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姜萍,是“寒门出贵子”还是“偏方治大病”?,欢迎阅读。
头图:《天才枪手》
17 岁、中专、女生、数学天才、草根逆袭、底层超越,这些充满反差感和看似不可能的关键词让姜萍这个名字连续五六天停留在朋友圈、热搜和各个媒体的版面上。
我无意打搅这个小朋友,对于事件的真伪也并无兴趣。毕竟,在这个被流量和宏大叙事裹挟的社会里,真相重要吗?或许并不重要。董宇辉、郭有才、姜萍,他们的观众不同,但本质上,他们都是同一个人——一个被某种力量推出来的人;他们是一道幻影,一道被渴求、被塑造的幻影。
那是一种何等的力量?在这力量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值得反省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大众一次又一次地沉湎于无法抑制的狂欢之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比所谓的 " 真相 " 更能激起我的好奇心。
1
尽管不情愿,按照流程,我还是得简单回顾一下这几天发生的事情。
事源阿里巴巴举办的一场数学竞赛,参赛者是全球数学精英。今年的预赛结果公布后,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专业的中专生姜萍以 93 分的成绩排名全球第 12,成功晋级决赛。" 踩缝纫机的中专生吊打各路名校天才 ",活脱脱的爽文剧本。
事件发生后,多家媒体涌入姜萍的老家,全家人的过往都被扒出。她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没有管过她的学习,如今年纪大了在村里务农,兼职做保洁员和巡逻员,每月有 900 元的补贴。姜萍的姐姐在同一所中专读书,暑假期间一个人打三份工。姜萍中考考了 621 分,其实她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但因为多种原因选择了中专。
村支书说她是全村的骄傲。以前的老师说她非常优秀。在各所高校微博下,全是要求破格录取的留言,如果不这样做就是埋没天才。天才和中专,看上去是如此不可调和,以致于赞美声和质疑声鹊起。
2
按照国内媒体的尿性,这件事情在一片盛赞之后不出意外地进入了反转剧情:人们开始质疑这名小女生是否在比赛中作弊,以及她是否真的具备数学天赋。作为一个高考数学勉强及格,微积分考试屡屡挂科的 " 没前途的新闻专业 " 的数学弱鸡,我没有能力去判断事情的真假。舆论就像一阵龙卷风,每个人都被迫站队,一些对立的声音已经大量涌现。这些是赞美声:
"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对姜萍这个事件如此热衷。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我经历了十多年艰苦的题海战斗,特别羡慕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当我看到一个这样的人出现时,真心希望她能好。这个孩子展现了自由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
" 这个女孩子因为兴趣而学数学,这才是真正应该摘奥数的人,就是喜欢。很多人在争论什么是数学天赋,我觉得喜欢就是一种天赋。"
" 没在底层呆过是不会懂她的处境的。我相信姜萍是数学天才,在县網域教育资源极度贫瘠,即便有学生在某一学科表现特别优异的特征也不会引起重视,她的家庭情况也不会额外对她进行资源倾斜,这种父母想的就是女孩学门手艺有碗饭吃就行了。至于其它,做梦都不会奢望。"
" 自学并非完全不可能。自学的过程有时不会按部就班,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另外需要考虑个人兴趣的因素,在强烈兴趣的推动下,有时会出现非常出人意料的情况。"
" 如果这个孩子进入高中,巨大的学业压力下不可能有时间去学不考试的高数,老师不可能有时间去教她,恰恰中专教育里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 不务正业 ",才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我花了点时间把视频里姜萍的证明完整的复盘了一下:她的证明写得很不规范,只要是读过数学硕士以上学位都不会这么写。但证明又没有数学上的错误,所以基本上肯定是姜萍自己写的。而且里面的 ( 4 ) 式和 ( 5 ) 式是一般性的结论。虽然正确,但是在解答中是多余的,在完整的解答中根本不需要。也就是说,如果是抄现成的解答,不会出现 ( 4 ) 和 ( 5 ) 式。所以黑板上是姜萍思考的过程,不可能是抄现成的解答。"
