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哪有钱途往哪投”,97岁李嘉诚卖港口,还留着一手“王炸”?,欢迎阅读。
首富不愧是首富,不仅一出手就赚了笔上千亿的收入,还留下了最核心、最赚钱的资产,果然,97 岁的他依然是那个 " 最有钱的男人 "。
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月月
· ··
97 岁香港首富,开始急着回笼资金了?
最近,李嘉诚旗下的上市公司长和搞了个 " 世纪大拋售 ",一口气卖掉了其覆盖亚欧美洲 23 个国家的 43 个港口,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巴拿马港口公司 90% 股权。这笔买卖的交易价格也非常惊人:
总价值高达 228 亿美元(约合 1380 亿元)。
有人调侃说," 首富贱卖资产,挨了一闷棍 ";也有人说," 李超人金蝉脱壳,赚了笔大的 " ……吃瓜群众围观之余,发现这背后还有一群 " 神秘大佬 " 在操盘:
买方是美国资本贝莱德及其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合伙企业(GIP),还有地中海航运旗下码头投资公司 ( TiL ) ;而促成这笔港口交易的 " 红娘 ",据说是顶级投行高盛。
换句话说,贝莱德带着一群 " 土豪朋友 ",在高盛的牵线搭桥下,悄咪咪地完成了这场震惊全球的港口大拋售。
那么问题来了,李嘉诚急着卖港口套现,到底图个啥?
1.
/" 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 的首富,
卖港口大赚上千亿! /
众所周知,李嘉诚向来热衷低买高卖,又信奉 " 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而这次出售的港口生意,正是他的顶级商业操作之一。
时间回到 1979 年,李嘉诚大手一挥,收购了和记黄埔,一脚踏进了港口生意的大门。
乘上了全球经济的东风,尤其是中国崛起为 " 世界工厂 " 的黄金时代,那之后的几十年,港口业务赚得盆满钵满,港口也一度是首富商业帝国的基石。
但港口生意的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摩根大通最近就泼了一盆冷水,在研报中指出巴拿马港口的贡献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2024 年上半年,该区網域 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连集团总值的 1% 都不到,吞吐量也只占了港口业务的 3.9%。
说白了,巴拿马港口看似是 " 世界上最贵的收费站 ",但其实只是一个 " 打酱油 " 的角色。
财华社的估算也差不多,截至 2024 年 6 月,港口及相关服务给长和贡献了 9.05% 的收入,13.81% 的 EBITD 和 18.95% 的 EBIT(息税前利润)。
所以别说巴拿马港口了,现在整个港口业务对于李嘉诚家族的生意而言,贡献都不算高。再加上大国贸易摩擦、全球贸易萎缩、经济不景气等因素,港口业务正在变成一块 " 烫手的山芋 "。
而相比一个不怎么赚钱,还有可能随时随地让自己陷入麻烦的生意而言,或许大规模的现金在当下显得更为重要。
根据公告,如交易顺利完成,在取回股东贷款后,长和可回笼逾 190 亿美元(1482 亿港元)。这也是中国香港史上单笔盈利的最高记录。
有媒体报道,按照当前汇率计算,190 亿美元相当于 1476.49 亿港元,按照 18.95% 的 EBIT 计算,相当于长和港口业务 25 年的收入。
市场是逐利的,在这笔交易前,长和的股票连续 7 年都在下跌,但消息宣布当日股价大涨 22%。所以首富从来不是 " 割肉 ",而是落袋为安。
这波操作下来,超万亿总资产的长和,净负债率预计将从 23.6% 降到 18% 以下,手里的现金更是超过 2500 亿人民币,迎来了史上最有钱的时候。
历史是相似的,早在 1999 年,李嘉诚就曾上演过类似的商业运作。
那时,他在英国的电讯业务 Orange,已经在伦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是英国电讯业务中市场中的 " 老三 "。
而欧洲的两大电讯巨头——沃达丰与曼内斯曼,正为了争夺龙头地位打得不可开交。
老大和老二打仗,老三打也打不过,跑也不能跑,咋办?李嘉诚干脆做了个局——谁买下 Orange 就可以坐地成为真正的老大,激发两大电讯巨头竞买 Orange。
最后赶在互联网泡沫破裂、电讯公司暴跌之前把买卖做成了,一把赚了 1180 亿港元的溢利。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这次卖港口,还留了一手 " 王炸 " ——国内的那些优质港口,比如香港、盐田码头等,一个都没卖!
首富不愧是首富,不仅一出手就赚了笔上千亿的收入,还留下了最核心、最赚钱的资产,果然,97 岁的他依然是那个 " 最有钱的男人 "。
2.
