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vivo S17 Pro首发评测:美学旗舰,影像与体验兼得,欢迎阅读。
【【【前言:vivo S 系列将轻薄 + 影像进行到底】】】
如果要评比整个手机圈中 " 角色最鲜明 " 的产品线,那么 vivo S 系列毫无疑问是可以榜上有名的。
vivo S6 5G
往远了说,在 2020 年年初 5G 商用还没多久的时候,vivo S6 可能是绝大多数消费者当时能买到,极少数同时具备 " 超薄 "、" 高性能 "、" 强影像 " 特性的 5G 机型之一。而且也几乎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三大特征就成为了后续该系列机型的家族形象。
vivo S12 Pro
往近了讲,随着这两年高能效 SoC、超薄大底 CMOS 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vivo S 系列在产品定位上也愈发强调全能的 " 影像 + 性能 " 体验。除了前摄与后摄更 " 均衡 " 的进步外,同时在性能方面也开始明显增强。
那么当时间来到 2023 年年中,在目前最新技术的加持下,vivo S 系列又会有着怎样的表现呢?在测试过了刚刚发布的 vivo S17 Pro 后,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外观:首发粒子水墨技术,应用新中式美学设计】】】
vivo S17 Pro 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此次有着一副相当轻薄、且极具特色的外观设计。
那么它有多轻呢?从参数上来看,vivo S17 Pro 在采用了一块 6.78 英寸大屏的前提下,整机厚度仅 7.46mm、重量为 188g。再加上机背的曲面机身与正面的曲面屏,握在手中就显得更加纤薄、轻盈了。
而在如此轻盈的基础上,vivo S17 Pro 基于全新工艺所实现的配色,则更是赋予了它极高的辨识度。
以我们手头的 " 山海青 " 版本为例,正如它的名称所示,随着光影角度的变化,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它机背上有如传统中式水墨画的纹理。
这种特殊的纹理又是如何实现的?可能大家想不到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真是 " 画 " 出来的。因为 vivo 的工程师为了实现这种层叠式的、由点成面的涂装效果,早在 2020 年就自研了一种被称为 " 粒子水墨 " 的特殊颜料。
" 粒子水墨 " 是一种带有磁性的微粒材质,这也就意味着要借助它来 " 绘画 ",首先就需要设计出复杂的磁场线形状,同时通过选择特定重量的水墨微粒,来使得受磁力线吸引的 " 粒子水墨 " 可以形成特定的、浓淡得宜的画面。
正因如此,虽然水墨材质本身在 2020 年就已研发完成,但 vivo 最终还是组织了 30 多人的专家团队、花费了 1 年的时间和数千万元的经费,才最终实现了在 vivo S17 系列上首发的、基于这种新材料的机背纹理。
根据官方公布的相关技术资料显示,每一部 vivo S17 Pro 背部都使用了多达 1500 万颗、直径 10-40 微米的磁粉,而且经历了两次绘图、三道高温烘烤才营造出这种光影层叠的效果。
以结果来说,它既赋予了 vivo S17 Pro 足够特别的机背观感,同时在将其与此前 vivo X90、vivo X Fold 系列的外观设计综合起来更是会发现,它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带有浓厚中式审美的统一设计风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外观:水镜云窗后摄," 美型 " 不仅限于外在】】】
除了高成本的、且设计思路相当 " 敢想敢做 " 的机背纹理工艺外,vivo S17 Pro 在外观上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值得一说的细节。
比如说同样是在机背上,可以看到一个面积相当大的、" 水镜云窗 " 造型的后摄模组。
仔细观察后摄模组就会发现,它一方面在厚度上控制得相当优秀,这对于配备了 1/1.56 大底主摄 CMOS 的机型来说,显然相当难得的。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它的后摄模组上还采用了多段的、带有倒角的金属包边,将玻璃材质的饰板和镜片包裹了起来。这不仅赋予了它更 " 亮闪闪 " 的光影细节,同时就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后摄模组的抗跌落能力。
又比如说在 vivo S17 Pro 的顶部,可以看到 vivo 高端影像机型标志性的 " 巧可 " 元素。而 " 专业人像(Professional Portrait)" 的文字,则再次强调了它的产品定位:拍人更美,而且无分前后(摄像头)。
而在机身正面,便是 vivo S17 Pro 的 6.78 英寸曲面屏了。它拥有 2800*1260 的 "1.5K" 分辨率,具备 1300nit 的峰值亮度,并支持 10bit 显色、100% P3 色網域和最高 120Hz 的刷新率。对于一款 2023 年的中高端机型来说,这已经是一个相当 " 标准 " 的螢幕配置,也能够满足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画质、流畅度和色彩的追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性能:搭载天玑 8200,轻薄机身也能性能全开】】】
