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6月汽车销量:微妙了,特斯拉杀向TOP 10,欢迎阅读。
踢车帮
只为爱车的你!
导读
还是得看新能源?
点音频,听文章 ~
近日,乘联会公布了 6 月销量数据。大趋势没有变化,车市整体小幅上扬,新能源继续奋力增长。此情此景下,存量竞争态势已定,车企要增量,只能挥剑指向新能源。
具体看数据,2023 年 6 月,车市零售销量为 189.4 万辆,同比下降 2.6%,环比增长 8.7%。1-6 月,车市累计零售 952.4 万辆,同比增长 2.7%。
2023 年 6 月,新能源车市零售销量为 66.5 万辆,同比增长 25.2%,环比增长 14.7%。1-6 月,车市累计零售 308.6 万辆,同比增长 37.3%。
对比一下,结论更清晰了。
再看渗透率,2023 年 6 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为 35.1%,较去年同期 27.3% 的渗透率,提升了 7.8 个百分点。
渗透率超过 30%,意味着新能源加快进入普及阶段。就像两个人掰手腕,新能源咬紧牙关,慢慢有了赢的希望。
车市 TOP 10,特斯拉赢麻了
车企销量 TOP 10,这张表有必要先给大家看一看。
正在势头上的比亚迪,仍然一骑绝尘,6 月零售 23.1 万辆,批发 25.2 万辆,是全场唯一月销量突破 20 万辆的车企。
今年,大家对比亚迪的 " 断层领先 " 已经不惊讶了。更好奇的是,比亚迪的顶峰在哪里,以及全年到底可以卖出多少辆?
相较之下,原先的 " 合资三强 " 略显落寞。一汽大众守住第二,零售 17.9 万辆,批发 19.8 万辆;上汽大众需要在五六名的位置寻找身影了,零售 9.9 万辆,批发 9.6 万辆;上汽通用更惨,零售排第七,批发排第八。
还有一组对比数据,可能更扎眼。在 TOP 10 中,销量同比增长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自主车企;而合资车企,同比皆有下滑,包括进入榜单的广汽丰田、一汽丰田。
不过,最是 " 显眼包 " 的,指向了特斯拉。
主要卖 2 款车,就杀入了 TOP 10;而且,是以纯电动车的身份,平均价格还不便宜。
当然,有一定的周期原因。6 月是季度末期,也是半年期,特斯拉会集中交付,所以,数据看上去更多一些。
但不可否认,这一段时间,特斯拉也算低调发育,没有出太多负面,但月销量已经悄悄爬上了 7 万辆。
下半年," 老车 "Model 3 终于要进行一次大尺度的更新了,外观也变了。很有意思,特斯拉其实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代际更替时间,一代车型可以维系七八年的时间,这在如今这个环境下,是不可想象的。
能否再帮特斯拉上一个新台阶,还是要等更便宜的 Model 2 入场,拭目以待了。
另外,再谈一下 " 正当红 " 的自主车企。
比亚迪光芒太盛,其他自主也不甘落后。长安、吉利,站在了第三、第四的位置,彼此很接近,差距不算多。
从零售数据看,长安是 11.8 万辆,吉利是 11.5 万辆;从批发数据看,两家车企反过来了,吉利和长安都是 13.8 万辆,但吉利微弱领先了 100 辆。
奇瑞汽车比较独特,批发量远大于零售量,应该是有一部分用于出口了。
长城汽车零售 6.8 万辆,批发 8.8 万辆,虽然排名靠后,但已经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成绩了,单月销量首次突破 6.5 万辆。旗下新产品和新能源,拉动效果渐显,比如哈弗枭龙 MAX、魏牌蓝山。
合资车企的困境
车市大盘,逐月盘点,颇有一些感悟。" 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 "。
真的,你就看着比亚迪等自主车企慢慢崛起,而要让位的,恰恰就是诸多合资车企了。
再看 2 组数据:
6 月,自主品牌零售 93 万辆,零售份额为 49.3%,同比增长 6.7 个百分点;2023 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 50%,相对于 2022 年同期增加 4.2 个百分点。主流合资品牌零售 66 万辆,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 21.1%,同比下降 1.6 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 17.8%,同比下降 3.7 个百分点。
6 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 58.8%;豪华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 30.9%;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仅有 3.7%。
结论就是,自主车企超过半壁江山,背后的原因是新能源渗透率非常可观。
分析下来,合资车企的困境,恰恰也在新能源。
1、燃油车确实仍是市场的主力,但在舆论环境中," 燃油车 " 和 " 新能源 " 成为泾渭分明的两派。这种对立,一直存在。而当 " 东风压过西风 " 的时候,纵使新能源在绝对销量上不及燃油车,但舆论感知变成了新能源一家独大。这是最可怕的,燃油车没有发声的影响力,重磅新车也少有水花。
2、合资车企缺少新能源,而且非常缺少能打的插混车型。目前,从政策指引来看,插混和纯电一视同仁,但纵观多数合资车企的产品矩阵,要么全力押注纯电动,要么就是迟缓不知所措。纯电还没有能打的,插混这条路,也没有突破。
依靠燃油车,合资车企很焦虑。自家有插混的,价格比较高,也很难防守自主车企对自己销量的 " 冲击 ",更不要说没有的了。
写在最后
浩浩汤汤的汽车市场,一直上演着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的剧情。
新能源,确实给了自主车企超越合资车企的机会。只是,汽车市场一直都是 " 马拉松 ",坚持到最后,才是最终的胜利。
撰文丨晞贝
版式丨周磊
点击 " 在看 ",开启爱车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