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连特斯拉都过时的今天,“Q7卖Q5价”的油车们黔驴技穷?,欢迎阅读。
撰文 / 龙诗慧
编辑 / 兰雨
2025 年,也是新能源浪潮挟持下,汽车价格战踏入的第四年,不要试图再教育市场什么,购车选择看似变多,但其实消费者的意向、心态、行为都变得敏感而集中,涌向头部新能源车企。
在一个 100 多人的汽车吃瓜群里,群主转发了一篇 " 特斯拉的销量危机 ",还不忘补刀一句 " 现在真没人买特斯拉了,别家沙发彩色電視機卡拉 OK 智驾,特斯拉家徒四壁 L2 辅助 ",尽管他是开燃油性能车的,但一直对小米、阿维塔等国产新能源车很看重,反而对千万新能源车的 " 本家祖宗 " 特斯拉 " 嗤之以鼻 ",没入华的 FSD 更是重点 DISS 对象," 没有进来的必要了 " 。
我忍不住回一句:能用跟好用还是隔了很远的,年前小米不也集体倒车撞墙么?
于是乎,群里陆陆续续来了些观点碰撞,大多数群友都认同特斯拉是 " 毛坯房过时了 ",新能源车只能看国产几个大厂。
其实我想跟他们说,2024 年 " 毛坯房 "Model Y 拿下 48.1 万辆,是国内乘用车销冠的成绩,当然,代价是利润率的下降;而焕新的 Model Y 订单也多次传出门店爆单,提车要等 3 个月的新闻。
兴趣阅读的算法,让他们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 毛坯房 " 是否真的过时了?可以等 FSD 入华再下定论不迟。但不能否认,随着国产新能源品牌堆料成标配," 冰箱沙发大彩色電視機 " 上车开拓新消费趋势,华为、小鹏等城市领航高阶智驾比 FSD 还更帅,再加上比亚迪把 L2+ 级驾驶辅助下放到 7 万多的海鸥,2025 年国人对特斯拉 " 祛魅 " 必是加速的,更好更便宜的国货加入竞争,拉爆 " 新车慌 " 的特斯拉似乎是时间的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既然连特斯拉都被 " 嫌弃 ",那眼下燃油车还有生存价值吗?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两天关于一汽奥迪 Q7 的海报,全新奥迪 Q7,注意是纯进口 2025 款 Q7,全系三款车型打出一口价:45 TFSI 黑武士版 45.99 万元,55 TFSI 运动版和 55 TFSI 黑武士版 53.38 万元,消费者还能叠加至高 1.5 万的置换补贴,真的 " 杀入 "Q5L 的指导价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覆盖全国的官降,只是河北当地特许经销商的行为。
若以三台车的官方指导价 60.98-70.68 万元," 一口价 " 降了 13-15 万,但就市场行情,全新 Q7 早就跌到了 40 万区间,甚至有比 " 一口价 " 更低的,也有车友在论坛发帖,之前谈贷款已经低于这个价格了。
为什么光是 " 奥迪 Q7 卖 Q5 价 " 几个字,仍能引起市场的一阵争论呢?因为这是曾经不愁卖的豪华标杆 SUV,拿到优惠要排队隐形条款还巨多,现在中国消费者正 " 眼看他楼塌了 ",落差自带唏嘘感叹。
与之类似,是在情人节上市的全新宝马 X3L,轴距与标轴 X5 看齐,指导价直接下调了 5 万;而且外观内饰有所更新,智驾标配 L2 级驾驶辅助,可选装可自动变道的 L2+ 级驾驶辅助。但掀起的波澜没多少,可以用 " 静悄悄 " 来形容,热度还不及雷军发个微博。
合资车企做什么努力都是白费?
