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刘德华宁浩联手炮制春节档最大票房惨案,实证无效沟通!,欢迎阅读。
看到一个网友的影评段子," 宁浩找刘德华来拍《红毯先生》,究竟是报恩,还是报仇啊?"
调侃的很到位!
当年刘德华出资让宁浩导演《疯狂的石头》,成就了一出 " 天王扶植新人,新人不负期望 ",并且薪火相传爱心接力至今的影坛佳话。
现在宁浩回请刘德华主演《红毯先生》,却是口碑一塌糊涂,票房折戟沉沙,两位行业顶级人物联手丢出一个大写的尴尬。
某瓣上春节档已开分电影里倒数第一,售票平台预测最终票房 1.1 亿。
实在是扑的没有一丝抢救机会和价值了。
从年前 11 月的冷门档期改到大年初一的春节档,谁都明白这是片方要在增量市场上玩一把大的,为电影争取到最大公约数的观影人群。
刘德华 + 宁浩双品牌创作配置,再不济也能和三年前春节档刘德华 + 饶晓志那部 7.6 亿票房的《人潮汹涌》对齐颗粒度吧!
然而 …… 拿旧船票终究还是还是登不上今日的客船。
1.1 亿票房分账之后,片方收入 3000 万 +。
电影制作费用 2 亿 6000 万(参见欢喜传媒财报)。
这 3000 万收入,实在是杯水车薪。
且慢,制作费外还有必不可少,至低都要千万起步,春节档甚至都是亿元走起的宣发投入。
得,刚穿上的底裤,还是要给剥下来了。
幸好欢喜传媒家大业大,单是去年的《满江红》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够亏掉三四部《红毯先生》了。
换个小公司就靠一部电影求生存,这会儿老板不是去跳楼,就是改行上街卖烤串了。
那么,《红毯先生》惨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是作品自身问题,一个是档期选择问题。
刘德华 + 宁浩,两个商业电影符号人物,却拍了一部电影节专供的作者电影。
类型上已经有点颠覆观众预期,内容上更是让普罗大众既无共鸣更难共情。
就像我们吃肉不必学习养猪,你们演员导演的职责是给大家拍出好电影,你们生活里的烦恼,工作上的困扰,艺术的表达和资方的捆绑,你们自己处理,自己消化就是了,拍出来是要卖惨,是要搏我们老百姓的同情和理解吗?
就像电影里刘德华本色出演的天王巨星,住三星级酒店都已经觉得是在体验农村生活了。
你们本身都是在金字塔尖的社会上层人物,个人的一点自尊心受挫,情绪波动或者表达受阻,真的不适宜在最普通阶层群众面前拿出来展示抚慰。
精英群体名利场中的自恋自嗨自怨自艾,对于大多数都在为生活乃至生存奔波的底层群体观众看来," 杯水风波 "" 无病呻吟 " 都已经是很客气的评价。
宁浩说《红毯先生》要讲的是人类的沟通,这个命题没有错。
而且,刘德华助手扔掉猪农赠送的刀被发现,和他跟那辆找不到车主的面包车的较量两段情节,却是也让人多少看到了熟悉的宁浩风格,多少明白他要讲和想讲的话。
但是,如果主角不是刘德华这样高高在上的天王巨星,而是那种草台班子小演员,就像他的老搭档黄渤这样的人物形象,这个故事这段情节是不是更有活力,更接地气,更加鲜活,更具张力呢?
当然,电影就是为刘德华与宁浩合作量身定制的,其他假设根本没有存在的可能。
宁浩在接受六公主采访时说:刘德华的形象和气质,决定我们要拍一部 " 优雅 " 喜剧。
为什么不是我们熟悉的疯狂系列喜剧呢?
因为不适合。
沟通的失效这一主题,电影内外皆为互文。
就像片中宁浩对刘德华说:要演出村民的 " 粗鲁 "。
刘德华说:我的理解是 " 粗犷 "。
电影创作的需要,演员公众形象的维持,各自诉求和利益的表达与对接,一如整部作品的割裂与混乱。
宁浩放弃犀利,转头玩起抽象和荒诞。
刘德华还是受制于演技和性格,没有演出角色人前人后的分别。
还是不愿摘掉天王的面具,哪怕只是在电影的情节里。
因而缺少反差,不够鲜活,没有产生出戏剧的力量和乐趣。
这就让一个讲述电影人拍电影的圈子文化小众故事,更加平淡虚空毫无看点。
春节档固然是一年之中观众增量最大的电影商机,但是本就题材不占优势,娱乐效果又很欠缺,主旨还是讲述社会学问题的片子,又能吃到多少市场红利呢?
看电影是新年俗不错,但也大多是一家人选择一部话题度最高最热的片子共同观赏。
《红毯先生》自己都诚实标榜 " 不八卦,不疯狂,不是合家欢 ",因而不仅很难吸引到路人粉,甚至还会因为市场特性损失一点基本盘。
这将将一亿出头的票房收入,实在还不如放到年前 11 月那个冷门档期,既能享受到头部电影的排片待遇,也有机会因为片荒吸引基本盘之外的增量观众。
可惜,假设不能代替现实,人没长前后眼,世上也没后悔药。
宁浩说《红毯先生》的主题是讲述 " 沟通 ",
《红毯先生》的票房证明,本次沟通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