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TVB的「新闻男神」,怎么没爆红,欢迎阅读。
《新闻女王》收官。
不管是否有烂尾之嫌,这部剧的大爆都是事实。极强的戏剧冲突和超快的叙事节奏,便足以让看惯了职场恋爱剧的内地观众眼前一亮,TVB 一贯擅长塑造的港产女强人形象,更是在对比中显得格外耀眼。
" 职场宫斗剧 " 这个还算新颖的形式,也让剧集的抓马程度有了保障,你永远都不知道谁会在下一秒黑化,这或许是个槽点,但也是这部剧留住观众追剧的手段。
可权 | 斗拍得太多,就难免让剧中真正和 " 新闻 " 相关的内容变得黯淡,很多时候,新闻对于这部剧来说似乎只是权 | 斗的载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深入讨论。
甚至有观众会好奇:
TVB 的新闻节目水平到底怎么样?和剧中的 SNK 呈现的一样专业吗?
我想到了一档节目,可以给出答案。
这档节目就是《寻人记》,出过两季,某种意义上,算是新闻节目,而这档新闻节目,个人觉得才真正代表着如今 TVB 的最高水准。
《寻人记》出自 TVB 的著名主播方东昇之手。
如果是说 Man 姐是 SNK 的新闻女王,那方东昇就是 TVB 的新闻男神。
粤语区的朋友对方东昇不会陌生,方东昇主持过多档 TVB 的新闻节目,天天与观众见面,在香港家喻户晓。近年来他也主持一些综艺节目,比如《世界零距离》、《长命二百岁》以及《这么远,那么近》,在这些节目里他发挥了自己才思敏捷又不失幽默的特点,常常口出金句,便博得了 " 金句王 " 的绰号。
" 金句王 " 做新节目,当然少不了金句。
第一季《寻人记》,开篇第一句,方东昇便道出金句:" 有人说人生应该是营营役役,但有人觉得人生应该是寻寻觅觅。"
到第二季,方东昇则改写了这句金句:" 有人说人生就是寻寻觅觅,也有人觉得寻寻觅觅很花气力,往往找不到,偶尔寻到宝。"
这也点出了这档 " 寻人 " 节目的精髓,在营营役役的人生中觅得些许惊喜,找回遗失的人情味,哪怕花气力,也有其意义。
方东昇会讲金句,也有金点子。
《寻人记》这个节目,赢在起点,单是构思,就极为高明。
这里的 " 寻人 " 不是内地节目里常见的 " 寻亲 ",不走煽情路线,而是方东昇带着自己的团队寻找昔日 TVB 新闻报道里的主角,看看岁月在这些人身上的印记,看看时隔数十年,他们的人生变得有哪些不同。
如此做节目,不但省人工省经费,螺丝壳里做道场,化解了疫情对节目制作带来的影响,并且充分利用了 TVB 的优势,将资料库的旧录像变废为宝。
第一季里,方东昇寻到了变成了大当家的小当家、变成了大胖子的小胖子、变成了大叔的校草、变成了亲密老伴的问题夫妻等等,节目透过旧闻主角的故事,也探讨了不少社会问题。
一个个普通人在岁月变迁中的浮沉,看在不同观众的心里,都能翻起别样的波澜。
不得不说,这张 " 怀旧牌 " 很容易打到观众心里,就算你我并不是香港人,没看过 TVB 当年的新闻节目,看到节目里呈现出的人情冷暖和时代变幻,也还是会感慨不已。
比如安仔的故事。
此安仔非彼安仔,方东昇要寻的不是同事郭晋安,而是一位在八十年代多次上过 TVB 新闻节目的风云人物。
安仔名叫梁安国,能够在多年前便名震全港并且如今尚有余威,是因为其人其事都够得上一个 " 奇 " 字。
在家打领带,喜欢疯狂囤货,对金钱锱铢必较,这是昔日新闻节目中安仔给人的第一印象。而他真正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名字里虽有个 " 安 " 字,性格上却并不愿意与人相安。
安仔绰号很多,其中 " 投诉王 " 并不是最霸气的一个,却足以表明他所擅长的领網域。
八十年代,安仔一战成名。烧腊店缺斤少两," 卖烧肉搭烧骨 ",他投诉,对方却说他 " 傻傻的 ",安仔愤怒,投诉不休,一直投诉到这家店关门大吉。
无良商贩不堪安仔之扰,TVB 也见识过安仔的斤斤计较。
当年 TVB 到安仔家采访,结束后,安仔因节目组打了灯,要算电费的账,让节目组报销。
如此难搞的寻访对象,会不会十足难找?
