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谁来治治内娱小生的恋丑癖,欢迎阅读。
新片《刺猬》里,王俊凯真的很努力,从形象到表演,使尽浑身解数证明我不是偶像派。
好几次感其努力,不忍责备。
想着本来演的也是 " 怪胎 ",丑点不妨事,戏比天大嘛。
这几年偶像小生颠覆形象,已经不算新闻了,说到 " 扮丑 ",王俊凯还没有范丞丞步子跨得大。
《了不起的夜晚》里,增肥 30 斤,奶油小生变大肚油腻男。
癫的程度跟鹿晗穿老头 Polo 衫跳舞有一拼,合理怀疑范丞丞是不是要跟粉丝对着干——你们越喜欢什么,哥哥越不长什么,不光如此,还要朝反方向折腾。
流量偶像已经是个烫手山芋了嘛,为了不跟它沾上边,这个变脸,那个毁容的。
怎么说," 扮丑 " 的风还是从女星刮到了小生这里。
从前女星是怎么扮丑的?
杨幂演清洁工,翘着兰花指倒垃圾;
郑秀文在《瘦身男女》里演一个因失恋暴饮暴食,最终胖成 260 斤的肥婆;
赵 V 在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里满脸脓包疙瘩,最后还顶着光头出场。
当年看完《少林足球》的琼瑶阿姨又气又失望,当下给她打电话说 " 我费尽千辛万苦把你拍得那么漂亮、可爱,你居然去拍了一个什么电影,把自己弄得如此的丑,你简直是毁了我创造的东西 "。
这就要问当时已经红遍全国的赵为什么要去做这件风险极大的事,也就是扮丑的目的是什么?
一,她那时急需一个特别的角色打破观众对她的定型,证明自己有更多可能性;二,进军电影圈。
到了《画皮》她已经能跟导演讨价还价了,不同意把佩容化成 " 秃头、獠牙、烂面、歪脸 " 以证明 " 这么丑,是个怪物,丈夫还那么爱她 ",说:
" 我可以丑,但要丑得我觉得值得 "
观察女星走过的路,会发现这个 " 丑得值得 ",一是角色真的有 " 丑 " 的合理性、必要性;二是可以打破观众固有认知,迅速的转型、升咖。
当然不挑战不成活的庆奶不算在内,她只是在享受与天斗、与地斗的其乐无穷。
我就是要颠覆
如果不颠覆我不拍这个戏
自己早就可以歇菜了
之所以还在拍戏
就是为了超越
《寻龙诀》
女星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太远,流量小生转型成功案例还属易烊千玺、朱一龙,两人均在颠覆偶像形象后,几乎一步登天。
比起女星,他们是非变不可。
众所周知,电影圈不欢迎奶油小生,形象接地气的相比光鲜亮丽的更能吃得开,(除了青春片)偶像派花美男更别来沾边。周一围此前为了让电影圈带自己玩,把自己晒黑变糙,使劲儿往姜文那个方向靠。
所以相比女星扮丑喜欢演村妇,小生普遍存在 " 男人味 " 焦虑。
以少年感著称的四字、刘昊然,尤其想 " 长大 "" 成熟 "。
四字在《满江红》里,观众隔着银幕都能闻到一股冲鼻的男人味。
据说四字在《酱园弄》演了一个算命师傅,光头 + 瞎眼造型,在颠覆自己的路上无止境。
刘昊然的巴黎奥运会同款电影《燃冬》,想冲击熟男,结果让人有种自家未成年在台上丢人现眼的羞耻感。
除了少年想变男人,还有种更普遍的目的——荧幕转银幕,胡歌和朱一龙成名后,第一部领衔的电影演的都是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的底层小人物。
以上小生转型,毕竟是从一种角色切换到另一种,现在更年轻一代的小生,直接当插班生,从唱跳歌手空降电影咖,扮丑的路数很娴熟。
像前辈那样,想让人眼前一亮,突破定型,证明自己有更多可能性,或者像四字在最新采访中提到的,表演得到认可后,他能从被选择,到跟大家一起共创,变得有一定话语权。
有野心、想突破、想成长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不少小生扮丑只是丑,没别的。
看官方发布王俊凯在《刺猬》里的表演片段,不看前情提要,还以为经典的校园恐怖片复兴,主角在课堂上当场被厉鬼上身操控了心智。
实际上只是个留级又说话磕巴的自卑少年,课堂上害怕老师喊他发言,偷摸做心理建设。
为什么开头说王俊凯很努力,五官、肌肉一起用力地把边缘少年,演成了痴呆。
可能是此前《重生》被批评面瘫、双眼无神,这次要用力表现我不是面瘫,因此举轻若重、用力过猛。
他甚至不是不用心,只是无法理解,使劲演了皮,深入不了里。
王俊凯的状态让我想起刘昊然曾经对自己的评价,刘回顾从前的人生说 " 是一种毫无准备的幸运,把自己托了起来 ",过往的顺遂也意味着一种人生经历的空白,他清醒地知道," 自己还没经历过很多真正的大事 "。
他们都是温室里培育出的乖孩子,与粗粝的现实环境相隔绝,从未经历过置身悬崖的恐惧,又没有天赋加持,还偏偏喜欢演这类游走在模糊地带的边缘人。
他们演的边缘人始终缺乏某种危险、邪性的张力,只能演出想象中的叛逆,走路拽拽的,像犀利哥走 T 台。
刘昊然、陈飞宇在《我和我的祖国》演一对贫苦流浪兄弟
刘昊然那部《燃冬》,他在里面不是形象上扮丑,是观感上 ugly。
本身精神迷茫困顿的青年,在边境小城偶遇一男一女放纵自己,在颓废中找寻自我的主题,这种典型的欧洲文艺片套路,放在中国的背景已经像无病呻吟了。
真要是中国背景,离职去大理或者任何风景美丽的小城,偶遇几个文艺青年,精神得到释放我还相信。
说到这,想起贾玲最近跟安藤樱对谈时提到的《热辣滚烫》怎么改编日本原版的问题,她说日本有天性的丧文化,中国没有这个理解背景,只能把乐莹的压抑赋予各种各样的原因。
日本的主题是老娘挥过一拳、燃烧过一次就够了,人生可能就是活几个瞬间,中国版她改成了重生,更符合我们的普世价值观。
贾玲拍片技术不一定有多好,但作为成功的喜剧演员一定是懂观众的。
所以电影是需要立足本土的,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燃冬》剧本本身就有此类问题,再遇到悬浮的浩丰——
一个来自上海的患上抑郁症的金融从业者,来到边境小城参加婚礼,刚出场直想让人喊 " 小孩快回家,别装上班的大人了 "。
除了吃冰块,浩丰还喜欢冰水滴脸,莫名其妙大哭,好想爹味发问 " 你有什么好痛苦的?"
