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大模型投资2024:阿里腾讯,争做一号“金主”,欢迎阅读。
文 | 刺猬公社,作者 | 陈梅希,编辑 | 园长
以国内大模型初创企业主要投资方的身份,腾讯和阿里再次站在了 " 金主爸爸 " 的位置。
2023 年至今,这两家曾经的投资大户不约而同地大幅减少了自己的出手次数。据天眼查公开数据,2023 年一整年,腾讯投资仅出手 33 次,平均每月不足 3 次。而 2021 年和 2022 年,腾讯分别投出 302 笔和 91 笔。详见刺猬公社此前文章一年出手 300 多次,腾讯成了互联网 " 王多鱼 "。
但聚焦在大模型相关领網域,腾讯和阿里又是国内最 " 慷慨 " 的投资方。早前,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腾讯科技访谈时称:" 这些(中国大模型)公司,要场景没场景,要数据没数据,你说它有什么价值?而且一上来估值这么贵。"
但显然,腾讯和阿里并不这样认为。
当前已知的 5 家大模型独角兽公司中,阿里参投率高达 100%,腾讯参与了其中 3 家的投资,参投率为 60%。作为对照,百度和字节跳动,截至目前没有投资其中任何一家。
选择,是大模型浪潮来临时,互联网大厂最常面对的关键词。
对公司掌权者而言,要选择是否自研相关业务,也要选择是否拿钱砸向初创公司;对部分高管而言,要选择是否离开大厂的土壤,跃入近年来最具想象力的创业赛道;对普通员工而言,要选择是否用自己有限的职业生涯,赌一把新风口的柳暗花明。
01
前几年,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BAT" 中的 AT 仍是阿里和腾讯,但 B 已经从百度换成了字节跳动。一些百度员工甚至会公开自嘲,称自家公司算不得大厂,并用 1 度(= 百度市值)作为衡量各家互联网公司市值的部門。
在这场抢投大模型的行动中,AT 仍在冲锋陷阵,而 Baidu 和 Byte Dance 则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观望。
国内当前估值达 10 亿美元的大模型公司有 5 家,分别是月之暗面、智谱 AI、Minmax、零一万物和百川智能。如前文所述,阿里对这 5 家公司的参投率是 100%,腾讯则投资了除月之暗面、零一万物外的 3 家。
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和腾讯都不是这 5 家公司的最早期投资者。以成立时间最久的智谱 AI 为例,阿里系加入的时间是 2023 年 8 月,蚂蚁集团成为其 B+++ 轮融资的投资方。而此前 4 年,智谱 AI 已经历过 5 次融资。
2023 年 8 月对智谱 AI 的投资,也是阿里系投资机构首次出现在这 5 家公司的投资者名单中。如果把范围从当前的 5 家独角兽拓展到所有大模型初创公司,阿里的首次出手发生在 2023 年 3 月,蚂蚁集团参与孵化了聚焦于多模态生成式大模型与应用产品开发的生数科技。
当阿里的第一笔大模型投资落地时,阿里自研大模型 " 通义千问 " 很快就要正式接入钉钉,独立 APP 也即将向公众开放。
腾讯对大模型的投资动作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2023 年 6 月,Minimax 完成超 2.5 亿美元的 A 轮融资,公开信息显示,腾讯是这轮融资的唯一投资方。彼时距离腾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应用正式发布还有不到 3 个月。换言之,在自研大模型的过程中,腾讯也一直在寻找外部的投资标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腾讯和阿里在大模型方面的布局战略是类似的,不管是内部自研还是外部投资,只要有希望,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大模型投资领網域,跟先行的 "AT" 形成对照的,则是观望的 "B"。但同样是观望位,百度和字节的战略则又有所不同。
