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银行理财开启“降费率+自购”模式,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和规模都在稳步回升。对于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而言,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依旧是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月 7 日午后,上海地区某股份行理财经理小周正在向客户推介银行理财产品。
小周说:" 如果有需求可以考虑一下我们银行目前在售的产品,不仅过往业绩表现不俗,并且该产品费率在近期进行了下调,现在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下手时机。"
为了增强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银行和理财子公司纷纷通过阶段性降低产品费率和大手笔自购等多项措施稳定投资者情绪,提升投资者配置热度。这番操作下,银行理财能否重获投资者青睐呢?
降费率留客
临近岁末,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再次启动降费率优惠活动。
12 月 5 日,华夏理财发布公告:根据产品费率阶段性优惠安排,拟对华夏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 8 号开展费率优惠,优惠的费率种类为固定管理费率、A 份额销售手续费率,优惠后费率均为 0.05%/ 年,优惠期间自 12 月 7 日(含)起,另行公告止。
与此同时,光大理财 " 阳光金添利年年盈 6 号 " 理财产品于 12 月 6 日(含)至 2024 年 12 月 5 日(含)期间开展费率优惠活动。优惠期间," 阳光金添利年年盈 6 号 " 理财产品管理费、A 份额销售服务费、B 份额销售服务费费率分别为 0.15%(年化)、0.15%(年化)、0.05%(年化)。
除部分调降费率外,还有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直接将费率降至零。比如,兴银理财就曾将旗下 " 添利天天利 7 号 V" 销售服务费由 0.3% 降至 0%;宁银理财的 " 宁欣天天鎏金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 1 号— C 份额 " 也将固定管理费由 0.4%(年化)降至 0%。
小周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产品费率主要包括交易环节和管理环节两部分。其中,交易环节主要包括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等费用;管理环节则主要包括销售服务费、投资管理费、超额业绩报酬费、托管费等。
" 由于各家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营销打法不同,所以各家费率调整方式和力度均有所不同。不过,银行理财产品综合费率相较于其他理财方式仍处于较低水平。" 小周说。
根据华夏理财数据,截至 2023 年上半年末,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平均综合费率在 0.3% — 0.4% 之间,较年初下降 0.05% — 0.1%,且显著低于公募基金 1% — 1.1% 左右的综合费率水平。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主动降费率是在激烈竞争行情下的营销策略。尤其是针对规模占比高、价格波动小的现金管理类产品,银行推出费率优惠可明显提升产品收益率,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吸引力,增加客户黏性。
融 360 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下调理财产品费率目的在于应对特殊时期的产品净值下跌或增长缓慢,向投资者阶段性让利,让投资者更易拿到业绩比较基准。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理财子公司参与到产品费率调整,产品费率设计会更加灵活多样,阶段性、策略性减免产品费率将会越来越常见。
掏腰包自购
除了调降费率外,银行理财子公司还在通过大手笔自购,释放积极信号,提振投资者信心。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严格遵守风险管理要求前提下,可将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投资于本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具体而言,银行理财子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于本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超过其自有资金的 20%,不得超过单只理财产品净资产的 10%,不得投资于分级理财产品的劣后级份额。
近期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渤银理财在内的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宣布买入自家理财产品。
12 月初,招银理财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文称,将以自有资金投资旗下股票型理财产品,金额为 1000 万元。此外,渤银理财直接投入自有资金 3 亿元,用于申购公司发行的理财有术系列理财产品。
为提振市场和客户信心,兴银理财也在近期表示,计划运用自有资金投资 " 富利兴合富达红利 1 号 ",不超过该产品净资产 10%,最高投资 3000 万元,最终以产品募集量为准。除自购外,该产品还提出 " 破净(理财产品的净值低于 1 元)不收管理费 " 的收费模式。在投资管理费方面,在产品成立之日起的 1 年内,若产品估值日前一日累计部門净值小于 1 时,则该估值日不收取投资管理费。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杰分析认为,一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长期看好,期望用真金白银的自购来提振市场和投资者信心;二是银行理财子公司通过自购来促进理财产品销售,确保新产品顺利发行,稳定和提高年末管理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当前股市处于估值低位,中长期配置价值已十分凸显,银行理财子公司认为有必要积极布局权益市场。
实际上,银行理财子公司在 2022 年上半年也曾掀起一波 " 自购潮 "。
在银行理财产品一度破净背景下,光大理财在 2022 年 3 月 23 日宣布出手 2 亿元自购旗下理财产品,这也是业内首家自购理财产品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此后,南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和招银理财相继宣布加入自购大军,5 家自购规模达 28.5 亿元。
对于此轮银行和理财子公司既降费率又自购的操作,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只是单纯降费率或者自购,则所释放的积极信号能量有限,毕竟相对于投资者获得的实际收益而言,费率下调幅度有限,最终还是要看产品的赚钱效果。因此,推出更多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是机构发力的重点。
银行理财还香吗?
在经历了去年末债市震荡后,今年随着债市逐渐回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净值也在持续回升,上半年整体投资业绩表现良好。不过由于 9 月份债市再遇 " 寒潮 ",理财产品 " 破净 " 比例再次上升,近两个月理财产品投资业绩明显下滑,拉低了全年的投资收益水平。
根据融 360 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今年前 10 个月,理财子公司存续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 2.65%,相较上半年的 4.15% 下降了 150 基点。其中,国有银行、地方性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投资收益率相对较高。
对此,刘银平表示,尽管上半年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整体投资业绩表现较佳,但投资者的购买热情并不高。一方面,由于受去年末理财产品净值大幅波动影响,投资者情绪仍未完全恢复,对理财产品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因为国内投资环境不佳,居民投资风格偏向于保守,更倾向于配置存款类产品,居民存款规模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权益类理财产品受股市波动影响较大,多只产品一直处于 " 破净 " 状态。比如光大理财的 " 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 " 产品在 10 月末净值跌至 0.4936,在权益类产品中垫底。融 360 数据显示,2022 年及以前成立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今年 1 月至 10 月平均年化收益率为 -11.62%。
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在权益资产投资方面经验不够丰富,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个股或是投资公募基金的方式来布局权益市场,权益资产的业绩表现与股市息息相关,
在刘银平看来,近两年股市持续波动,导致权益类理财产品及含权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普遍不理想。虽然近两年市场持续低迷,但理财子公司一直注重权益类市场投研工作,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调研,积极扩充投研团队,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权益资产的投研水平,根据市场情况合理配置资产并适时调仓。
不过,根据各大银行披露的 2023 年三季度财报数据,多数理财子公司产品规模相较半年报出现提升。
在经历破净潮、赎回潮后,理财子公司在产品配置策略上也开始朝着 " 稳净值 " 方向调整,因而市场上中低风险产品种类较为丰富,符合大部分保守型和稳健型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刘银平认为,未来长期存款利率仍有一定下降空间,对部分储户而言,可能会将目光投向净值较为稳定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以及中低风险的固收类产品。
刘银平表示:" 接下来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依然主打低波稳健策略,理财子公司大部分封闭式产品采用混合法估值,同时侧重流动性管理,配置低风险资产以降低产品的净值波动,再通过降费形式吸引投资者。对投资者而言,理财产品仍然具有较大的配置价值,理财产品规模有望企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