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考研报名人数下降,逆向考研会降温吗?,欢迎阅读。
作 者丨王峰
编 辑丨陈洁
图 源丨 IC photo
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 388 万人,较 2024 年报名人数下降 50 万人,连续第二年下降。
从 2016 年开始,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直线上升,从 177 万人上升到 2023 年的 474 万人。考研竞争日趋激烈,逆向考研渐成趋势。
麦可思研究院《2024 年中国大學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逆向考研比例逐年升高,从 2019 届的 4.1% 上升至 2023 届的 6.5%,五年提升近六成。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被认为是考研回归理性的信号,但同时,逆向考研也被认为是考生理性的选择。2025 年考研报名人数继续下降,逆向考研会降温吗?
微妙变化
近年来,考生流向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逆向考研。
麦可思研究院发现,近五年逆向考研比例逐年升高,从 2019 届的 4.1% 上升至 2023 届的 6.5%。从学科看,法学(13.6%)逆向考研的比例最高,医学(12.5%)、艺术学(12.3%)、文学(11.0%)逆向考研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均超过了 10%。
逆向考研群体读研的主要原因是职业发展需要(49%)、就业前景好(43%)。此外,逆向考研群体因想改变专业(13%)、随大流读研(10%)的比例也略高于全国本科毕业生群体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就业市场的压力和对于未来职业方向的不确定性有关。
不过,随着 2024 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逆向考研也发生了一丝变化。
新东方今年 2 月发布的《2025 中国大学生考研数据分析》显示,新东方近 80 万名 2024 年考研的学员中,本科就读于 211 高校的考生选择非 985、211 高校报考的人数占比为 31%,相比 2023 年考研,其占比下降了 17%,下降趋势明显。
该报告称,从新东方 2023 年考研和 2024 年考研学员的报考数据来看,并未出现明显逆向报考的情况。相反,绝大多数考生会选择与本科院校同层次或者更高层次的院校作为自己的目标院校,追求自我实现成为主流。
不同高校则有升有降。昆明理工大学 2023 级硕士研究生中有 346 人来自 " 双一流 " 高校,但 2024 级硕士研究生中来自 " 双一流 " 高校下降为 167 人。
聊城大学 2023 年录取的研究生有 22 人来自 211、985 高校,2024 年增加至 41 人。
深圳大学 2023 年录取的硕士研究生来自 708 所高校,其中 40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0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4 年录取的新生来自 706 所高校,其中 38 所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1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国教育在线《2024 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也发现,2024 年部分名校考研报名热度下降,而一些 " 双非 " 大学报名人数则逆势增长。
个人选择
如果考研报名人数继续下降,甚至考研竞争有所缓和,逆向考研还会不会持续?
答案似乎不是肯定的。
首先,真正 " 逆向 " 的考生占比并不是最多的。上述新东方报告调研发现,28% 的考生将目标院校较低的竞争压力视作重要考虑因素。这一群体是真正 " 逆向考研 " 的考生。访谈中发现,选择降级报考以避开激烈竞争的考生,大多数是基于个人实际情况做出的理智选择。
在他们当中,有人可能在本科阶段因种种原因成绩不佳,基础相对薄弱;也有人尽管来自名牌大学,但对本科专业缺少兴趣,计划在研究生阶段转专业,因此倾向于选择竞争较小的学校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考研规划专家甘源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逆向考研现象是考研群体底线思维的体现。" 以前给学生做考研规划,学生主要关心读完研究生就业怎么样,未来怎么样,现在被问到更多的是难不难考。"
其次,很多逆向考研的考生其实是在追求更好的目标。上述新东方报告调研发现,29% 的逆向考研考生首要的决策因素是目标院校的专业实力。对于他们而言,即便是综合排名稍逊的院校,其在某一专业领網域的教学和研究实力如果十分突出,就可能会给考生未来的学术及职业发展带来更加显著的影响。因此,表面上看似是 " 降级报考 ",实则这些考生所选的目标院校在专业实力上不降反升。
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逆向考研与目前的高校评价机制相关。
比如,很多法学、医学类名校并非 " 双一流 " 高校。传统的法学 " 五院四系 " 名校中,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都不是 " 双一流 " 高校。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医学类名校也不是 " 双一流 " 高校。
11 月 7 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回答专题询问时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 " 双一流 " 建设范围。
他表示,教育部将分两步开展工作。第一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 " 双一流 " 标准。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引导建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第二步,根据 " 双一流 " 标准,结合国家战略和区網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建设范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选择逆向考研,客观上分离了就读学校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论,促进各种办学资源更理性地依据专业实际需求而非学校的名气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