因为没有出现在任何一家大模型独角兽的投资者名单里,百度一度被外界认为大模型领網域 All in 自研,用所有资源和期待押宝文心一言。但事实上,百度是生数科技天使轮的另一家投资方,当阿里转向估值更高的项目时,百度连续参与了生数科技的三轮融资。
光论项目数量,百度的出手并不少。2023 年至今,百度参投的大模型相关项目包括生数科技、西湖心辰、百应科技和无问芯穹。从和阿里腾讯的对照中可以观察到,百度在大模型领網域有两不投,不投贵的,不投通用大语言模型(LLM)。
前文所述的五家独角兽,当前估值均已超过 10 亿美元,百度没有参与其中任何一家的投资。
百度所选的四个投资标的,所做的方向,和百度自研的文心系产品都存在差异性。生数科技主要聚焦多模态生成式大模型,心湖心辰主要开发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如 AI 写作和 AI 绘画),百应科技和无问芯穹做的都是 TO B 生意,前者主要给企业和政务部门开发 AI 对话服务和营销系统,后者主要为垂直领網域大模型提供软硬體一体化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就是给大模型做基建。
投应用、投多模态、投基建,但是不投 LLM,从结果上看,这是百度基于自研项目发展状况的大模型投资策略。至少,百度投资的主导者认为,在通用大模型的技术能力上,外部没有远超文心大模型以至于值得砸钱押宝的领跑者。
相较于百度 " 多少投一些 " 的观望,字节跳动在大模型投资方面的观望态度则更为 " 强烈 ",根据公开信息,字节跳动没有对外投资任何一家大模型公司。但 " 强烈 " 可以被理解为保守,也可以被理解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激进——字节几乎把所有筹码都压在了内部创业上。
02
当放在眼前的标的,成为行业里众人追逐的对象时,为什么不投,也许比为什么投更加难以回答。朱啸虎是单纯的投资人视角,只需要看单个项目的商业回报,自然可以给出更简单明了的逻辑,但对业务盘根错节的大厂而言,需要顾虑的问题更多。
重要的不止 " 信仰 ",还有位置和立场。
字节不是没有心动的时刻。《晚点 LatePost》报道称:" 字节在 2023 年上半年一度考虑投资大模型公司 MiniMax 和阶跃星辰,但最终未出手。" 那正是腾讯和阿里开始通过投资布局大模型的时间段,也就是说,字节和这两家公司曾经站在同一个十字路口,但最终选择了另一个方向。
字节做出不同的选择,或许有两重原因。其一是对其自研能力,尤其是应用层产品能力的自信。字节在过去十年制造了对全国用户,乃至全世界用户影响深远的产品。产品研发之迅速、产品迭代之敏捷,使其一度拥有 "App 工厂 " 的称号。
账上有钱、手里有人才储备、应用层有丰富的研发经验,三重有利条件,或许是字节从去年开始下定决心重仓自研路线的原因之一。
从 2023 年 1 月起,字节组建多个团队,模型层相继研发 LLM 大模型云雀和多模态大模型 BuboGPT,应用层则相继投入 10 余款产品的开发,其中部分产品已上线,另一部分则仍在保密阶段。
为更好地整合资源,字节在去年底成立了 AI 新部门 flow,技术负责人是字节技术副总裁洪定坤,大模型团队负责人朱文佳同时担任 flow 的业务负责人。23 年 8 月开始测试的 AI 对话产品豆包自成一条业务线,归属于 flow,另外三条业务线分别为 AI 教育、国际化、社区。例如上个月最新发布的 AI 角色互动 App 话炉归属于 flow 下的社区业务线。
据刺猬公社了解,flow 团队成员主要有两大组成部分。一部分来自字节内部转岗,部分原 Pico 团队、抖音团队、西瓜视频团队成员转岗后加入 flow;另一部分则来自外部招聘,拥有百度文心一言等大模型产品经验的员工,是外部招聘的重点对象。
字节没有通过对外投资布局大模型的另一重原因,可能是出于对现有业务需求的考虑。
目前市面上作为主要投资标的仍是 LLM 大模型项目,但理解文本和生成文本,跟字节主营业务之间的结合点没有那么紧密,文生音频和文生视频,才是对字节影响更深远的技术能力。