没想到,安仔得知自己成了方东昇的目标,却自投罗网。
接通安仔的电话,方东昇听得多说得少,安仔说自己非常好找,到元朗随便打听就能寻到,还摆出了自己的另一个绰号——元朗特首。
看来,三十多年过去,安仔不但威风不减,声名甚至更胜从前。
一行人很容易便在元朗寻到了安仔,时光匆匆,昔日的安仔虽自称安少,却已见老态,不过他仍旧官仔骨骨,穿着衬衫打着领带。
到他家中,大家发现安仔还是那个囤货狂魔,复活蛋塞满了一冰箱,西洋参、鲍鱼、鱼翅、海参都是批发买入,仿佛要开海味店。
说起自己的生财之道,安仔则抢了方东昇的工作,说出了金句。他患有小儿麻痹,常常跌倒,偶发交通意外,便常能领取意外保障金,加上综援,独居的安仔生活便足够宽裕了。他强调自己不是碰瓷,如果是有意为之一定会被收监,能拿到钱,全是因为:
" 我是一个容易受伤的男人。"
身体上容易受伤,精神上却廉颇未老。安仔搬到元朗后依旧因投诉而闻名,连小巴司机都说他是自己不愿意搭载的客人。
不过,方东昇陪着安仔逛了一趟菜场,却发现安仔竟然人见人爱,摊贩遇到他,都笑脸相迎,买一送三。
是大家都怕了安仔吗?
还真不是。原来安仔用自己的投诉绝学帮过菜场小贩们的忙,解决了菜市场沟渠淤塞的问题。摊贩们打电话,各部门只会踢皮球,投诉王出马,则直通高层,问题立马解决,比找区议员还管用。
那他是已经化身正义使者了吗?
也不尽然。方东昇打电话问了安仔的邻里,收到的还是一堆抱怨。安仔报复心强,性格又敏感,别人容易和他结怨,而他用投诉的方式报仇,一定会让对方叫苦不堪。
《寻人记》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多面的安仔,并且一步步地为观众答疑解惑。
安仔为何会如此古怪?
方东昇发现了问题的本质,投诉其实是缺乏沟通,安仔不但是个容易受伤的男人,也是个孤独的男人。
安仔独居,缺亲少友,只有一个四哥常约他吃饭。八十年代他还能给一个姓梁的神父倾诉,对方却已经移民澳洲多年。
节目组请来了安仔的四哥一起吃饭,也请来了梁神父和安仔视频连线。
当四哥一边说着安仔 " 又可怜又可恨 " 一边又说 " 血浓于水 " 的时候,我湿了眼眶,当安仔对着梁神父吐着舌头做调皮状的时候,我心中更是又伤感又温暖。
为了进一步帮到安仔,节目组还请来了心理医生到安仔家里问诊,一番长谈,医生判断安仔属于自闭谱系障碍人群,小时候患病又常受人欺负,所以才会如此敏感。
投诉,是安仔对自己的保护。
安仔年纪大了,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间,医生劝安仔遇事可以稍作忍让,也在镜头前告诉大家,面对安仔这样的人,要放下有色眼镜,对人要有起码的尊重,不要说他傻,不要看不起他,一切都会好一些。
说 " 放下有色眼镜 " 那句话的时候,医生特意拿下了自己的墨镜,有些幽默,也暖意十足。值得一提的是,医生去安仔家前特意打了领带,而他平时并不打领带。
这些满满人情味的小细节,是《寻人记》这个节目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打动我的原因。
安仔的故事,《寻人记》用了两集讲述。之后的几集,方东昇寻到了已经长大成人却并未误入歧途的昔日街童,讨论了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寻到了曾苦捱度日甚至有轻生念头的单亲父亲,如今也已经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寻到了曾在新闻节目中揭开徙置区居住困境的阿姐,几十年后,阿姐变了阿姨,早已迁入新居;寻到了当年在田野间玩耍嬉戏的村童,讨论了城乡教育差异的问题。
寻寻觅觅,寻的是回忆,觅的是情谊,点点滴滴,观众看在眼里,也能化作生活的勇气。
我最欣赏这个节目的一点,是它虽然很有人情味,但却不会去刻意煽情,反而着力于呈现出人生真实的样貌。节目里的主角们,没有谁完成了戏剧化的逆袭,几十年前穷苦,几十年后也并不会大富。街童那集,主角小徐虽然没有误入歧途,受家庭影响早早辍学,也是事实。村童那集,上村校的孩子们虽然现在生活都算幸福,笑对过去,却也的确因为村校的教学水平太差,而在上中学时跟不上学习。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季里有个小胖子,时过境迁,也没能减肥,肥仔成了肥佬,似乎一切都有定数。
但《寻人记》的主旨是,承认人生有定数,也鼓励你我不服输。
很少有人可以逆天改命,但通过努力,普通人可以捱过艰辛,笑对人生的苦难。这或许就是香港人常说的狮子山精神。
对于看着 TVB 长大的观众们来说,喜欢 TVB,喜欢的是职业里独立男女的精英气质,更是每部剧里都少不了的草根街坊之间的人情味。
不管是《新闻女王》里将 " 找个人嫁了吧 " 视作羞辱的独立港女,还是《寻人记》里经历了人情冷暖世事变迁的草根小人物,都是香港的一面,他们共同组成了我们记忆里的香港,那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香港,而是一个由 TVB 和双周一成们在那些年里构建的文化概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