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小米称余承东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并希望其不要再抹黑同行,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华为常务董事长、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最近有点忙,他四处出击,也必须四处应战。前一天刚刚与懂车帝进行一轮交战之后,紧接着,余承东又被小米官方就关于折叠屏铰链的问题发文回击。
12 月 12 日,据小米公司发言人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近日,针对余承东无端针对公司 " 龙骨转轴 " 技术发布不实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请余承东尊重 " 科学与严谨 " 的基本规则,请勿再抹黑同行、误导公众。
事件的起因是,在前不久华为 2023 花粉年会上,余承东曾表示," 友商不太尊重我们的知识产权,抄袭华为,把华为自主研发的双旋水滴铰链直接变成所谓的龙骨铰链,而龙骨是不存在的。"
但按照小米方面在微博摆出来的各种说法,小米自研的 " 龙骨转轴 " 与余承懂所谓的 " 双旋水滴铰链 " 在设计思路和机械结构上完全不同。" 龙骨转轴 " 的机械结构为 "3 级杆组、5 构件 7 低副 " 设计,而 " 双旋水滴铰链 " 则是 "2 级杆组、3 构件 4 低副 " 的设计。此外," 龙骨转轴 " 于 2020 年 9 月 18 日申请专利,2021 年 1 月 5 日获得专利授权,2023 年 8 月于 Xiaomi MIX Fold 3 首发;" 双旋水滴铰链 " 于 2019 年 12 月 13 日申请专利,2021 年 6 月 18 日才公开,并且余承东所属公司(即华为)的三级杆组专利申请是于 2021 年 10 月 29 日申请,2023 年 5 月 5 日公开,至今尚未有确认获得授权的信息,且未产品化。
小米和华为争执的焦点铰链技术,正是决定折叠屏性能的核心,而折叠屏是今年机圈里的明星产品,也是各家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在这个暂时没有苹果参与的市场里,谁都想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铰链技术的好坏决定着折叠屏手机的整体表现,比如螢幕折叠次数、折痕深浅以及轻薄程度等,而这都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核心要素。当下的铰链技术主要有三种形态:U 型、球棒型和水滴型,U 型虽然结构简单,但却无法做到机身轻薄;球棒型则是在 U 型上进行了优化,重量虽有所下降但折痕却比较明显;水滴型可以兼顾重量和折痕样态,但设计难度比较大,而且成本较高。按照华为官方的说法,2021 年发布的华为 Mate X2 是行业内克服技术难度首次真正意义的无缝设计,此后华为 Mate X3 的发布会上,余承东曾说道," 华为在折叠屏上有许多独家专利技术,被我们的国内同行们免费拿去用了,他们不付专利费,我们国内不太尊重知识产权,国外的同行们都不好意思抄我们。"
华为在发布会现场拉踩友商的现象并不多见,但之所以此次将矛头对准了小米,还是因为近年来小米正在摆脱性价比的基因,持续加码技术研发投入,向高端化市场进攻。在小米 14 系列的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兼 CEO 雷军表示,未来 5 年小米研发预计超过 1000 亿元。
当为 Xiaomi MIX Fold 3 做宣传时,雷军微博上表示," 轻薄,是折叠屏进化的过程,但不是终点,无短板,才是折叠屏的未来。" 据小米介绍,为了使轻薄体验和旗舰配置更进一步,小米这次没有选择目前行业通用解决方案,而是从底层自研从头推翻重做。这次从过去的铰链二连杆转抽发展到了自研龙骨转抽三级连杆,该技术的迭代不仅带来了内部空间压缩,还极大提升了可靠度以及堆叠厚度的难题。
第二次创业的小米或许使得华为嗅到了一丝威胁,因为在折叠屏的赛道上,华为还没有做到如苹果一般的霸主地位,国产手机厂商们各个不甘示弱,OPPO 在摄像上大做文章,荣耀则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今年三季度连发三款产品,且将价格拉低至 5999 元。
据 IDC 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三季度,华为 37.1% 位列第一,OPPO 和三星分别为 17.9% 和 15.4% 位列第二和第三,荣耀 15.1% 排在第四位,vivo 以 12.7% 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五;小米的市场份额虽然为 5.2%,但 MIX Fold3 的首销情况明显好于上一代产品。
折叠屏赛道是手机厂商们瞄准的新蓝海,但这个蓝海到底可以为他们带来多少收益,短期内还难以得到答案。
IDC 数据表示,2023 年第二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126 万台,同比增长 173.0%;上半年出货总计达 227 万台,同比增长 102.0%。即便是最为艰难的 2022 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也达到 330 万台,增长 118%,但是在这么亮眼的数字背后,折叠屏在整个手机大盘所占的市场份额依旧微不足道,2022 年只有 1.2%。在 OPPO Find N3 发布会后,OPPO 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会后在接受媒体对于 OPPO 折叠屏手机销量及何时可以盈利时并未正面回应,而是表示," 通过三代(折叠屏)的迭代,产品越来越接近我们理想中比较完美的样子,产品一代比一代好,我相信经营结果也会一代比一代更好。"
不管结果如何,小米从早期的 " 互联网 + 手机 " 模式到后来的生态链建设,再到 " 人车家全生态 ",都展现出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华为在渠道和技术研发方面更有优势。铰链专利的竞争从业内走向大众舆论场,或许也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