" 她的西格玛都写的一样,肯定不是抄的。但这种书写习惯也太差了,这是个可怜孩子,没有老师告诉她任何东西,如果有个稍微有一丁点儿良心的数学老师告诉她西格玛怎么写,也不会写成这样。"
" 在我看来,姜萍即便在决赛中无法获得优胜,她的经历也足以证明了她的优秀。正如劳东燕教授所言,她没有被命运的安排所左右,活成了生命本该有的样子:自由、热爱、勇敢。姜萍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每个人,我们有权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3
成名后,她成了天才,被视为被埋没的明珠;而在成名之前,她是考试的失败者。在一片力挺和支持声之外,互联网上大量的质疑声也让她很快成为舆论的靶子:
"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初赛题目,第一题是组合,第二、六题是概率,第三、四题是高等代数,第五题是几何与拓扑。姜萍自称只自学过《高等数学》、《数学分析》、《偏微分方程》,这些题不在其自学范围。"
" 她看的好像还是 Evans 的书,那本是给偏微分方向研究生看的,prerequisite 不光要微积分,是需要一些列后续的中高级分析课程。中学生能学完这些可能性很小。"
" 她不知道答卷是用 LaTex 排版提交的,可能她没听说过 LaTex。即使是数学系学生,要熟练使用 LaTex 也要用上一两年。"
" 包含的错误很低级,高数优秀的人基本不会犯。按顺序西格玛疑似抄错、伽马函数符号写成了 7、Ttz 相乘在 sin 里应该加括号并且 z 不可能做指数、Digamma 函数符号的 n 是指数不应该大写。冒充什么不行,非要冒充 " 数学天才 ",以为数学那么好蒙骗 ?"
" 要抄 ψ 函数,后面却全写成了中函数,数学常用的希腊字母应该也是不认识的,∑「φф 对她来说像天书,所以全都乱写,∑写成 /2,「写成丁,ψ 写成 ф,另外,黄线的部分是她把 Σ 下面的 k=- ∞抄成了 k=0,而不是把上面的抄成 -1。"
" 倒数第三行末尾 cot 函数前面的求导符号 dzn,这里的 n 应当是上标,表示对 z 求 n 次导数。她写的倒像是 z 是 d 的上标,而 n 却在正常位置。分子上 d 后面本应有个上标 n,这里也没了。"
" 板书书写只是其中一个质疑点。她平时数学考试一般,她回答的学数学的书籍,她提交用的軟體问题,她老师有团伙的先例,这些问题交集在一起,她 100% 作弊了。决赛她一题也做不出来。"
" 学习是有痕迹的。如果真的有天赋,从小数学拿奖早拿到手发酸了。人们喜欢憧憬少林扫地僧。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高手秒杀职业选手,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
4
类似的争议还有很多,我就不列举了。
听到一种说法:很多时候,人才选拔就像往一个篮子里头装鸡蛋,装上 10000 个,一下子全都摔在地上,碎了一地,剩下几个没碎的幸运儿就是 " 有天赋的 "。在此之前,这 10000 个鸡蛋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人,必须通过 " 摔在地上 " 这个残酷的淘汰机制,让其他人彻底出局。如果都碎了,就再装 10000 个新的,重新摔一次。
互联网上,甚至已经生成了具有阴谋论色彩的事件 " 结局 ":
1. 她的老师是江苏大学数学硕士毕业,聪明且刻苦,在涟水中专工作,长年怀才不遇;
2. 老师去年和妻子参加了阿里全球竞赛,两个人拿了不错的初赛名次,分数接近;
3. 姜萍中考成绩优异,在涟水中专属于校内拔尖人才;
4. 这次考试中,有人靠各种手段帮姜萍拿到了全球 top 20 的好成绩;
5. 本来老师计划金盆洗手,拿着好成绩去学校邀功,提升职位,或者自己跳槽开个培训班,打造个当地 " 数学金牌讲师 " 的招牌;
6. 事情逐渐发酵,主角开始包装数学天才人设,开始接受采访,扯《Partial DifferentialEquations》等各种书;
后面的故事大概率就是,姜萍参加了复赛,名次大幅度下滑,甚至会找个借口退赛,全网网友热心关怀,继续拿她当做榜样,来鞭策自家的倒霉孩子。然后事件中的每个人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
整个事件的营销和渲染充满了公关味道。竞赛明年大概率会改革流程和制度。
