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苹果正杀死苹果,欢迎阅读。
1996 年,「墨镜王」王家卫萌生了拍一部讲述一代武学宗师叶问传奇一生的片子的想法。可电影从立项(2001 年)到开机(2009 年)到拍摄初步完成(2011 年),共耗时十余年。
2013 年 1 月,《一代宗师》正式面世。上映后,许多影迷戏称《一代宗师》为「一代失踪」。原因无他,等太太太太太久了。
现在看来,比《一代宗师》更适合「一代失踪」称号的,是苹果造车项目(即泰坦计划)。
《一代宗师》虽然「失踪」多时,但好歹千呼万唤始出来了,苹果泰坦计划启动 10 年之久,却重蹈了泰坦尼克号的命运——撞上了冰山。
这两天,苹果内部宣布终止泰坦计划的消息,成了科技圈大热点。据了解,造车团队部分员工将转移到苹果人工智能(AI)部门,投入到生成式 AI 研发当中。
▲又是全球知名科技记者马克 · 古尔曼最先曝出了苹果终止造车的消息。
在学特斯拉跟学华为之间,苹果选择了学 OpenAI,这不免令人唏嘘。
唏嘘的人群里估计少不了雷军的身影。在苹果从造车赛道大撤退后,小米俨然成了「孤勇者」:说好一起到最后,你却偷偷脚底抹了油?
10 年烧了数百亿美元,终成竹篮打水,苹果熔断造车项目,从短期止损角度讲,也许正如段永平点评 OPPO 终止 ZEKU 自研芯片业务时所说的,「改正错误要尽快,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从战略聚焦角度看,此举或许能为将重心转向 AI 铺平道路——李想就说,战略层面,新业务能聚焦一个,就决不做两个(汽车和 AI),「恒大、乐视在内的战略闹剧不会在苹果上发生」。
但如果是用十多年前的苹果来看今天的苹果,又很难不为苹果的身位转换而叹息。
过去十多年里,用 iPhone 拉开了移动互联网大幕的苹果,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科技界引领者。
造车曾是苹果最野心勃勃的项目,承载了苹果「再造一个 iPhone」的厚望。要知道,苹果一开始就没想着做另一个特斯拉跟特斯拉 PK,而是想靠「重新定义汽车」去获得汽车领網域的身位优势。在这时候,苹果仍未放弃「引领者执念」。
可如今,市值已被押注「AI+ 云计算」的微软压了一头的苹果,节奏上似乎有些乱了阵仗:过去几年,在元宇宙风口正劲之时,苹果以 AR 为切口点了元宇宙「科技树」,好不容易推出了 Vision Pro 头显,却发现时代浪潮掠过元宇宙的渡口,直接来到了 AI 的港口。
苹果随后变成了追随者——朝着 OpenAI 引领的方向追赶而去。
从引领者变追赶者,可以说:苹果,正在杀死昔日的苹果。
01
苹果不是小米。
小米造车,直到 2021 年 3 月才入局,目标盯的是特斯拉,造型看着像「米时捷」。雷军将其视作「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眼下雷军已经不存在小米汽车造不出来的烦恼了,他烦恼的是价格定多少合适,「怕车卖不好,又怕卖得太好(产能紧张 - 提车要等 - 用户会骂)」只不过是定价难题的衍生品。
苹果造车,则是起了个大早,却没赶上晚集——苹果早在 2014 年就已启动泰坦计划,比中国造车新势力代表「蔚小理」入场都要早。
问题来了:为什么蔚小理的汽车早就量产了,连小米 SU7 都开启入市倒计时了,Apple Car 却难产了?难不成是苹果技不如人?