另一方面,投资方面相对激进的腾讯和阿里,包括以小项目试水的百度,自身都有较为成熟的云服务业务。抢先通过投资入场,也是为了让自家云业务获得更多作为 AI 基础设施的行业红利。毕竟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都在国内十大云伺服器之列。
但字节显然没有堵死投资这一条路,All in 自研的决心,或许会随着文生视频产品 Sora 的惊鸿一瞥,和字节旗下云服务平台火山引擎的大踏步增长而略有动摇。同一篇报道中,晚点提到:" 就在最近,字节再次接触头部大模型公司,重新评估投资必要性。" 时间点在今年 2 月份。
人人都知道 AI 是艘驶向下一个时代的船,但船票却有无数张。至少现在,没有人能判断哪张船票是真的,哪张船票会带人登上即将沉没的巨轮。
03
有人说,国内大厂对大模型的投资,是出于一种 "FOMO" 式的恐慌。那是 "fear of missing out" 的首字母缩写,虽然我不懂为什么要用四个英文字母来代替 " 错过 ",但这个行业经常这样。
当然,不管叫什么名字,对 " 错过 " 的恐慌完全可以被理解。历史的航道证明过,做出 ChatGPT 的不是谷歌也不是微软,而是 OpenAI;做出抖音的也不是阿里、腾讯或百度。身处其中,很难不感到焦虑,怀疑是否开往下一个时代的船,注定要从新的码头起航。
FOMO 的结果是,头部互联网公司通过投资或自研的方式,将筹码压在了许多艘船上。
也有人说,投资与否,完全取决于话事人 " 对大模型是否有 belief",就像曾经信仰移动互联网一样的信仰,不是陈桂林要一枪一个的那种。
事实上,面临选择的不只是互联网大厂的投资部门,还有身处大厂的高管和普通员工。
例如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已经在大模型创业赛道中走完一轮。2023 年 2 月,正是王慧文那篇广为流传的 " 英雄帖 " 打响了大厂高管进军大模型创业的第一枪。但 4 个月后,王慧文因个人身体原因暂时退出,美团则以 20.65 亿人民币收购了光年之外。
2024 年 4 月 2 日,美团 CEO 王兴发布内部邮件称王慧文即将回归,将以部分时间作美团顾问,但没有透露其具体业务方向是否仍与 AGI 相关。
一年多时间里,陆续有更多大厂高管做出了相似的选择。
根据科技媒体智东西统计,目前已有 14 位大厂高管离职投身 AIGC 创业。阿里和百度各有 3 位,其余 8 位来自微软、Meta、字节、滴滴、美团等公司。
公司投资是用钱买可能性,大厂高管自带资源甚至资金下场,但普通员工选择投身大模型创业,则意味着用职业生涯的稳定性赌一个爆发性增长的机会。对普通员工而言,这道选择题一旦选错,将面临更高风险。
一位互联网行业资深员工评价:" 这跟普通跳槽不一样。你如果原来做信息流,跳槽去另一家公司做增长,gap 不会那么大,都是一个体系内的业务,等你下一次再跳槽,这些业务上的积累都是有效的。但如果跳去做大模型,就是两套体系了,做不成再回来的话,面临的问题会更多。"
于是,从看大模型的投资人,到观望大模型创业机会的普通员工,都不得不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 " 你对大模型有 belief 吗?"
在大厂内部,转岗到大模型相关部门是相对稳妥的选项,因为不用脱离原有的大厂环境,也无需增加一次跳槽记录。
面对新独角兽的 " 诱惑 ",不少普通大厂员工仍在摇摆。完成超 10 亿美元的 A 轮融资后,月之暗面层发布若干条增长产品的招聘启事,一位在互联网大厂做增长的产品经理一度犹豫要不要尝试投递,最后没有付诸行动,是因为她觉得 " 现阶段 PM 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
但摇摆者的另一边,早已有更多人选择冲锋。
3 月底,月之暗面组织了一场观影活动,活动群内,不少来自互联网行业的群友表达了加入月之暗面的意愿。而招聘官网上,增长产品的岗位需求已经被撤下,这意味着这家大模型明星公司,已经迅速招到了满意的成员。
参考资料:
1)李水青,《14 位大厂高管出走,涌入 AIGC 淘金》,智东西。
2)王与桐,《两笔 10 亿美元级大模型融资,互联网大厂又开始抢项目了》,晚点 Lat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