在轻薄、靓丽的外观下,vivo S17 Pro 此次配备的是一套基于联发科天玑 8200 的 " 次旗舰 " 移动平台。
从安兔兔评测的系统信息中可以看到,天玑 8200 基于台积电 4nm 制程,拥有 1 颗 Cortex-A78 超大核、3 颗 Cortex-A78 大核,以及 4 颗 Cortex-A55 小核。其超大核与大核频率可以达到 3GHz 甚至更高,而这在当前的 SoC 里也属于并不多见的水准。
在此基础上,天玑 8200 配备了 Mali-G610 MC6 作为 GPU 方案,并标配了等效频率 6400 的四通道 LPDDR5 内存。
我们使用安兔兔评测 V10 的最新公测版本,对 vivo S17 Pro 的 AI 和存储性能进行了考察。从测试结果来看,S17 Pro 的 AI 性能符合天玑 8200 的应有水准,但它的闪存随机性能却可说是 " 异乎寻常 " 的高,甚至达到了当前 UFS4.0 的水平。
最终,我们手头这台 12GB+512GB 的 vivo S17 Pro 在安兔兔评测 V10 中,得到了超过 95 万分的综合成绩。
这还没完。考虑到 vivo S17 Pro 本身有着轻薄的体型,所以这也使得我们对它的持续性能释放感到好奇。
因此我们使用安兔兔评测的压力测试模块,对 vivo S17 Pro 的高负载持续性能进行了长达 45 分钟的测试。令人惊喜的是,S17 Pro 在整个压力测试期间完全没有出现 CPU 降频的现象,其 3.1GHz 的超大核与 3GHz 的大核全程 " 在线 ",能够维持全核全开的性能释放。同时在 30 摄氏度左右的室温下,它的机内温度全程也只有 30 多摄氏度,足以见得其能效比之优秀,以及散热 " 堆料 " 的水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游戏:高清高帧率无压力,轻薄机身也能玩得爽】】】
既然理论性能测试成绩不错,那么 vivo S17 Pro 打起游戏来的真实体验又如何呢?
《和平精英》流畅画质 90 帧模式 平均帧率 89.6 平均功耗 4052.2mW
《王者荣耀》高清画质 120 帧模式 平均帧率 119.4 平均功耗 4366.5mW
《原神》手动全高画质 璃月港跑图 平均帧率 57.6 平均功耗 6619.1mW
此次我们选用了三款主流游戏,对 vivo S17 Pro 的游放性能进行了考察。可以看到,正如在理论性能测试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S17 Pro 完全足以应对当前主流的高画质、高帧率游戏需求。即便是在知名的 " 性能杀手 " 游戏中,它也同样能够带来令大多数玩家满意的流畅度水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影像分析:前后柔光灯更新,新增独立人像长焦】】】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 vivo S17 Pro 此次的影像配置,以及它背后的逻辑。
首先在机身的正面,S17 Pro 配备的是一颗 5000 万像素的 JN1 前摄方案,并支持自动对焦。要知道,在如今的很多同价位机型中,JN1 甚至是能被作为后置主摄的 CMOS 方案。所以相比于许多其他机型里的 1600 万或 3200 万像素前摄,它不只是像素高那么简单,本身还具备技术代次、感光能力上的巨大优势。
在这个基础上,S17 Pro 在机身正面上方的边框里,还隐藏了两颗照射角度为 90 度的前摄柔光灯。而且此次 vivo 方面还特意加强了这两颗柔光灯的显色效果,同时降低了色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打光之后面部 " 死白 " 的问题。
机身背部 S17 Pro 的后摄模组,则是由一颗 1/1.56 英寸的 IMX766 担当主摄,再加上一颗 IMX663 作为独立的 2X 人像长焦以及一颗 800 万像素的超广角副摄。
变焦样张:广角 ISO72 23mm f1.88 0.0001s
变焦样张:长焦(2 倍) ISO40 47mm f1.98 0.0002s
很显然,与以往相比新增的独立人像长焦是 S17 Pro 在影像配置上的最大亮点之一。而且从效果来看,它也确实担纲起了 S17 Pro 在绝大多数场景下的 " 远摄 " 任务。
样张:水池 ISO281 23mm f1.88 0.01s
样张:花(2 倍变焦) ISO72 46mm f1.88 0.004s
样张:窗户(2 倍变焦)ISO989 47mm f1.98 0.03s
与此同时,S17 Pro 甚至还成为了首发 " 超感知光谱传感器 " 的 vivo 手机。这是一颗独立的,专门用于感知画面色温、亮度信息的传感器。它可以搭配 S17 Pro 的任意一颗后摄来使用,从而显著提升其在各种场景下的白平衡准确程度。如此一来,S17 Pro 便解决了许多手机上常见的、由于主副摄硬體差异过大,从而导致变焦过程中白平衡 " 漂移 " 的问题。
样张:玻璃瓶(2 倍变焦 + 柔光灯)ISO149 46mm f1.88 0.01s
最后正如大家所见的那样,vivo S17 Pro 还拥有两套相互独立的后摄照明组件,它们分别是体积硕大的 4LED 双色温柔光环,以及另一套双 LED 的双色温闪光灯。与前代机型相比,S17 Pro 的柔光环将尺寸和亮度都进行了大幅提升,使得它可以照亮更大的被摄区網域,不仅适合人像摄影,也能用于拍摄静物、食物等近距离对象的打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样张鉴赏:专业打光 + 高性能硬體,成就全场景清晰人像】】】