当然不是。
直接原因是:苹果造车,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
苹果造车,没打算走一遍特斯拉曾经走过的路,而是锚定了要近乎「一步登天」,直接发力高阶自动驾驶技术。
2014 年泰坦计划开启时,苹果造车的四大元老就曾围绕造什么样的车产生了分歧:Zadesky 主张打造电动汽车,与特斯拉抗衡,其他几人则认为苹果应该做难度系数更高、想象空间更大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
苹果最终放弃了渐进路线,选择了激进思路。
专业报告显示,苹果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方向是直接采用最高等级的 L5 级,即不用人握方向盘、踩刹车油门的完全自动驾驶。
2022 年 7 月,苹果的 Apple Car 设计图曾被媒体泄露:取消方向盘 + 面对面座椅 + 可升降大屏 + 甲壳虫式弧形车顶 ……
▲ 2022 年 7 月,媒体曾曝出苹果的汽车设计图。
看得出来,在造车上,苹果是想造个「汽车版 iPhone」,用一场颠覆式创新炸裂全场。
这跟苹果对智能汽车的认知和预判休戚相关。
苹果之前的工业设计主管乔纳森 · 艾维就说过,自动驾驶对汽车的影响就像多点触控手势(用手指点击、滚动和缩放)对苹果手机的影响一样,而未来的苹果汽车必须像 iPhone 在智能手机行业引发中的变革一样。
有意思的是,因「特斯拉自动驾驶杀人」论调而离职的原华为自动驾驶灵魂人物苏菁也说过类似的话:传统车企眼中,汽车的基座是车,再把计算机嵌入进去,「我们的看法不一样,基础是计算机,车是计算机控制的外设。一个大计算机了事,把车挂上去。」
02
如果说,特斯拉的造车路线是对传统造车模型的升维,那苹果着眼的,就是用继续升维实现对特斯拉的降维打击。
可苹果的激进路线有着两面性:一方面,它一旦成功了,那在自动驾驶方面确实可以碾压时下仍在从 L2 向 L3 艰难爬坡的一众车企们,获得引领性优势;另一方面,技术复杂性决定了,其实现难度会几何级增加。也就是说,苹果锚定的是超高难度目标。
立足现实看,不论是苹果的激光雷达路线,还是特斯拉的视觉感知路线,要实现完全自动驾驶,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马斯克嚷了 FSD(全自动驾驶系统)多年,就屡屡「跳票」,直到去年 8 月才传出小范围试用的消息。
汽车行业专家崔桂林就说,与技术架构主导设计基本明朗、市场已经到了腾飞拐点的电动化产业形势不同,智能驾驶技术路线的主导设计尚未尘埃落定(如整体方案是单车自动驾驶 AD,还是车路协同自动驾驶 VICAD),实用化大规模网联时代还远未到来(不管号称 L 几,人离开方向盘即违法),汽车行业还有太多不确定性。
正因如此,苹果造车,经常处在「一代失踪」的状态。
嘴上说「不造车」的华为,早就靠「曲线造车」在汽车市场摘果子了;而 2014 年就已布局造车的苹果,却仍是见「造」不见「车」,离在汽车赛道复制 iPhone 经验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能说苹果没造出车来就是一无所获。涉足造车 10 年来,苹果已申请上千项专利,无论是电动机、悬挂系统、车辆导航,还是自动驾驶、车载硬體、语音识别等,都能体现其技术能力积淀。
可这与其投入难言匹配:据报道,仅 2020 年,苹果就宣布一年内投入 190 亿美元用于汽车研发。据专业人士估算,截至 2022 年,苹果在汽车领網域已累计投入约 300 亿美元。
摆出了学霸架势,却迟迟交不上卷,所以罩在苹果泰坦计划头顶的,总是密布的乌云:「苹果造车这几年:变动、混乱与难产」「苹果造车 N 年未见车:几度难产、库克冷落、人事动荡,汽车梦何时圆?」……
03
值得注意的是,跟乔布斯生前对汽车项目的野心不同,库克对泰坦项目较为疏远,很少造访位于加州硅谷附近的造车项目办公室,遑论对其做出清晰的战略规划。随之而来的,是苹果在造车方面的摇摆:泰坦计划几度被曝难产和停滞。
造汽车比造手机成本更高、供应链更复杂、投资回报周期更长、监管负担更重,库克在 iPhone 支撑起了苹果业绩基本盘、造车又见不到烧钱尽头和盈利拐点的情况下没有 All In 造车,并不难以理解。
可现实一再表明,没有一家企业能在一号位不把造车当「头号工程」的前提下把车造好。
今年 1 月,全球知名科技记者马克 · 古尔曼爆料:苹果泰坦计划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原计划推出具有 L4(高度自动驾驶)功能的电动汽车,现在却转向了更为实际的 L2+ 级自动驾驶技术,发布时间也从 2026 年推迟到了 2028 年或更晚。
▲今年 1 月,马克 · 古尔曼爆料,苹果推迟自研汽车上市时间至 2028 年或更晚,自动驾驶级别从 L4 降至 L2+。
将自动驾驶级别从 L4 降维至 L2+,说明苹果放下了「最后的倔强」向现实低头了。
可考虑到能达到「L2+」级别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已卷成红海,几年后才能亮相的苹果汽车,又能摘到什么果子呢?
