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李彦宏眼中的AI之路:泡沫不可避免,要成为1%,欢迎阅读。
过去几年,全球都在上演着关于 AI 的喧哗与躁动。
伴随着大模型的异军突起,AI 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予产业各界,乃至社会经济整体以极大的震撼。提到 AI,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过于极端的声音:一种是 AI 无用论,持论者认为大模型给 AI 产业带来的泡沫过大,一旦泡沫破裂,AI 可能再次陷入历史上的 AI 寒冬;另一种是 AI 万能论,认为 AI 是最大的风口,只要搭上 AI 快车,自己训练出大模型就万事大吉。
然而,任何极端的想法都无益于产业走向成熟。如何清醒地理解 AI 争议,在 AI 万能与 AI 无用之间走出合理、可行的 AI 之路,已经成为中国 AI 乃至全球 AI 的共同疑问。
AI 之路应该如何走?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刚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0 月 16 日晚,李彦宏在《HBR Live:商业未来》与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总编辑殷阿笛(Adi Ignatius)进行了对谈。《商业未来》是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推出的访谈栏目。近年来,殷阿笛与诸多全球科技领袖进行了交流,给业界带来了大量前瞻性、共识性观点,比如英伟达 CEO 黄仁勋、微软 CEO 萨提亚 · 纳德拉、谷歌 CEO 桑达尔 · 皮查伊等人都在这个节目上探讨了对 AI 技术的认识与思考。在最近这次对谈中,李彦宏谈及了 AI 近期发展趋势、是否存在泡沫、AI 与人类关系等诸多 AI 热点问题,而其观点的独特性在于,他认为泡沫不可避免,但伪创新将被清洗,最终 1% 的企业脱颖而出创造巨大价值。
李彦宏谈到,像历史上许多次技术浪潮一样,在度过最初的兴奋阶段之后,泡沫不可避免。当这项技术没有达到最初兴奋阶段的高期望时,人们会感到失望。在这之后,有 1% 的企业将脱颖而出,继续成长,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现在,我们只是在经历这个阶段,这个行业比去年更冷静,也更健康。
正视泡沫,并以成为泡沫过尽后的 1% 为目标。
为人类福祉,为技术致用而发展 AI 技术。
这或许就是李彦宏眼中的 AI 之路。
让 AI 发展合理化的第一步,就是要正视泡沫存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就像李彦宏所说的,有泡沫并不一定是坏事,很多伪创新将被清洗。
事实上,从经济供需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当市场上出现了新颖且被证明有价值的技术,就一定会吸引到大量乃至过量的关注。这些关注会转化成资金规模、人才转移、企业数量等方式涌入,从而造成技术的供大于求,或者供领先于求,进而催生经济泡沫。
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甚至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必要对 AI 泡沫报以过分的关注,甚至恐慌。
当市场的供给率过高,或者技术无法像畅想的那样带来价值时,泡沫自然就会消退。这时将不可避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市场失望感,但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失望感依旧能够留下的技术创新,才能够承载社会经济的期待,最终让技术走向应用,开启科技变革。而归其根本,这样的循环是新技术涌入市场的必经之路。
所以说,AI 泡沫是 AI 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产物,客观上无所谓好与坏,尤其像百度这样的科技企业,已经穿越了多次类似的科技变革周期,从而积累了相当的应对能力与发展经验。
李彦宏就回顾了当年著名的互联网泡沫。看似危险的 " 泡沫破裂 ",最终却变成了大众成为互联网用户的开始。
千禧年,此前极度繁荣的互联网泡沫突然破裂,导致大量互联网公司转身离场,当时也有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已经迎来尽头。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互联网的辉煌时代才刚刚到来。为什么会有这次互联网泡沫破裂?很大原因在于当时的情况很类似今天的 AI 大模型风口。大量公司都是为做互联网而做互联网,觉得只要踩中了互联网概念就万事大吉,却根本没有想过自身做出的互联网产品如何实现商业化,如何为大众带来价值。于是在资本热度消退后,这些企业就没有任何维持下去的能力。