没有拆穿,没有揭露,没有真相。残酷吗?残酷。别问我真假,我也不知道。
5
数学是我的知识盲點,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这个小姑娘,个体的存在不能被任何系统或理论所完全定义或解释。她是一名中专女生,这是一个底层打破偏见,击败命运的故事。这也是普通人最乐见的戏剧性冲突。
这件事情的第一推手当然是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然而,在其背后,还有一双双更大的手。背后的人更想告诉人们:中考强制分流不可怕,它可防可控不会出现人传人;一个没背景、没资源的中专生也能逆袭;如果你没考上好的大学,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是你没天赋又不够努力,跟其它无关;上升的通道从来没有关闭一说,你该知足。
在这个遍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人们依靠 " 幸存者偏差 " 自我麻痹。
人们偏爱相信 " 一切都是可能的 "" 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然而,阿尔贝 · 加缪的观点是,真实世界并非如此。他认为,现实的荒谬性使人们对未来感到无动于衷,同时环境的限制和个人选择的约束使得并非所有可能性都能被实现或被接受。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的有限世界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定地生活。
现实却是,我们就是好这一口,就爱相信奇迹。相信掉进洞里一定会捡到武功秘籍,从此天下无敌;相信穷书生遇见白娘子,从此非你不嫁。逻辑和分辨需要运用大腦,但相信奇迹只需要调动情绪。腦子不够使,情绪无处安放,自然很多人相信 " 偏方治大病 "。只要能找到一个草根逆袭的特例,发现某种神奇的 " 药引 ",就可以狂欢,去庆祝某种伟大胜利。是什么造成了全民热爱奇迹?
我们的教育当然出了问题,但问题不是现在才出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张宏杰曾把先秦到清代划抽成 " 贵族文化、士族文化、平民文化、流氓文化、奴性文化 " 五个阶段。他认为,国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
6
热搜下面有条评论:
抛开事实不谈,这种质疑非常好。任何事件,尤其关注度高的事,应该被质疑。让真的更真,让假的成不了真的。常识和真相, 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咱不懂数学,咱喜欢有一群人质疑这件事。被动关注了,慢慢等一个结局。
梁启超在 1902 年提出了 " 新民说 ",总结过中国人的一些缺点:首先是 " 奴隶性 ",甘于忍受暴君异族的统治,不敢起来反抗;其次是如一盘散沙,只重私德,不重公德;第三个是 " 民智低下 "" 智慧不开 ",依赖成性。
宋代尊文抑武,皇帝允许各个阶层可以通过考试自由流动,从而打消他们叛乱的动机,以便达到更好地控制社会的目的。从此,考试是平民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途径,唯考至上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蒙元入侵后,道德水平急剧下降,社会风气持续恶化,底层的一些东西成为主流,现实文化、贫穷文化、游民文化这些底层的东西翻了上来。
当人们处于社会底层时,面对重重困境和压力,奇迹信仰往往带来希望和心理安慰。由于缺乏经济和社会支持,他们倾向于将奇迹看作解决问题的替代途径。教育水平低和信息获取有限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超自然的解释。在感受到社会排斥和忽视时,奇迹信仰为他们提供了超越现实困境的希望之光。然而,理性和常识告诉人们,绝大多数所谓奇迹的背后都是谎言。不相信奇迹,才是理性成熟。
我当然也不会太喜欢 " 国民性 " 的一概而论。" 韭性 " 不好,但 " 韭性 " 是果非因。" 韭性 " 不是天生有之,鲁迅认为根子在文化教化,胡适直指专制制度,只有消除那些控制与汲取之术,创造一个自由的思想市场,让一般民众从 " 老百姓 " 走向近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韭性 " 才会消失,针对国民性的反思才是一个真问题。
7