再加上,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告别高速增长态势:中汽协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从 2022 年的 93.4% 降至 2023 年的 37.9%;据瑞银集团预测,今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增速将从 2023 年的 47% 减少至 11%。
而 ChatGPT 和 Sora 的问世又引爆了生成式 AI,当此之时,苹果割舍造车项目也在情理之中。
04
《让子弹飞》里,张麻子对黄四郎说:你对我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Apple Car 对众多车企不重要,但没有 Apple Car 对车企们很重要——谁能低估苹果的品牌号召力呢?
苹果终止造车项目后,潜在竞争对手们应该都松了口气。
在 X 平台上,电动汽车分析师索耶 · 梅瑞特评论称:「苹果花了 10 年时间尝试制造电动汽车,拥有 1620 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太难了,而且利润太小——即使定价 10 万美元。最初苹果希望它是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他们没有车队,没有真实世界的数据,也没有经验来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只有两家大型汽车制造商没有破产过:特斯拉和福特。」
马斯克回应称:汽车公司的自然状态是死亡。听得刚内涵高合汽车是「行业耻辱」的贾跃亭心惊肉跳。
▲李想、何小鹏、雷军等均对苹果终止造车一事发表了看法。
理想汽车 CEO 李想发文称,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人工智能会成为所有设备、服务、应用、交易的最顶层入口,成为苹果的必争之战,「汽车的电动化是上半场,人工智能才是决赛。」
那些拿着号码牌在「果链预备队」门口排队的供应商擦了擦眼泪:说得好,下次别再说了。
苹果的撤退,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见仁见智,但对苹果自身来说,这是库克时代的苹果在战略摇摆中失去引领性优势的重要信号。
05
过去很多年里,每次 iPhone 新品发布,都有不少测评者感慨:苹果在走下坡路。理由是,苹果只有细枝末节上的微创新和挤牙膏式改进,却没有什么太大突破。
推刘海屏,被吐槽丑到爆;推灵动岛,被质疑「都是荣耀手机玩剩的」… 网民 P 图讽刺 iPhone 后置摄像头多到劝退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图片,时不时在网上热传。
只不过,苹果总能用市值的飙升来打脸「苹果变得平庸」的论调,实现自我挽尊。
但,这与其说是库克时代的苹果比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变得更优秀了,不如说苹果依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王者——作为范式革命的开启者,苹果享受了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大的红利。
而今,周期变了。苹果已很难再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值增长势头,来掩盖在 AI 时代的渐显平庸了。
近两年,在 AI 浪潮下,苹果显得有些后知后觉,跟微软谷歌比相形见绌。
库克不是不想成为乔布斯,他原本将「软硬一体」优势从 iPhone 平移到新能源电动汽车跟 AR 眼镜上,可前者无疑已经遇挫,后者似乎也已遇冷。
往外一看,时代已将「通往下个时代的船票」锁定在了生成式 AI 上,ChatGPT 跟 Sora 而不是 Vision Pro,成了新「iPhone 时刻」的创造者。
▲苹果终止造车,只是苹果失去引领性地位跌落神坛的标志性事件。
也源于此,自 2024 年开启以来,苹果市值就有停滞不前之势,取而代之成为全球市值 No.1 企业的是微软,在其身后紧追的是英伟达。
毕竟,主宰了移动互联网的苹果只是上个时代的旧王,分别卡着 AI 大模型、AI 算力要道的微软和英伟达成了 AI 时代的新王。
某种程度上,是对 AI 钝感力十足的苹果自己,杀死了自己的未来想象力。泰坦计划终止,只是苹果失去引领能力的标志性事件。
不难预见,在不久的未来,它跟微软的市值差距还将被拉大,被英伟达迎头追上也是大概率事件。
今年初,王家卫执导的年代剧《繁花》爆火。它能爆火,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会「从现在看过去」:那个遍地机会繁花似锦的年代,终究已经过去了。
苹果也曾繁花似锦过,但时代已经切换到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