一边是 " 官降 + 加强 " 推出改款,补齐智驾智舱的缺,像宝马 X3L,换新发动机的上汽途昂 Pro。一边是众多主销的油车加入 " 一口价 " 模式,用透明、统一的价格怒刷存在感,像去年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别克、东风日产,当时 "7.99 万的途岳新锐 ","12 万买天籁 " 刷爆了朋友圈,今年广汽丰田、北京现代等大厂推 " 一口价 ",锋兰达 8.98 万、迈腾 14.98 万、索纳塔 11.98 万,以一种 " 抄底 " 价格姿态杀入市场。
2024 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 47.6%,下半年多月超过 50%,行业预计今年,新能源继续高歌猛进, 渗透率上升到 57%;不过,1 月份新能源渗透率仅 41%,合资品牌市场占有率也随之回升到 38.75%,似乎又燃起了油车的 " 攻守道 "。
再者,还是靠燃油车生存的合资品牌,2024 年的市场份额只占 35%,而其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 3%。所以,决定其今后还能在中国市场的桌子上发光发热,关键就看主销油车能否守住 30% 份额红线。不妨把 " 一口价 " 看作是合资油车护盘反攻的开始,能打出 " 一口价 " 模式应对市场的合资品牌,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推翻传统价格谈判环节,以全国统一 " 一口价 " 透明的方式销售车辆。当然你可以说这种颠覆来得太迟," 一口价 " 只能吸引燃油用户的关注,稳住自身市场地位和燃油基盘有帮助,抵不过 " 油转电 " 的市场大格局;但合资油车的反攻,未必是黔驴技穷,徒劳无功。尤其是大众、丰田这两位大咖都加入战团,下沉的细分市场,是他们必争的基盘。
既然消费观念变得敏感而集中,既然消费者不再看重品牌,而关注产品的性价比和实用性,合资品牌的 " 一口价 " 未必无竞争的把握,前提当然是 " 一口价 " 是真正有吸引力,最怕把潜在条款,保险贷款加起来优惠了个寂寞。
犹记得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强,曾讲过上汽大众的中外双方执管会成员有一个共识,必须在这两年留在百万俱乐部里面。过渡期就要有过渡时期的战略和打法,暂时牺牲一些利益,赢得未来市场。" 所以我们不以一两年的得失为主要的衡量,我们看重的是未来。"
傅强这一番话,其实很能代表主流合资品牌的高管们在这两三年间,受自主新能源冲击后,态度、思维和策略的转变;曾经,合资品牌凭借技术和口碑,在国内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低估新能源浪潮颠覆市场的速度,现在,客观承认其短板,认清手中还剩的底牌后," 以价换量 " 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的,之后绝大部分油车都溢不出价格,力度空前的 " 一口价 " 自然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推广。
这层利害关系," 人间清醒 " 合资车企不会看不透?2025 年 1 月发 " 红色战报 " 的车企不少,相信 " 一口价 " 短期拉动合资车企的销量,而且合资车企的自供能力和采购体系能力,比新势力强太多,油车利润是薄了,但绝不会陷入新能源 "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 的境地。
这也证明油车并非完全丧失市场,放下身段埋头一搏机会是有的,但随着国补政策的回归,冬季过去续航焦虑减缓,2 月及之后油车基盘能否在 35% 以上,也是个大问号。" 一口价 " 只是给合资车企 " 守 " 稳固大后方的机会,从长远看,合资品牌的 " 攻 ",还得靠 " 电 " 和 " 智 "。
车厘子观察
合资品牌的进攻,更要放得开
这里的 " 电 ",并不是国产新能源品牌长项的纯电动车,而是插混和增程车型,越来越多合资车企在此布局,去年上汽大众已经明确,将有两款混动产品投入市场,一款定位 B 级的增程车型,而 A 级市场则布局全新一代的插混,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大众的新一代插混车型,与一汽 - 大众的插混新车走的是不同的路线,没有基于德国的总体方案各自各开发,从架构到系统都是不一样的,这显然是个信号,合资车企的中方话语权加大,产品有浓郁的 " 本土化 " 特色,造一台 " 比理想更理想 " 的增程车,技术上并没有难度," 爆款 " 得看合资品牌对自身定位的审视。
另一方面," 油电同智 " 虽然也在去年几个合资车企新款油车宣传里看到,但恐怕包括合资车企本身,并没有把燃油车的智能化、内饰设计新能源化看作急切项去优化,这点从只有高配或顶配,才补齐主流的智舱智驾就看到;2025 年,自主品牌已经在打智能平权的牌了,包含拨杆变道的 L2+ 驾驶辅助,高速领航 NOA 已经进入 10 万级别的新能源车,倘若合资品牌今年不把 " 智能平权 " 趋势想清楚,不仅撕不掉 " 油车 = 落后 " 的标签,还更加坐实合资的智能化,处处 " 慢人一步 " 的事实。
现在是 " 抄底 " 燃油车的最好时机吗?这样的问题,在 23,24 年价格战变成长期战役时,几乎买车的人都会问;而到 25 年,当插混以一种数倍于纯电车增速的姿态切入市场,这问题很容易就变成了:你还会买燃油车吗?燃油车还有什么值得可买的。当然," 一口价 " 能解答一部分,但越来越多消费者渴望的智能化需求就解答不了了。
比如,就我本人而言,喜欢油车,但我也承认油车的智能化确实不如新势力的香,放在 23、24 年,一个自适应巡航、一个苹果 Carplay 就能满足我用车的需求;但现在连 7.98 万的海鸥都上了 L2+ 驾驶辅助,才跟我讲 8155 芯片只有高配才有,我可能直接 PASS 掉这台车,功能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