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它在怎样的程度上能够将个人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传媒、教育、国民性这些话题当然是我不能够驾驭的。为此,我向几位我很尊敬的行业前辈请教,现在把他们的观点 " 搬运 " 至此。
Global China Academy 教育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郝斐,贺号 " 匪叔 ":
教育、经济、社会息息相关。打开螢幕,你会看到大量的清宫剧,奴才们跪在地上唱喏磕头,山呼万岁,充斥着各种爽文或爽剧。这些作品背后流淌着无处不在的等级观念、父权制度和奴化教育。每一家传媒或自媒体出于不同目的去传播一件事。社会就像一口不断加压的壓力鍋,通过各种新闻事件释放一些压力,而人们在下一个热点事件来临时忘却先前发生的一切。造神又毁神从利益驱动演变成恐惧驱动,问题层出不穷,却往往难以深入观察,更别说回顾。将问题 " 划过去 " 成了一种惯用的手段。
在这种环境下," 端稳饭碗 " 根深蒂固。不论是鸡娃、中高考、上名校,卷来卷去,无非是为日后端个好饭碗。由于缺乏社会兜底,人们只能拼命往上够。这个过程中,人格往往受到扭曲。" 大专人,人上人 "、" 中专吊打大学生 ",想尽办法成为 " 人上人 "。一旦占据了优势地位,就会变本加厉地压迫或反击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我们可以 " 矫枉过正 " 地设想,在传统应试教育之下,偏科、叛逆、被整抑郁了的孩子可能恰恰是人才,那些盲目迎合机制的大多数实质上是麻木的 " 庸才 "。
作为个体而言,敢于跳出执念,追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做真实、独立的个体,是对于荒谬的最佳反抗。
前互联网创始人 /CEO,投资人靳伟:
一开始,我对此事感到非常惊讶,甚至怀疑这可能是一条假新闻。也许是媒体怕年轻人都去躺平了,让姜萍出来给大家打打气。
然而,稍作查阅就能理解为何这件事如此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达到 2.18 亿,占总人口的 15.5%。而中专学历则有 2.13 亿人。这意味着,每 100 个人中就有 85 个没有大学学历,总数达到 12 亿人口。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有 10 亿个像姜萍一样的人,她们代表着 10 亿人的梦想和希望。
学历在成功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为了更直观地探讨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进行一道数学应用题思考。首先是第一问:关于成功人士中有多少是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我会随意举一个数字。或者你也可以随机采访身边的十个人,询问他们的看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这些人成功更多依靠的是时代机遇和核心资源,还是他们个人的学历和能力。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关于那些以个人聪明才智为主,并且第一学历为大学以下的成功人士,他们目前分布在哪些行业。
哪怕有些答案不好说,也可以去刨根问底。关于考试和学历的事,咱就提这三个问题,不求答案了。最近几年,我不折腾了,不创业,不投资,不买房。旁人问我什么职业,我把《天道》里王志文的台词念给他:" 啥也不干,就在家里混吃等死。" 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输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都是输。
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指导师沈海英:
我没认真去了解这个事件,只是听说有个神童,然后有人在打假。最近我拒绝看中考高考的内容。机制错了,每一片砖瓦都会零落。不讲规则、不讲科学、造神运动,都是熟悉的味道。神童、天才少年,最终有哪个不成为一场秀?造个神,树个丰碑,立个典型,传递正能量,即便事件本身真实可信,小概率事件发生了,但大面积的 " 毁娃不倦 " 才是需要反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