并不是对现代人精神困顿无动于衷,只是现代人深重的压抑,在空泛做作的表达下显得莫名好笑。
其实想一鸣惊人,光突破形象远远不够,角色与本人契合度——让人觉得这个角色他演完,就是他的了,别人演不了了,才是根本。
胡歌一开始演电影也极度追求角色与本人的反差,《南方车站》演黑社会,《你好,之华》演家暴男,都被说不够坏,太乖了,不像。
尤其后者,胡歌邋里邋遢,颠簸着出场,观众一看,这么高的鼻梁,眼睛还泛神采,哪里像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窝囊家暴男?暂时颓唐的文艺老炮儿还有点信服力。
怪就怪他长相偏贵气,你总觉得他非池中之物,不是在烂泥地呆着的人。
到今年的《走走停停》,胡歌演一个在大城市当编剧,因工作爱情双失意,沮丧返乡的青年吴迪(这个没有扮丑)。
吴迪虽然失意,却保持着清高,有机会和女神一起拍片,他一面挥洒才华,一面维持自尊的方式很滑稽,其实胡歌并不完全像这个四川青年,但他表演时的松弛和自然,以及对角色小傲骨的拿捏,一度让我以为胡歌是长在这里的。
反观刘昊然演《解密》里容金珍这个保卫家国的解密天才时,有着被角色的重量压着走的紧绷,表演难度之大他也知道,看起来并不怎么自信。
虽然电影里刘的形象和表演都有突破,但角色缺乏魅力,甚至有点卑琐,看预告不大能吸引观众去看的程度。当然这也许不是刘昊然的问题。
这届小生也忒急切了,过分追求一鸣惊人,在形象和角色上大做文章,却鲜少考虑角色适配,以及自己有没有承载角色厚重的吞吐能力。
角色喜欢叠各种悲惨 buff,最近的电影《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里,佟丽娅演一个无臂的残障人士,高难度带娃,黄明昊演一个福利院长大的听障少年,又是残障又是孤儿,但总有种精致的作假。
其实真正值得推崇的扮丑,是让人感受不到丑的。
怎么说?
《立春》里蒋雯丽饰演的王彩玲,跟演员本人比,形象丑吧?丑。
长得丑,但一开口唱歌剧,你觉得她整个人就像胸前的黄色纱巾一样鲜亮,美与丑有了强烈的参照。
她是北方小城里的音乐教师,天生有一副唱歌剧的好嗓音,梦想是有一天能进入巴黎歌剧院唱歌。
她扎根泥土的平庸外表可以和小城的灰败闭塞融为一体,但不甘平庸,想要逃脱物质与精神双重贫瘠的骚动,又像嘹亮的歌声那样试图穿破小城浓重的雾霭。
王彩玲需要直面她的 " 丑 " ——是异类,是志大才疏,是不甘,是格格不入,是主流社会的一根刺。
有的电影并不需要角色扮丑,王彩玲在这里却是非丑不可的。对平庸的抵抗,对自身的怜悯,某种程度我们都是王彩玲。
可见,扮丑是有很深的表达空间的。
丑只是丑,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是多数人都多少为之焦虑的负担。
但在好的作品里,无论 " 美 " 还是 " 丑 ",其意义都是实现美,在这一刻 " 丑 " 成了艺术通往现实的一扇门,让你从那些俊美的面孔中想到自己。
《隐入尘烟》中扮演农妇的海清
而在这一代内娱新人看来,丑不是丑,它是一块上好的跳板,借它能跃上离大众更遥远的位置。
内娱小生扮丑,大多还停留在追求形似,追求形似时,功利心还太重,拖累了角色魅力。
甚至于,他们扮丑的本质目的,只是变相炫耀自己的现实的美。
这种姿态倒是不用扮,本身就十分不美。
也是啊,现在刚红的流量艺人,就被迅速扔进电影市场。源源不断的新人涌入,他们不进则退,怎么能不着急?
只是前人的经验早已告诉了,多对镜自照,反观内心,比盲目扮丑有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