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理财经验:成长与低估的博弈,欢迎阅读。
成长和低估,是投资市场最常见的争议话题之一,大多数人习惯将成长和低估分开来谈论,而且成长的逻辑在整个投资界是非常地吃香。只要某个股票的业绩能够成长,就认为是好公司,就可以给他很高的估值,怕高的是苦命人,市盈率高了还可以再高,市梦率也不是不可以,只要有增长的预期,股价就会蹭蹭地往上涨,好像成长股,给予高估值市盈率就是合理的,特别地有诱惑性。
从联系上,企业的成长和我们的投资复利率看起来是那么地接近,那么的相似,所以很多人把成长作为他们的简化版的投资策略。成长就等于投资收益,从字面上也非常的好理解,符合乌合之众的传播的特征,简单粗暴。相反的,习惯于投资低估的投资人,更害怕出现成长逻辑不再,市场估值回调的风险,因惧怕高估,而去买一些低估值的股票,但低估值总是有自己的各种低估理由,也常常因为低估后还有低估,而落入低估值的陷阱。成长和低估各有优点,各有缺点,所以在整个市场,形成了分野,一部分人崇尚成长而不怕高估,努力去发掘具有高成长的公司,一部分人因为害怕高估,努力去买入那些低估的股票。两者格格不入,争论不休。
我不反对成长,只是反对给予成长过高的估值。也就是说,实际上成长的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成长和低估,而在于背后隐藏的画外音,是低估和高估的对决。
在理解如何选择之前,先要理解真正的投资复利的涨幅的构成,我们以片仔癀 2015 年 4 月 -2022 年 4 月两个年报的节点为例子,来分解复利的结果,2015 年 4 月年报出来显示片仔癀 2014 年的归母净利润为 4.4 亿,片仔癀在 2015 年 4 月 30 日,是 51 倍静态市盈率,总市值 225 亿, 2022 年 4 月是 76 倍的静态市盈率,2021 年的归母净利润为 24.3 亿,总市值为 1845 亿,2015 年 4 月 -2022 年 4 月,共计分红 21.1 亿。如果在 2015 年 4 月 30 日买入片仔癀持有到 2022 年 4 月 30 日,股东的财富增长了多少倍呢?投资收益 =(1845 亿 +21 亿)/225 亿 =8.3 倍。也可以分解为市盈率 76/51 归母净利润 24.3/4.4+ 分红 21/225= 市盈率贡献 1.5 倍归母净利润率贡献 5.5 倍 +9% 的分红贡献率 =8.3 倍。
用公式来分解投资收益,投资收益 =(期末市值 + 净分红)/ 期初市值 =(期末市盈率期末净利润 + 净分红)/ 期初市值 =(期末市盈率期末净利润)/(期初市盈率期初净利润)+ 净分红 / 期初市值 =(期末市盈率 / 期初市盈率)(期末净利润 / 期初净利润)+ 净分红 / 期初市值 = 市盈率的贡献率 * 利润贡献率 + 分红贡献率。 除了个别公司,如谭木匠,分红率达到了 10% 左右外,分红贡献率,一般在短期内影响比较小,所以在研究的时候,主要精力集中在市盈率贡献率和归母净利润贡献率两个较大的数字指标上。
我们先看看两大数据的特点,
市盈率有变化速度快和估值回归的特点,市盈率其实是简化版的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估值法,是代表以现有的利润可以持续多少年可以赚回本钱。比如 10 亿利润,20 倍市盈率,市值 200 亿,线性外推,就是 20 年后,我能将 200 亿投资全部收回。市盈率的变动,是投资者的情绪的变动。事实证明,情绪的变动幅度较快,有时候短期如一年内变化就能达到 2-3 倍,或者跌到只剩下 20%-30% 的市值。再优质的公司也撑不住长期的 60 倍市盈率,优秀公司,也不会个位数的市盈率一直存在,人的情绪上下波动,高估向低估,低估向高估,形成往复的永恒波动。
企业的归母净利润的增长的特点是慢,我只讨论相对成熟的企业,那些快速增长的初创期企业,因为其不确定性大,一般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相对成熟的企业归母净利润的增长则要慢的多,优秀的有 2-3 倍 GDP 增速,也就是 10-15% 的,折算下来,是十年才能 2.5-4 倍。
