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74年后终退市 东芝究竟走错哪步棋,欢迎阅读。
12 月 20 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日本东芝公司将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结束自 1949 年以来 74 年的上市历史。今年 8 月起,以日本国内基金 " 日本产业合作伙伴 "(JIP)为主的财团正式向东芝发起总额约 2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985 亿元的要约收购。东芝官网发布檔案称,JIP 财团将从普通股东手中收购剩余股份,将东芝收购为全资子公司。
曾经在电视界得享大名、作为时代记忆的东芝,如今已销声匿迹,除了 B 端业务外,东芝硬碟或许在个人端仍有些许存在感,并购失败、核能折戟、财务造假等一连串打击,让东芝日渐消沉,而当东芝将家电这一核心板块 " 卖身 " 中国企业后,未来如何定位自身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 一代记忆 " 销声匿迹
东芝电视曾是一代人的记忆,家住北京的刘先生对北京商报记者谈到,自家在上世纪 90 年代便买过一台,后来使用了将近 20 年时间,要不是因为搬家也不会把它卖掉。上世纪 90 年代,东芝 " 火箭炮 " 电视得享大名,因其背部两根形似火箭炮般的音响系统而得名,也正因这样独特的设计,东芝电视成为率先采用集成音响的产品。
如今的电视市场已没有东芝的一席之地,以小米、海信、TCL 为代表的七大主力品牌市占比超过 90%,外资品牌中,就连索尼、三星也难以望其项背,据洛图科技统计显示,2022 年索尼、三星、飞利浦、夏普等合资品牌出货总量约 30 余万台,合并市场份额不足 5%。
如今东芝在中国市场仍保有的业务主要在 B 端,包括存储、电机、电梯等产品,其白色家电主要与美的进行合作,黑色家电则与海信合作。
对普通用户而言,如今尚有些许存在感的或许是东芝硬碟,从事影视剪辑的张先生对记者谈到,自己用的东芝 Basics 硬碟在 Windows 上交换数据时,只需用数据线连接即可操作,不像有些产品需要加装额外的軟體,而且东芝的硬碟相对轻便小巧,就算不背包出门放在衣服口袋中也行,经多年使用后也感觉其比较稳定。
产业观察家洪仕斌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刨除东芝自身经营不善的缘故,诸多曾经知名的日本家电品牌,如今在中国市场已淡出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除了竞争失利外,更重要的是中日企业之间不断的收购与合并,例如 2011 年海尔便收购了日本三洋相关电器业务,夏普则在 2016 年时被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收购,当下所谓的日系家电,其大部分生产线在国内,少部分高精尖零件从日本进口,在宣传力度、资源投入上也比不过本土的原生品牌。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东芝(中国)有限公司,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走错不止一步棋
作为拥有近 150 年历史的老牌日企,如今东芝退市让人唏嘘。1875 年东芝以电灯业务起家,参与了日本第一批弧光灯的研究,后来东芝的业务逐步扩张至家电、信息通信、半导体多个领網域,日本的第一台雷达、第一台电饭煲、第一台筆記型電腦均出自东芝之手,在 1996 年的世界财富 500 强榜单中,东芝以 530 亿美元的营收力压索尼、本田和雀巢。
而东芝的溃败还要追溯到 2006 年,为求拓展新业务,东芝押宝核能产业,彼时东芝斥资 54 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西屋电气公司 77% 股权,后者是美国著名的核反应堆制造商,东芝的决心也反映在价格上,公开资料显示,东芝给出的收购价格溢价近三倍。
收购完成后,东芝掌握了沸水反应堆、压水反应堆技术,成功收获了一批订单,但不幸的是,五年后 9.0 级的地震加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在爆炸的 6 个反应堆中 3 号机和 5 号机反应堆由东芝供应,也正因这次意外,让东芝的核电计划被迫叫停。
为了弥补公司在核电的 " 窟窿 ",东芝不择手段地选择了财务造假,此事于 2015 年由内部员工举报,日本证券监管机构于同年 2 月开始对东芝会计违规问题展开暗中调查,调查显示,东芝的亏损情况并未被如实记录。
调查发现,东芝自 2008 年至 2014 年 3 月为止,有约 1518 亿日元的财务造假,加上东芝的自主审查,有共计 1562 亿日元的累计金额,这一数字是东芝方面此前公布的 500 亿日元的三倍。
彼时第三方报告明确指出,东芝在半导体业务、个人电腦业务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财务造假,原因是高管提出 " 必须完成业绩目标 " 的要求,旨在弥补 2011 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对东芝核能业务带来的冲击。
产业观察家丁少将分析认为,东芝之所以面临如今的结果,走错的不止一步棋,其外延并购虽然拓展了业务范围,但与其主营业务未能良好协同,甚至在资源分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上,东芝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矛盾重重、内斗严重,此后的财务造假,又成为压垮其信誉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再获得资本市场的信任。
" 拋售 " 之后何去何从
陷入困境的东芝不得不出售资产续命,2015 年,索尼宣布以 190 亿日元买下东芝的影像传感器业务;2016 年,佳能以约合 62 亿美元的总价格收购了东芝集团旗下的东芝医疗系统株式会社。
而在中国市场,美的和海信接手了东芝的家电板块。2016 年,东芝将旗下家电业务 80.1% 股份出售于美的,并授权东芝品牌 40 年的全球许可,允许美的在全球范围内以东芝品牌进行产品销售。2017 年 11 月,东芝再次向海信集团转让旗下子公司、东芝视频解决方案株式会社,即 TVS 的 95% 股权,将电视业务转售海信集团,整合进海信视像体系。
在业内观点看来,国内厂商接手日系品牌,除了技术整合外,更重要的是依托其原有的品牌影响力,加速国产企业出海,毕竟除了日本本土,日系品牌在东南亚也有较高的认可度。
海信视像曾在采访中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日本及东南亚市场,公司持续加强海外自主发展能力。2022 年,在日本,TVS 树立了电视产业高端化标杆,收入、利润率均同比提升;海信系电视销量市占率同比增长 4.8 个百分点至 32.8%,其中东芝电视销量市占率为 23.6%,在东南亚,公司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渠道及零售管理能力。
不过在专家看来,日系品牌更多还是一种 " 跳板 " 的作用,真正的 " 宠儿 " 还是自主品牌,例如在电视方面,尽管东芝在 OLED、音画氛围上仍努力维持领先地位,但代表未来方向的激光电视、 ULed 电视、8k 电视、触控智慧屏等产品牢牢握在国产品牌手中,即便在海外,国产品牌也是与日系品牌共同竞争,根据 2022 年度益普索调研数据,海信电视在海外 18 个国家品牌认知度同比提升了 3 个百分点,品牌资产同比提升 11.39%。
纵观东芝的兴衰起落,洪仕斌认为,对于大企业来说,最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维护优势产品的同时,还能够顺应时代风向拓展新领網域," 船大难掉头 " 不仅是东芝的问题,想在变革中迎来新生,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更要有长远的眼光。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