彼此相互扶持。
而对于杨植麟来说,在科研工作者之外,他必须面对自己的另一重身份——一家 AI 独角兽的 " 船长 "。
这也是为什么,在回应中他着重提及了风暴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张予彤。
这位曾慧眼识珠小红书的女投资人,在月之暗面的 " 业务、战略以及数轮融资中都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回报,杨植麟选择给予了张予彤部分股份。
" 我邀请予彤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月之暗面,股份按照多年兑现(vesting),兑现的条件是持续性为公司提供多年的服务及产出业绩。" 他写道。
联系之前的信息,不难发现杨植麟这段话,回答的正是 " 为什么月之暗面要与张予彤强绑定 " 的问题。
这是回应,也是在传达态度。
没有企业可以通过 " 出卖员工 " 获得成功,恰恰相反," 关怀、支持、守护员工 ",才是绝大多数企业走得更远的秘密。
杨植麟很清楚,一艘离心离德的航船,永远不可能抵达航海的终点,想要顺利驶向 AGI,就必须和 " 船员 " 站在一起,并对他们的付出予以肯定。
2、" 顺着洋流航行 "
1493 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时,选择了绕远路,却比第一次花了更短的时间。后来人们发现,他们的秘诀在于六个字:
顺着洋流航行。
月之暗面就是一支顺着洋流航行的船队,它的洋流叫 AGI。
2022 年年末,杨植麟看到了历史的拐点—— "AGI 技术的几个重要因素同时被满足 ",于是决定创办月之暗面,去探索产生智能的方法和智能的上限。
杨植麟毫无疑问是一个幸运儿。从一开始,他身边就围绕着一群相信 AGI 的伙伴。这些人坚定地认为 AGI 将成为 " 接下来 10 年甚至此生唯一值得做的事情 "。
当然,航行中会有风浪。仲裁就是其中一朵。
过去,对于 AI 企业的抨击,包括但不限于 " 大模型没有投资价值 "," 肯定没戏 ",以及 " 估值太贵 "。
不过,这些声音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月之暗面的判断,甚至心情。
面对一盆又一盆冷水,杨植麟团队几乎没有攻击过别人,只是向外界阐述自己的理解,用产品证明 AGI 并不是空谈。
他们的好心态从何而来?答案简单又朴素,为梦想努力总是令人快乐的。" 从大量实验中获取世界的真相并继续迭代,是我们重要的快乐来源。" 杨植麟写道。
后来故事的发展也为人们所熟知。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月之暗面推出了国内第一批 AI 产品 Kimi,长文本功能领先全球,包括 OpenAI。
在刚刚发布的数据里,Kimi 月活 3600 万,除去大厂字节的豆包,也是断崖式领先。
一级市场上,月之暗面的门槛几乎被各大投资机构 " 踏烂 ",先后收获来自红杉、阿里、腾讯的多轮融资,估值一路飙升至 33 亿美元,成为了世界级的 AI 独角兽。
对于杨植麟来说,能否穿越眼前的困境,正是未来那片更广阔市场所给出的一个考验。
3、继续追赶才更重要
比起这场风暴,更令杨植麟忧虑的,应该来自于大洋彼岸那场真正席卷全球的飓风。
12 月 5 日,OpenAI 官宣将在接下来的 12 天内连开 12 场发布会,向外界公布自己的最新技术进展。
杨植麟写下回应时,OpenAI 正在第一场发布会上推出 ChatGPT o1 和 o1-Pro。通过后来的报道,我们看到,其中 o1-Pro 定价 200 美元 / 月,是目前 AI 领網域中针对个人用户最昂贵的订阅方案,全世界都很好奇,它到底能干什么。
同为 AI 创业者,杨植麟显然从中感到了一丝紧迫感。因此,他选择在回应的末尾强调,当前最重要的是 " 和团队继续全力以赴把 Kimi 的技术和产品做好。" 并承诺团队将会 " 夜以继日地战斗 "。
此番景象,让人想起一朵近年来盘旋在中国科技界上空的乌云:
为什么我们诞生不出马斯克、山姆奥特曼?
杨植麟和他的战友们放弃在美国大厂的工作机会回国创业,本身是选择了一种困难模式。
他们不是生来就含着金钥匙的创业者,在这片耀眼 AI 银河中,也在接受资本的审视、挑剔和敲打。
但这些外部环境的坎坷,从未改变他们发光发热的信念,即便能为世界带来一点改变,也满怀热情。
" 不谙世事 "、" 不懂高情商 "、" 无法在复杂社会关系中游刃有余 ",类似的评价标签,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曾被广泛张贴在科研工作者的形象中,无论是此刻的杨植麟们,还是昔日的马斯克、黄仁勋、乔布斯、山姆奥特曼。
直面社会规则的起伏,这是每一代科技创业者无法逃脱的宿命;但为认真做事的人提供回报,同样也是一个时代的底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被风波所干扰,继续打磨更领先的技术,才是最紧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