我们做个分类组合,以市盈率贡献:1、0、-1,利润成长贡献:1、0、-1。过去的估值和利润成长的贡献两者的共同作用,产生了 9 种博弈组合。
绿色区是肯定赚钱的,黄色去是赚钱未知,棕色区是一定亏钱的。
高估低估是当前的,成长是未来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我们高估买入一个公司的时候,因为估值回归的特点,市盈率贡献率通常为负,因为业绩的增长不具有可预测性,所以我们最常见的是得到最右边的(-1,1)(-1,0)(-1,-1)三种组合,高估买入,从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你的苟活于股市的命运因为买的不值。
其次,企业的业绩增长速度慢,跟不上高估值,最终只能看着高估值自然掉落,但业绩迟迟不能跟上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1,0)(-1,-1)两种棕色亏钱组合,估值跌落的速度远大于成长的增速,或者所谓的高成长根本不可持续,最终遇到瓶颈,然后跌落神坛。形成实质上的估值和业绩同时下滑的戴维斯双杀局面。这是我们在股市里常见的亏钱状态。比如现在的白酒,就是这样的状态。即使是(-1,1),或者,也仅仅是不亏状态。类似 2017 年的腾讯和 2022 年的腾讯之间的关系。所以高估买入,其实是一种失败的策略,当你买入后,你只能期待另外更加情绪化,更加傻瓜的人,能接手你的生意。最终你所有的命运,都交给了别人。
相对来说,低估买入的情况,要好的多,低估回归后,市盈率贡献率通常为正。在未来不确定的业绩下,可以产生左边(1,1)(1,0)(1,-1)的组合,除了第三种(1,-1)的组合以外,其他两个组合,都时确定性赚钱的。第三种组合(1,-1),其实也不至于亏钱。当然也可能出现业绩下滑特别严重的情况,大大的超越了估值的贡献。从而使得低估买入也出现亏钱的情况。
总体来说,低估买入(2 赢 +1 疑)>(1 疑 +2 亏)的高估买入。这是不是逻辑的终点呢?不是,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最让人心旷神怡的组合(1,1)。这才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也就是戴维斯的輕按兩下过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组合呢?这是以低估的价格买入有长期成长性的优秀公司的组合。你可能会想,长期成长性的公司,市场都看在眼里,怎么会低估呢?这是一种互相矛盾的条件。所以这种策略根本不可行。
但实际上呢,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核心就在于市场的小人心态,市场小人,一向是短视、从众、落井下石、阿谀逢迎的特性。当优秀的,具有长期成长前景的公司,遭遇到短期经营性的周期谷底,或者环境的意外,股市大崩盘等特殊情况时,市场小人常常会错误的加重情绪,将公司的估值打到最低,从而创造出低估成长股的状态来,比如 2008 年的伊利的三聚氰胺事件,李宁的库存危机,波司登的库存危机,青岛啤酒的行业产能危机,白酒的 2012 年大危机,东阿阿胶的 2019 年周期性大危机等等。都创造了极好估值贡献 + 成长贡献都为正的(1,1)的投资机会组合。茅台都能产生这样的机会更别说其他的公司了。
成长和低估,都是投资收益的贡献条件,所以总结来说,我们既不是为了成长和高估而来,也不是为了低估而来,比喻来说,就是我既不会为了头舍弃手,也不会因为手,舍弃头,我不仅要保持我的头,也要保持我的四肢健全一样。单独的说其中一项,都不对。我要的是双赢,是利益的最大化。因为市场的小人特性,能够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机会的出现。实现我们低估买入成长股的最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