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资治通鉴:你能够做成多大事,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认知!如果你出身贫寒,你做事往往会保守、谨慎,怕出意外,往往也很难最大程度获利,欢迎阅读。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决策获利最大?
看完《资治通鉴》这段故事,你的境界,估计要上升一个层次了。
【原文】
上召诸将问计。皆曰:" 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
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薛公问之。令尹曰:" 是固当反。"
滕公曰:" 上裂地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
令尹曰:" 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 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上曰:" 何谓上计?"
对曰:" 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 何谓中计?"
" 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 何谓下计?"
" 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上曰:" 是计将安出?"
对曰:" 出下计。"
上曰:" 何为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对曰:" 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
上曰:" 善!" 封薛公千户。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
【译文】
公元前 196 年,刘邦确认了英布谋反的消息之后,立刻召集将领们商量对策。
这帮将领一个一个纷纷表示:立刻派兵攻打他,活埋了这孙子,他怎么能做这种事儿呢?
而汝阴侯夏侯婴请来楚国令尹薛公,请教他应该如何处理英布谋反这件事。
薛公说:英布谋反,意料之中的事。
夏侯婴听了,反问道:陛下给他裂土封王,他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薛公说:韩信死了,接着彭越死了(原文此处为修辞手法,韩信彭越是同一年死的)两个人相继被诛杀,而英布他们三个人,都是同一性质的功高盖主之人。英布担心接下来会轮到他,自然会谋反。
夏侯婴一听,觉得薛公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把他推荐给刘邦。
刘邦听了之后,就召见薛公,向薛公请教。
薛公说:英布谋反,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意料之中的事。如果英布用上策,那么崤山以东就不属于大汉了;英布如果用中策,胜败之数,那就不好说了;如果英布用下策,那么,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不必再担心了。
刘邦听了好奇就问:上策是什么?
薛公说:向东取吴,向西取楚,再夺取昔日齐国跟鲁国的地盘,同时,鼓动燕国、赵国,然后固守,不再进攻,到时候整个崤山以东就会完全脱离大汉的管理秩序。
刘邦听了,继续问薛公:什么是中策?
薛公说:向东夺取吴郡,向西夺取昔日楚国的土地,同时吞并昔日韩魏两国的地盘,占据敖仓,夺取粮草,封锁成皋,跟汉对峙。这样的话,谁胜谁负,难以预料。
刘邦又问:那下策是什么?
薛公说:向东夺取吴郡,向西夺取下蔡,然后把重要物资运转到大后方昔日的越国地盘,上南方跟长沙王吴芮结盟。如果英布采用这个思路,那么陛下您就可以安枕无忧了,大汉不会有什么闪失。
刘邦听了问薛公说:那你觉得英布会采取哪个计策呢?
薛公听了说道:下策。
刘邦有些不解,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接下来,薛公这番话非常有见解,你一定要仔细琢磨一下。
薛公说:英布本来是骊山的一个刑徒,靠自我努力才爬到了淮南王这样的高位。他的人生动力完全是为了自己,不会顾及到后代子孙,也不会为百姓、万事基业做长远考虑,所以,他一定会采用下策。
刘邦听了说道:有道理。
于是,刘邦封薛公为千户,同时封刘长(儿子)为淮南王。
既然英布谋反了,英布的地盘也该改名换姓了。
这里,《资治通鉴》为我们展示了薛公的睿智。
【解读】
英布谋反,这帮将领一个一个高兴得不行,终于又可以再立新功了。
但是,很明显,他们的腦子想的过于简单了。
打仗固然是立功的机会,但是,作为上位者刘邦来说,打肯定是要打的,但是怎么打,这是一个问题,不能胡来,要从全局考虑,要从成本考虑。
而夏侯婴很显然知道刘邦的心思,给刘邦请来了昔日楚国的令尹薛公。
薛公是一个智者,几句话让刘邦安心了。
夏侯婴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有立过什么功,但是夏侯婴给刘邦可是没少做贡献。
比如说,韩信的同事犯错,韩信被连坐,本来该本来该斩了的,但是,夏侯婴却把韩信给救了下来,并且把韩信推荐给刘邦。
看人家夏侯婴,还是知道领导的心思的。
所以说,多跟领导身边的人交往,你大概也能猜出领导什么心思,不至于对领导两眼一抹黑,跟领导身边的人搞好关系,没什么坏处。
而这一次,夏侯婴又给刘邦推荐了一个重要人物薛公。
所以说,在部門里,如果领导有什么事,你有三策可以考虑。
一,像那帮将领一样,领导说什么,你就积极响应,一切听领导的,听话照做。
二,像夏侯婴这样或者是向领导的心腹看齐,领导的心腹想怎么做事,你就琢磨出领导的心思来。
三,像薛公这样,可以为领导出谋划策。
那么,薛公是如何给刘邦出谋划策的呢?