/ 卖中药、卖房子、卖股票……
李嘉诚正在疯狂回笼资金? /
其实,出售港口业务,只是李嘉诚家族资本布局新动向的冰山一角。这些年,每当提起李嘉诚,基本离不开 " 卖卖卖 "。
2025 年刚开年,李嘉诚旗下的和黄医药就扔出了一颗 " 重磅炸弹 " ——以 6.0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5 亿元)的价格,卖掉了上海和黄药业 45% 的股权,买家是上海医药与私募基金金浦健服。
要知道,二十多年前,首富可是有一个让 " 中药国际化 " 的梦想,还紧锣密鼓的在 2001、2003、2004 年,分别与内地药企上海医药、同仁堂、白云山合资成立公司。
结果现在呢?中药业务逐渐沦为 " 弃子 "。从 2021 年起,李嘉诚就开始剥离中药相关资产,出售了白云山和黄的全部股权,套现约 1.69 亿美元现金。
不光中药,从香港到内地,李嘉诚在房地产上也开始 " 打折大拋售 "。
2024 年 3 月,李嘉诚开始打折处置位于上海中环的高端房产项目,直接打 85 折抛售 73 套房源,总值约 8 亿元。
到了 4 月,长实集团长实集团的 Blue Coast 楼盘更是 " 骨折价 " 销售,人均身家千万的富豪大排长龙买房,12 小时就卖光,一天回款 75 亿港元!
同样的景象也在北京上演。去年 10 月,李嘉诚旗下位于北京东四环外的豪宅项目 " 御翠园 " 开盘,直接以 7.6 折的价格拋售,特价房仅 7.6 万元 / 平方米,比附近二手房的价格还低。
说起来," 御翠园 " 也是李嘉诚在北京的最后一个地产项目,作为 " 捂地大师 ",这块地儿他捂了二十多年,愣是没动工,错过了楼市最疯狂的时期,结果等到市场下行、救市政策出台后才开卖,落袋为安。
除了拋售资产,李嘉诚父子也开始减持上市公司的股份。
2024 年 10 月,李嘉诚、李泽钜在一个月内 4 次减持邮储银行,累计减持约 1.5 亿股;到了 12 月,父子俩继续减持 2082 万股,两个月内套现超过 8.2 亿港元!
有意思的是,去年年邮储港股股价一路走高,有媒体报道,根据邮储银行 H 股的 K 线图,李嘉诚的数次抛售均在股价的相对高位,可谓精准卖出、" 股神附体 "。
关键是,囤了这么多钱在手里,首富到底准备干啥?
3.
/ 大拋售 " 旧爱 " 背后:
哪里有 " 钱途 ",就往哪儿哐哐砸钱 /
作为香港顶级富豪,李嘉诚经商 70 年战绩彪悍,各种商业 " 神操作 ",几乎踩对了每一轮的经济周期:
1999 年,他危中觅机卖了 Orange,一把赚了 1180 亿港元,成就 " 千亿卖橙 " 神话;
2015 年,他眼疾手快剥离地产业务,比内地很多知名房企早 5 年抓住了楼市拐点;
2020 年,以 100 亿欧元抛售欧洲电讯塔,正好赶上了全球央行大放水前的资产价格高点;
就连金融圈里的顶级大佬,汇丰亚太区前总裁凑评价称:
" 他总是在别人看到风险的地方发现机遇,又在众人追逐热潮时嗅到危机。"
因此,这些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 大拋售 ",其实正在传递一个隐秘的信号——李嘉诚家族正在逐渐退出传统领網域,把钱投到更有潜力的地方去。
当中药业务成为 " 弃子 " 时,创新药就成了首富的 " 新宠 ",资金也从中药流向创新药开发。公告里也说得明明白白,卖掉的业务赚的钱,会用来搞内部产品的研发,推动核心业务战略,比如新一代抗体靶向偶联药物(ATTC)。
目前,和黄医药已经有 3 款创新药在国内获批,分别为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赛沃替尼。
此外,在医疗科技领網域,他还投资了活体神经芯片、细胞生物技术,还给香港大学医学院捐了超声波医疗仪器。
除了医药领網域的布局调整,首富还将目光投向欧洲基建与能源领網域。
2024 年 8 月,李嘉诚豪掷 3.5 亿英镑,买下了英国 32 个陆上风电场,押注欧洲能源转型所带来的红利。
通过长江基建等平台,首富家族持续在欧洲电力、能源资产方面攻城略地,比如持有加拿大西诺沃斯能源公司股份,控制英国约 1/4 电力市场。
不仅如此,他还和美国信贷公司 Muzinich 合作,搞了个 10 亿美元的私募信贷基金,专门支持能源转型。
当然,热门的人工智能领網域,首富也没落下,反而一直在疯狂加码。
通过维港投资,从芯片、大数据、云计算到机器人、虚拟人技术,他几乎把 AI 产业链投了个遍。
所以卖掉高风险资产,回笼资金,降低负债率,正是未来的投资储备 " 弹药 "。
说白了,未来哪里有 " 钱途 ",就往哪里哐哐砸钱。
4.
/ 结语 /
作为一位精明的商人,李嘉诚在商场上几乎没有失手过,不仅能抄底成功,也总是在峰顶逃學生。
比如 2013 年时,李嘉诚曾频繁抛售香港与内地的地产项目,其中包括不少地标建筑,如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等,这些动作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李嘉诚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说 " ‘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 "。
几年后回过头再看,李嘉诚果然又踩中了经济拐点,赶在楼市调控前紧急套现了数百亿,网友又开始吹嘘他的商业嗅觉," 连小区保安都知道房价要跌时,李超人已坐上私人飞机。"
不得不承认,从房地产到世界港口,能够连续多年坐稳香港首富宝座的李嘉诚,总是能精准地嗅到市场风险,提前拋售。
在商言商,毕竟做生意嘛,低买高卖再正常不过了。
你怎么看李嘉诚这波操作,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