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影视剧的豆瓣分,正在失去参考意义,欢迎阅读。
做 2023 年终盘点时,我把豆瓣分的通货膨胀作为这几年的重要问题,用三年对比数据验证了大家的体感。
当时承诺说,会单独写一篇分析,聊聊豆瓣分为什么会在三年内完成通货膨胀的三级跳,这一篇就来兑现承诺。
豆瓣分的水涨船高,三年前在《某些国产剧的豆瓣分啊,真的离谱》中已做过阶段性总结,然而随着娱乐行业越来越分众,审美割裂越来越严重,影响分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肉眼可见的未来,这个趋势恐怕难以逆转。
最后做个声明:本文图文并非一一对应关系,爱信不信:)
1
人工干预
豆瓣分数的人工干预,当然是越来越显而易见的事情。
先说粉丝。
如果说五六年前的内娱粉丝还不够重视豆瓣分数,如果说三四年前的内娱粉丝豆瓣号还没养成,那如今的粉丝,是万事俱备,只待偶像作品面世。
战略上重视,战术上有组织有纪律,装备齐全——号都养好了,后勤有保障——打分不说,还会统一给高分好评点出高赞。
一整套操作下来,只要不是风口浪尖的高热度剧,及格分就已经到手了。
对于所谓 " 对家 " 的作品,只要粉圈觉得有必要,那也可以组织类似的反向操作。
因为播出意外延迟一小时而暴露出的黑粉大战实锤
就算刷高分与刷低分没有明确的组织,多年的粉圈争斗也足以让海量粉丝用户生出自觉,主动操作。
同时,哪怕影视剧上映播出期间的分数没有被控到理想状态,粉丝也非常擅长在收官后的长尾期里默默刷分,直到 " 意满离 "。
再说官方。
平台、出品方、制作方、幕后主创、演员 …… 都有利益、也有能力出手干预豆瓣分数。
从根上说,分数作为口碑,当然对影视剧的成绩有影响,除非是那种纯打下沉市场完全不在乎口碑的类型。
从面子上说,口碑本身也是项目成败的组成部分,更是成绩不理想时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分数上 7 分,一切都好吹,若成绩不行,分数也不及格,那就里子面子全丢了。
虽然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豆瓣的排水机制和权重机制做得不错,所以刷分的成本不低,以致官方在这一部分的预算,往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量力而为。但如果不惜成本,在豆瓣评分规则已经被摸透的 2023 年,刷高分并没有当年那么困难。
最后是豆瓣平台本身。
豆瓣作为平台,目前没有任何它出手干涉分数高低的实打实证据,但关于开分时间、排水判定、锁分等关乎结果的细节操作,平台有没有做、又做了什么,一直众说纷纭。
为什么有的影视剧刚上线 / 上映就能开分,有的却要完结后半年以上才开分,开分时间点由什么决定?别告诉我,顶流的剧凑不够开分人数。
完结半年后开分的余生请多指教
就算不举这么极端的例子,在剧集领網域,也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在收官前,甚至收官后才出分,这中间到底有多少是纯系统判定,又有多少是人为干预,很难说清。
锁分也是一项令人困惑的操作。什么影视剧可以被锁分?又在什么阶段锁分,这种锁分是出于保护,还是在阶段性排除异常?
总之,在多重人为干预下,影视剧的豆瓣分数越来越莫测。
比如一部品质原够不上及格的剧集,播出后迟迟不开分,热播期粉丝和剧相关利益方疯狂动作,临近收官或收官后才开分,分数是不痛不痒的 6.5-7.5 之间。
那么,这个分数,无论绝对值,还是出现的时间点,它的参考价值是什么呢?是播出时不出分的沉默,还是时过境迁后的误导?
2
期待管理
分数是什么?分数是一种评价。
而评价,从来都与 " 期待 " 直接相关。
超预期常常会得到超出实际水平的高分,而糟糕的落差感往往会指向远低于实际水平的非正常低分,豆瓣分数当然也不例外。
举个很有趣的例子,《三体》。
作为顶尖的世界级的华语科幻 IP,《三体》的影视化始终被高度关注。无论是 IP 水准、IP 影响力、閱聽人数量还是閱聽人素质,《三体》作为 IP,绝对是金字塔尖的那一部了。
也就是说,《三体》影视化改编的大众初始期待值,就已经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了。
待动画版《三体》在早期出现一支令人惊艳的 PV 后,这种期待值在动画版上,就更高了。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动画版《三体》在三四集后口碑彻底崩塌,最后以 3.8 分收官,堪称惨剧。
动画版《三体》本身当然非常拉垮,但拉到 3.8 这么低," 之前多期待、之后多失望 " 的落差感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反观网剧版《三体》,从开机起就被唱衰:一来《三体》曾有一版非常不靠谱的真人大电影改编,段子流传在广大书粉之间;二来书粉觉得《三体》真人影视化难度很高,大量名场面的视效不如动画好实现;三来腾讯做网剧,向来让人捏把汗,何况前所未有的硬科幻题材。
等第一版预告出来,不少演员不够贴脸也让书粉持谨慎态度观望。
而期待值的最大红利,要感谢动画《三体》,它的口碑砸穿底盘,让所有书粉对《三体》网剧的期待低到 " 不比动画差就行 "。
所以,当网剧面世,立刻就以对原著亦步亦趋的改编,和整体符合原著调性的冷峻影调,获得了 8.7 分的超高分,拖沓的节奏、原创人物的尴尬和部分场景糟糕的表演被大多数观众选择性忽略。必须要感谢的,是未面世的大电影和彼时刚惨淡收场的动画两枚垫脚石。
如果觉得《三体》这个例子不够典型——毕竟动画是真的差,网剧也是真的可圈可点,那么让我们看看去年迷雾剧场《回来的女儿》
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是:如果你是跟着平台更新一路追剧,你对《回来的女儿》一定充满愤怒,对它的豆瓣分表示认同,甚至觉得可以更低。
但如果你是在收官后才直接看完全集,你会觉得这豆瓣分是不是罪不至此?
