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巧妙结合,从单篇文章走向整本书阅读,欢迎阅读。
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引人入胜的课文《赵州桥》,它以雄伟、精巧、美观等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颂扬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非凡技艺。
在教完《赵州桥》这篇课文后,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中国古建筑的智慧。推荐学生们阅读《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这套书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还能激发他们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从而自然地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 李华东 / 著;田野 / 绘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想了解如何具体实施吗?让我们通过一个直观的示例来一探究竟。
《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
导读微课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設定悬念等,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 通过片段朗读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除了我们语文教材里的赵州桥,你还知道哪些 "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学生回答:故宫、颐和园、长城、苏州园林、都江堰等。)
和赵州桥一样,故宫、长城等古建筑不仅仅是一处处古老的遗迹,还藏着我们中国人的巨大智慧。
2. 看图聊建筑
我们先来看看这张图——
这是一个用木头搭建的房子,墙壁上长满了苔藓,为什么?
(学生回答:木头受潮、无人居住和清理等)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苔藓的分布非常有规律,比如——
(学生回答:苔藓只长在木头与木头中间;几乎每条缝隙中都有;苔藓长满整条缝隙)
长得这么有规律的苔藓,它们很有可能是——
(学生回答:人为种植的)
人们为什么会故意在木屋上种苔藓?
(学生回答:好看、有趣)
大家在读完接下来的这段话后,可能就会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出示文本,大声朗读)
东北的木刻楞(l é ng)房屋,其中用来堵塞木头与木头之间的缝隙的,就是活的苔藓。随着苔藓的生长,缝隙就会被渐渐填满了。
原来这种房子叫 " 木刻楞房 "。同学们,猜一猜:当苔藓生长起来,填满缝隙,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可以防风,缝隙被填满了,风就不会吹进来了;保暖)
苔藓源于自然,获取便捷,用于房屋建造,还可以防风保暖,古人真是太聪明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张图——
很明显,人们在储存粮食。这个粮仓的柱子和木板之间为什么放陶罐呢?大胆想一想。
(学生回答:陶罐可以作为装饰品,是为了美观;陶罐里面可能放了防虫的药物。)
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文本,大声朗读)
我国西南地区因为潮湿多雨,很容易滋生虫鼠。当地的瑶族同胞一般会用柱子把粮仓架空,隔绝地面水汽;再在粮仓顶部铺上厚实的茅草,四周用木板紧密围合,防止雨水侵袭。解决了潮湿问题,虫子自然就不会那么多了。
为了防止 " 鼠辈们 " 不劳而获,人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粮仓底部四柱与木板的连接处,倒扣一个圆肚陶罐。陶罐表面光滑,老鼠就爬不上去了。
原来放置陶罐是为了防止老鼠偷吃粮食,真厉害!
3. 設定悬念,推荐整本书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中国古建筑中隐藏着很多很多的智慧,再比如——
山东沿海地区,为什么用海草建屋顶?
五台山塔院寺周围,为什么种那么多栎树?
故宫是 " 拼 " 起来的,古人们是如何操作的?
为什么北方的传统建筑颜色比较鲜艳,而南方的颜色比较素雅?
我们现在的楼房是门对门的,古人为什么不这样?
......
这些问题的答案,你都可以在这套《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中找到。
这套书的作者李华东,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教授,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相关工作。
书中,李华东教授避开繁琐复杂的建筑名词,用优美生动的文字,从美、趣、材料、防灾、和谐 5 个角度出发,为我们揭示了古建筑每一个细节背后蕴含的中国智慧。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套《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透过中国古代建筑,了解中国智慧,读懂中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