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早F晚E:成年人的情绪何处安放?,欢迎阅读。
原文标题:《引争议的 " 早 F 晚 E":成年人该如何安放 emo 情绪?》
「或许这种渴望剥去伪装,让情绪主导一切的自在,才是这场闹剧中最戳中人心的所在。」
>>>
" 我尽量保持冷静,我对不起好多人,我希望对得起这短暂的一生。"
8 月 29 日凌晨,一张颓丧悲伤的脸庞,从满屏假笑营业的娱乐泡沫中悄然浮现,凌乱的短发,不饰修剪的胡须,强睁的双眼上还有一道若隐若现的伤疤,俨然一副流浪醉汉的模样。
(胡歌深夜 emo【已删除】)
如果不是账号头像上点缀着醒目的 " 红 v",人们或许很难将这张脸庞与荧幕形象中或阳光、或痞帅、或儒雅的演员胡歌联系起来。
正当路人凭着印象中的角色滤镜,对胡歌的精神状态表示担忧时,熟悉他的粉丝早已在评论区替正主安抚解释 " 习惯就好,胡歌的老粉都知道,他经常喝醉酒后,在微博发泄情绪,第二天再后悔删博。"
(网友评论)
果不其然,当第二天明媚的阳光照进屋内,把前一晚的忧郁晒至蒸发,收拾精神的胡歌删除凌晨的醉态,拍下墙上童真的插画,向关心他的互联网世界问安。
(胡歌问早安微博)
可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在公众审视之下,短暂的失态也无法轻易翻篇。有媒体把这样的行为解释为 " 早 F 晚 E",试图和普通人受环境磁场影响下正常的情绪波动建立联系。只是这一次围观群众不肯轻易买账,有人逆反着说自己是早 E 晚 F,甚至是早 E 晚 E;也有人质疑明星手握万元高薪,还要以情绪崩溃博眼球,是否过分矫情?
炒不熟的抽象热梗,熨不平的情绪褶皱,成年人的 emo 不似定期服药如约而至,往往是绵绵细雨般的慢痛在连轴转的生活中纠缠不休。
1、深夜的忧伤流自何方?
人们不愿意去同情商业资本控制下流量符号的卖惨,但人们愿意去解读一位鲜活生动的演员的忧伤。
胡歌就是这样一位演员,不论他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如何,在他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中并没有愧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是留下了李逍遥、明台、梅长苏等诸多受人认可的角色。
(粉丝鼓励胡歌的画)
所以当他在浓稠的夜色中,暴露内心汹涌如潮汐的忧伤后,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表示关心,并能够体谅那细腻的情绪感受和沉重的人生思考。
有人联系发文日期的特殊性,猜想胡歌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是想起了多年前的车祸,对月伤怀,悼念在车祸中逝世的友人。也有人结合胡歌的婚姻状态,猜想他受困于家庭日常的琐碎枯燥,身心逐渐丧失朝气。
无论是舔舐友人离世的旧伤口,还是在不如意的婚姻状况中逐渐迷失自我、焦头烂额,人们都仿佛以明星的失态为镜子,照见自己在黑夜中曾与之搏斗的梦魇。
但更多影迷和粉丝愿意包容胡歌的 " 任性 ",是因为他身上的拧巴劲儿,不安现状,即使逆流而行在 " 如何做自己 " 的问题面前徘徊多年,也要固执地寻求一个答案。这或许能解释为何他外表已蜕变为沧桑的中年人,忧郁的眼神中却依然泛出如孩童般幼稚天真的光芒。
比如在此条微博之前,胡歌还有更大胆的 " 退圈 " 发言,同样在热搜广场上引起争议。配图中的他依旧不修边幅,但一副太阳镜映出背后空旷的蓝天,金黄的沙漠孕育着绿意盎然的绿植,纯粹、干净,描绘出自然野性之美。文字则是充满试探的设想,口吻仿佛一个即将背起行囊远行的探险少年," 如果未来五年,我不拍戏了,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你们应该会支持我的吧 "。
(胡歌 " 不演戏 " 微博)
郝景芳为《长安三万里》撰文时写道 " 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步入中年 ",胡歌身上也有这种与幻想缠斗一生的执拗,看不透也融不进,无法真正在精神上远离这世间,也无法真正在精神上进入这世间。所以他只有让自己在 " 出走 " 和 " 归来 " 间,永远探索,不停追问。
而此间流露出的悲伤,压抑不住的情绪波动,也可以看作一种叛离," 假如我暴露一切伤疤,世界能否与我坦诚相见?"