在新的 AI 时代,整个产业发展也必然会经历这一过程。必然出现的泡沫破裂,实际上是一个去伪存真、优胜劣汰的过程,能够将不符合实际的伪创新、伪需求清除出去,从而将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创新保留下来。
我们无需为 AI 泡沫的存在而恐慌,而是应该正视它,直面它。企业真正的选择在于,是成为泡沫破裂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 99%,还是成为最终为大众创造价值的 1%。
如何不成为 AI 泡沫的一部分?核心就是要知道自身在做什么,能做什么,所做的事情能够带来哪些价值。如果我们所做的 AI,都只是重复的、跟风的技术产品,没有任何差异化与实用性。那么泡沫破裂的苦果似乎早就注定难以避免。
这个观点恰好可以用来分析国内从去年开始的百模大战。伴随大模型的爆火,大量企业开始纷纷跟风研发基础模型。仅仅 4 个月时间,中国市场上大模型的数量就翻了 3 倍,甚至出现了很多公司用开源模型修饰一下冒充新模型的闹剧,或者过分强调参数规模、跑分、刷榜等不存在真正商业价值的指标。
然而问题是,这数量众多的大模型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甚至一度出现了国内 200 个大模型的调用量还不如文心大模型多的情况。这些为了做大模型而做大模型,却忽略应用效果、商业价值的行为,与 20 多年前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的众多企业无异。
好在伴随着 AI 大模型的第一波热度消退,行业也开始趋于理性。李彦宏认为,今年 AI 行业有所降温,但比去年更健康,最终将有 1% 的 AI 公司脱颖而出创造巨大价值。
伴随着 AI 泡沫的必然产生与必然破灭,会有 99% 的企业与大模型离场,所有跟风、矫饰的伪创新都将被淘汰。
而合理、可行的 AI 之路也非常简单,就是在风口中保持冷静,去成为最终脱颖而出的那 1%。
那么,如何从 99% 的泡沫,变成 1% 的创新驱动者?
当我们用长期主义的目光,去穿越 AI 泡沫,穿越百模大战、AI 寒冬等疑云,会发现答案的终点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 " 有用 "。
评价一个 AI 大模型,一家 AI 公司,甚至一条 AI 之路,归其根本只有一个标准。其中有用,能够为社会和市场带来价值的成为 1%,其他所有没用的沦为 99% 的泡沫。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身的 AI 创新走向 " 有用 "?李彦宏看来,必须坚持 PMF 和应用驱动的战略方向。
所谓,PMF 是指产品的市场匹配程度。在 AI 大模型爆火之后,市面上出现了大量没有经过市场调查,缺乏市场土壤的 AI 技术与产品。这些产品注定是无法长期存续的。从合理、客观的市场规律来看,AI 产品一定要从市场需要什么出发,而非仅仅关注技术能做什么。
李彦宏的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也获得了检验。去年,可以看到市面上大量盲目投资,高度雷同化的大模型产品出现,而在今年市场较为冷静之后,各方也不断在强调对 PMF 的看重。在 AI 技术与市场同频发展上达成了共识。
另一方面,应用驱动是今天更具可行性的 AI 之路。伴随着基础模型的长足发展与走向成熟,重复做基础模型只会带来算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AI 应用层的创新可能性却还有着无尽的挖掘可能。
早在大模型热潮的初期,李彦宏就率先提出了 " 不要卷大模型,要卷应用 " 的观点,并在此后多次呼吁大家卷应用,他犀利地提出了 " 没有应用,大模型一文不值 " 的看法。而在经过百模大战的热潮之后,社会经济各界也纷纷开始认同重复做基础模型缺乏意义,AI 原生应用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李彦宏在 " 卷应用 " 方面的前瞻性判断,也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而接下来,PMF 和应用驱动,将成为更多企业与从业者所选择的 AI 正道。
总结 " 正视泡沫 "" 成为 1%",以及 " 卷应用 " 等等李彦宏的观点,会发现其内核是高度统一的:技术要服务于人,AI 也不例外。
只有服务于人类福祉的 AI 技术和 AI 企业,才能够在大浪淘沙之后抵达下一个黄金黎明。只有有用,能用,好用的 AI,才是有价值的 AI。泡沫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最终所有的泡沫会被一个 " 用 " 字所洗涤。让产业去伪存真,让技术造福世界。
这就是我们正共同经历的 AI 之路。大浪淘尽真与伪,AI 正道是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