薛公断定英布谋反会采取的第三种策略(事实也是如此),这是什么呀?这是见识,这是格局,这是眼界。
你有这样的眼界和见识,哪怕你不干活,在领导那里也能混得不错。
同时,你看英布谋反,大家一个一个都激动得不要命,为什么呢?
英布、韩信、彭越虽然说都是刘邦打天下的重要的力量,但是很明显,他们三个跟刘邦汉军的这些将领之间,并没有太亲密的关系,没有融入到人家这个大集体中。
所以说,圈子本身它就是排外的,你如果没有进入核心的圈子,还想占据一大块的利益,这是很难的。
一定要想办法融入到核心的圈子,你如果没有融入到这个圈子,还想占据一大块的蛋糕。
那对你来说,并不是太妙的处境。
被人算计,被人陷害,被人攻击,被人嫉妒,那都是在所难免的事。
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你呢,你每一步可能都要需要小心谨慎,这就是圈子的威力。
所以说,做事做人都是混圈子。
你在这个圈子里边混,你一定要融进这个圈子,你想在这个圈子里边长期混,必然是要跟这个圈子里边的人,形成命运共同体,不然的话你很难占到这个圈子里的便宜,尤其是大块的蛋糕你想独占,那是很难的,这是人性,这是圈子的排外性。
而薛公也是睿智的。
他判断了英布可能采取的三种谋反战略,最终确定英布一定会采取下策,为什么呢?
因为英布他本是一个刑徒,他靠自我的奋斗努力,靠不要命获得了高位,但是获得高位之后,心态就会发生变化。
以前逼不得已,腦袋绑在裤腰带上去拼命,现在已经是身为贵族,已经成了淮南王,他自然也不愿意再冒险。
那么,他采取的策略,往往是最保险的,最保守的。但是,其实也是最难搞成事的。
富贵险中求,这个道理,英布应该也懂,但是,英布为什么会采取下策呢?
这是人的出身,这是人的经历,这是人的心态,这是人的背景,这是人的格局、眼界等因素所决定的。
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提升你的眼界,提升你的格局,克制你出身背景、经历,给你带来的那些负面影响,你才能够更容易做成大事。
如果你无法克制自身那种与生俱来的背景缺陷、成长缺陷,那么你很难成就大事。
这就是薛公这段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思考。
所以说,要做大事,得像薛公说得那样,你要有眼界,有格局,克服自身的一些缺陷,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你才能够做成大事。
而相比英布来说,刘邦却是可以把自己身上的这些与生俱来的缺陷都克服掉了。
所以说,刘邦是一个高手,刘邦最终成为了皇帝,而英布只能是一个淮南王。
刘邦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启示】
从英布身上你会看到,每个人的人生之中都会有缺陷。
你如果出身寒微,那么,你骨子里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眼界格局不大,这是在所难免的。
因为你害怕失败,你有拼搏精神,但是你更害怕失败之后难以翻身,难以东山再起,拼到如今地位和事业,不容易,你不敢冒险,你怕重新回到之前的那种悲惨人生,所以你做决策往往会做出保守的决策。
但是,如果家境优越的人,他做决策可能会采取不保守的、获利最大的决策。
这就是出身、成长环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区别。
而我们做决策,更要学会克服自己身上的这些缺陷,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提高自己决策的准确率,这样才能更容易干成大事。
至于怎么做决策,之前我写过一节内容,也是咱们古人总结出来的三个要点,形、势、情,简单来说就是形势、时机、心态。详细的解读还是要看一下原文的。
所以说,薛公是一个睿智的人,他把英布算是看透了,同时也看透了人性。
对我们来说,一定要明白,提高自己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眼界不够高,认知不够,就很容易被高水平的人看出来,然后就会被他人利用你自身的这种缺陷,攻击你,拿捏你。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高度。
对我们来说,更要提升自己的格局和眼界。补上底层出身的一些缺陷,这样才能够做对决策,成就大事,行稳致远。
你觉得是这样吗?
这是专栏第 48 节,观看更多专栏的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