或许正是这种渴望剥去伪装,让情绪主导一切的自在,成为这场闹剧中最戳中人心的所在。
2、普通人的 " 早 F 晚 E" 如何解读?
虽然人们乐意在欣赏胡歌作品的基础上,理解和同情他个性底色上的忧伤。但将这种失态表现造梗化,与广大打工人的情绪状态捆绑在一起,则带有一种 " 跨频问候 " 的牵强。
(" 早 F 晚 E" 插图出处)
事实上," 早 F 晚 E" 的梗并非源自胡歌,而是网络插画家观察生活后总结得出的。"F" 代表英文单词 "Fighting","E" 代表悲伤情绪 "Emo",两者合并,一起形容年轻人白天越努力,晚上越困惑的现状,情绪波动随着环境磁场的变化出现。
但它也可看作是一种新型鸡汤,就像是外界强加给打工人的安慰,F 为主,E 为副,无论晚上多么难过,第二天要继续打起精神,还有理想和灿烂的未来等着你去奔赴。
现实情况却是人们不得不将悲伤短暂放下,因为白天淹没在步履匆匆的人潮中,没有空间和时间留给人们精神内耗。
这样的叙事套用在明星身上显然是不妥的,人类的悲喜本就无法相通,收入条件、生存环境、选择余地等方方面面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普通人难以共情明星的忧伤,明星也无法为普通人的辛苦代言。而这种畸形的层级隔阂的存在,恰恰是导致多数人 emo 的症结。
有网友以形象的语言阐释其中的荒诞:明星 emo 之后,第二天能够迅速找到 fighting 的状态,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录综艺、拍电影等手段,拿到远高于人均的收入,最短时间内获得物质上的宽慰。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寻找 Fighting 是更加艰难的过程,耗费精力维系现状的同时,还要战战兢兢地祈祷不会遇到雪上加霜的变故。
换句话说,现实的生存困境逼迫着打工人必须尽快习得情绪稳定的能力。演员保留天性中不受控的一面,或许能帮助他们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更大的爆发力,而普通人的精力则更为宝贵,无法分出更多去应对情绪冲动带来的后果。有时候过度频繁的情绪波动表现,还可能招致别人过度的关心 " 你是不是病了?"
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用 " 早 F 晚 E" 形容的生活,是充满被动和压抑的。为何早上要保持 "Fighting",因为不能让疲惫消极的情绪拖慢自己工作谋生的步伐。为何晚上会不自觉的 Emo,因为在强装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总有一些委屈、痛苦堆积在心头,进而在独处的深夜翻涌,它无以名状却足够苦涩。
而多数时候这种压抑中的情绪波动状态更是拒绝被标签化的,它是会议间隙独自咀嚼午餐时流下的一滴泪,是夕阳下颓坐在广场边的背影,是塞上耳机后心头散开的郁闷,绝非简单的 " 早 F 晚 E" 可以概括和抚平。因此很多人会在谈及这个词语的帖子下留言,为自己早 E 晚 F、早疯晚抑或是早 E 晚 E 等五花八门的生活正名。
(" 大家都不是很快乐 " 热帖)
相比 " 早 F 晚 E" 的抽象口号,对普通人来说更能赋予鼓励的,莫过于让压抑的悲伤 " 被看见 "、被细腻地书写。比如最近某平台话题榜上的一句 " 原来大家都不是很开心 ",听来更让人心头一暖。
读来就像是冰冷的世界中,有人敲破了你伪装坚强的外壳,用温暖的手掌捂住柔软的心脏,悲伤和吐槽一并流露,在众多不尽相同的文字中,体会到抱团取暖的美好。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