如果过去经常有关注我们的相关评测内容,可能就已经发现了,我们对于 " 人像摄影 " 一向有着自己的偏好。比起那些需要被摄者摆出 Pose、然后再保持静止不动," 方便 " 去拍摄的 " 影棚式人像 ",我们更青睐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自然、偶遇的面庞,并记录下 Ta 们的一瞬间。
然而,这种 " 无准备 " 的、以抓拍为主的人像摄影题材,实际上就对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须要能瞬间准确对焦、必须要有强力的防抖,而且影像算力也必须够高。因为只有这样,在拍完一张后才能无需等待、可以马上进行下一个瞬间的连拍,同时这也意味着更短的快门时间,更有利于避免 " 长曝光 " 所导致的画面模糊问题。
样张:人像(复古胶片) ISO69 49mm f4 0.01s
样张:人像 ISO50 49mm f2 0.005s
样张:咖啡师 ISO148 49mm f16 0.02s
很显然,vivo S17 Pro 的 IMX766 防抖主摄和 IMX663 两倍焦距人像镜头,以及它这套由天玑 8200 驱动的 ISP 和成像算法,很好地实现了我们对于 " 快对焦 "、" 快成像 " 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到,在它的帮助下,我们很容易就能拍到一些中近距离上、有趣的人像瞬间。
样张:室内人像 ISO182 49mm f4 0.01s
样张:手牵手 ISO50 49mm f2 0.02s
如果被摄者距离较远呢?在这种情况下,S17 Pro 的独立人像长焦就发挥出了很好的效果。它可以在哪怕较为昏暗的环境里保证人像样张的细节表现,也能在算法的帮助下,准确地识别人物的全身轮廓。在我们的实拍样张中可以看到,它的近景非常清晰,而过了人物所在的焦距后,远景部分会有一个渐进式的虚化效果,非常有趣、而且观感也确实不错。
样张:室内人像 ISO593 49mm f4 0.01s
样张:室内人像 ISO603 49mm f4 0.005s
样张:画家 ISO62 49mm f2 0.01s
样张:演奏者 ISO2011 46mm f2 0.07s
样张:烧烤小哥 ISO62 46mm f2 0.01s
到了夜间或是暗光环境下,vivo S17 Pro 的光学防抖大底 + 大尺寸 4LED 柔光环的 " 威力 ",就可以说是彻底地体现了出来。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柔光环的 " 好处 " 仅仅是照亮被摄者的面部,让表情更生动、夜间自拍的肌肤显得更自然,但实际上它的好处远不止此。
因为在充足的自带 " 打光 " 加持下,S17 Pro 相比于其他机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在拍摄 " 夜景人像 " 时,完全不会需要 " 转圈圈 " 等待多帧曝光的时间。这也意味着即便是在夜间,它也能用很短的曝光时间、拍下清晰的瞬间人物表情。这就已经不是拍得好不好看的问题,而是 " 能不能拍出来 " 的压倒性优势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总结:由内到外的进化,用技术诠释手机美学新境界】】】
总的来说,在 vivo S17 Pro 身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它对于 vivo S 系列定位的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工艺、技术改进,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努力。
比如在外观方面,行业首发的 " 粒子水墨 " 材料,配合超薄超轻的外观设计,赋予了 S17 Pro 当前难得一见的高辨识度颜值,同时也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那样,成就了 vivo 自研外观风格的进一步统一化。
而在性能方面,天玑 8200 即便是放到 2023 年年中,依然算得上是相当出色的次旗舰平台。再加上 S17 Pro 不错的调校以及足够快的充电设计,也使得它在轻薄的机身里提供了不俗的性能,甚至是游戏体验。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款主打 " 人像摄影 " 的机型,S17 Pro 通过 CMOS、柔光灯、镜头组合等多方面的更新,切切实实地在各种场景下都带来了人像拍摄画质和成片率的提升。这已经不再是 " 迎合消费者喜好 " 或 " 继承系列特征 " 这么简单了,毕竟从实际体验来说,新增的人像长焦和更大尺寸的柔光灯,就已经从技术上明显拉开了与竞品之间的差距。
换句话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款以 " 美 " 作为主旋律的产品,但 vivo 在 S 系列上到底还是选择了以 " 技术 " 来作为 " 决胜负 " 的关键。相比于单纯的 " 好看 ",这显然也是更值得我们关注、也更加有意义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