差异,其实就在剧播中期,因为《回来的女儿》高能剧情集中在 4-8 集,这几集剧情有噱头、有氛围、有好表演、有惊悚,还留下了大量可供猜测的腦洞,让追剧的观众一反前期的平淡感受,觉得片方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开始对结尾狠狠期待。每日一集的更新,也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结果这种期待,被一个中规中矩的平庸结尾彻底砸穿,分数一路从 8+ 掉落至 6 分出头。
但收官后直接观看全剧的观众,就没有这种大起大落的观剧体验,就算胃口被中间剧情吊高,也迅速被后续剧情拉回来,没有一日日的全民腦洞和期待积累,也就没有格外的失望。
当我们理解了期待,也就理解了每部剧隐含的起评分其实并不相同,它们的播映前曝光度、演员阵容、主创前作、物料与路透暴露的信息、IP 影响力,都会狠狠影响期待值,进而影响最后的分数落点。
3
热度与垂众
一个人人都有的体感:影视剧的热度与控分难度成正比。
不知道有多少糊剧在核心娱乐閱聽人视线之外,默默拿到了 7+ 甚至 7.5+ 的高分。
对于这一类剧集,我们当然可以往 " 人工干预 " 的方向揣测,毕竟评分的人数少,也就意味着无论是粉丝刷分还是官方刷分,都不至于费太大的劲儿,花钱(力)少少,效果好好。
但也必须承认另一种可能:分数确实由大多数看剧的观众真实给出。正因为这些剧热度不高,但释放的信号足够准确,于是吸引到的观看者基本都是要求简单明了的垂直閱聽人。
对这样的剧集来说,热度低意味着不出圈、不被大众关注,也就没有那些天然带着审视与审判心态的观众参与打分,那么它们的任务就变得异常简单:满足固有閱聽人。
然后,被满足的閱聽人就会给出满意的分数。
小甜剧领網域的豆瓣分,每天都在发生类似的事情。
有没有颜值水准以上的男女主?有。有没有 CP 氛围?有。有没有跌倒亲吻转圈圈?有。有没有高磨皮梦幻滤镜和一首接一首的 BGM?有。甜不甜?甜!
妥。
一些培养出忠实閱聽人的小众 IP 或班底,也有这样的待遇。
毛骗团队作品
而对于那些极高关注度与极高话题度的剧集来说,是连路过的蚂蚁都要看一眼、审判一下,再顺手给个分的。它们要满足的,是多圈层多审美偏好多年龄段的观众,高分难度直线飙升。
当然,也有一些垂直圈层很难讨好,比如追求烧腦和 " 想不到但合理 " 的悬疑閱聽人,比如追求忠于史实一比一还原的历史正剧閱聽人,如果面临这样的閱聽人,那提升热度,把要求反而没有那么高的普通观众拉进来,也许反而能提升豆瓣分数。
4
聊聊参考价值
影视剧的大众评分,虽然称不上 " 专业 ",但起码应该对普通观众做选择有不低的参考意义。
而现在,这个参考性,已经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太多因素的干扰,让这个参考价值必须附加无数解释才能成立。
你说我按类型,垂类内横向比较应该有参考价值吧?结果撞上了叠加 CP 因素的高分。
电影风声也不过 8.4 分
你说要是演员粉丝多粉丝疯那我就不看,余下的可以排除粉丝干扰了吧?结果片方超级卖力,且因为冷门而好控分。
你说高分可能有水分,6.5 以下乃至不及格,总该各有各的烂吧?但若政治不正确也开始成为一星的靶子,谁又能笃定不足 6.5 分必是烂剧呢?
此前就说过,当一个系统的每个评分都需要人为解释有利与不利因素,这个系统的横向比较意义就已经完全丧失了。
而当豆瓣分开始一路注水,不同年代间纵向比较的意义也逐渐丧失了。
评分系统之所以要把一句句评论简化为一个区间分数,为的就是减少沟通成本,直观呈现影视剧之于评分閱聽人的水准评价。
若分数本身成立还必须依靠各种标签与解释:粉丝疯 + 片方有钱、粉丝与黑都下场了互相抵消、主旋律锁分、特别政治正确、稀缺百合向刚需狂喜 ……
那这分数的参考意义又在哪里呢?它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到底是直观的还是繁琐的?
作为内娱唯一在 " 口碑 " 方面有参考价值的平台,豆瓣的影视剧分数,对于绝大多数影视剧项目来说,仍是兵家必争之地。
社交平台也好,第三方机构也好,想发展出可与豆瓣比肩的影视剧评分体系的资本,这么多年来都未能如愿。
评分的公信力,非一朝一夕建立,而建立公信力的漫长过程里,也需要抵抗住快速变现的诱惑,维系评分体系的洁净。
就这一点而言,豆瓣能坚持到现在,我始终很佩服阿北。
但在越来越专业化组织化的控分手段里,在越来越割裂的社会审美中,在越来越强情绪化与价值观取向的冲动打分中,哪怕是豆瓣作为平台足够坚守足够有节操,也无法遏制影视作品的评分,越来越丧失参考价值。
也许,我只是说也许,这个时代的人们,也更在意 " 我的感受 " 与 " 我的标准 ",而不再那么需要参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