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鲁豫,正在靠脱口秀翻身,欢迎阅读。
" 节目组请鲁豫真是请对了!"
这是我看脱口秀综艺时经常在弹幕上刷到的一句话。
近期,两档脱口秀综艺正面对面打得热火朝天,《喜剧之王单口季》和《脱口秀和 Ta 的朋友们》。
一周四期更新,每天都有无数新段子等待欣赏,我等观众只能感慨头一次被综艺进度撵着跑。
没想到,在一众优质演员里杀出重围的,是鲁豫。
鲁豫坐镇《脱口秀和 Ta 的朋友们》的领笑员一席,这也是继两年前的《脱口秀大会》之后她再次担此要职。
这次的她,显然对这片舞台更熟悉了。
她时而跟选手打趣,时而输出犀利观点,罗永浩盛赞鲁豫是 " 比‘古典大局观’更出色的‘新时代大局观’角色 "。
观众也感叹:" 脱口秀节目不能没有鲁豫!"
看着这个被选手信赖、被观众支持的鲁豫,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那时鲁豫还被看作内娱的" 情商洼地 "。
提起她来,人们只能想到她宛若棒棒糖般的身材,和那句 " 真的吗我不信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被认为是国内最糟糕的主持人,她采访时的 " 冥 " 场面 cut 被剪成鬼畜,在互联网上疯转。
如今,鲁豫的公众形象经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人们从唾弃她,取笑她,变成了赞赏她,说她是互联网嘴替。
唯有置身风暴中心的鲁豫,似乎从未改变过。
不少明星名人贸然来当脱口秀嘉宾后,都遭遇过短暂的口碑危机。
周迅那英落得个 " 高处不胜寒 " 的名声,刘震云杨澜被说是走错片场的语文老师,这季请来了 " 名嘴 " 窦文涛来飞行几期,也多少有点水土不服。
鲁豫却是为数不多大加分的人。
不得不说,脱口秀舞台上的鲁豫,确实有魅力极了。
她展现了十足的专业性。
经过严格训练的主持人来到这里,算是降维打击。鲁豫还总能从文本、表演、主题出发,给出一针见血的点评。
有时观众同样感觉不对劲的地方,经她点评顿觉茅塞顿开。
选手张骏也感慨:" 鲁豫老师的点评精准到可以帮我改稿。"
不仅专业,鲁豫还非常用心。
录制前就做好完备的功课,不会因为这些演员不够出名就怠慢他们。
何广智讲了一个眼红志胜的段子,鲁豫点评时顺势出梗:" 你眼睛再红志胜也看不出来(因为志胜曾在段子中说过自己有红绿色盲)。"
显然是个老观众才能琢磨出的内部梗。
豆豆淘汰时,鲁豫提到了他的播客为他打广告。
她还顺口提过颜怡颜悦、王梓晗的播客,一个忠实脱口秀迷都未必能做到这一步。
你能感觉出她是真的爱惜这群年轻的创作者。
从来不吝啬对他们表达祝福;
鲁豫对选手山河的点评
赞美他们坦诚就是无往不利。
鲁豫对选手 Kid 的点评
最重要的,你能感受到她对脱口秀的喜爱。
《脱口秀大会》上,她就分享过看脱口秀看哭的经历,是一段乔治 · 卡林长达三分半的贯口。
乔治 · 卡林是美国脱口秀界已故元老级人物,这段贯口更是将文字游戏玩至巅峰的经典之作。
乔治 · 卡林
后来她还在自己的频道分享过一段背诵贯口选段的视频,足见鲁豫是货真价实的铁杆粉丝。
童漠男也认证:" 鲁豫老师真是吓着我了,国外的专场她看得比我都全。"
有网友说,只要认真看过节目,都不会相信她是个只会提问 " 真的吗我不信 " 的主持人。
是啊,在鲁豫的梗文化横行霸道的那几年里,大众总会刻意忽视她极强的职业素养。
但只要追溯鲁豫的职业路径便会知道,她一直如此,一个专业、负责、敢想敢干的新闻猛女。
1970 年,陈鲁豫生于上海,在北京长大。
名字取自父母的籍贯,对职业的兴趣也一脉相承。
鲁豫的父母都是国际广播电台的小语种播音员,爸爸学斯瓦西里语,妈妈是孟加拉语。
上小学时,爸爸问她想不想学英语,她撇撇嘴不屑道:" 你中学学的是俄语,大学学的是斯瓦西里语,你的英语有口音,我要么不学,要学就学最标准的英语。"
鲁豫小时候
大学时,鲁豫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
1991 年北京市申奥举办英语演讲比赛,鲁豫自告奋勇去参加,是闯入决赛圈的 10 名中唯一一个非北外学生。那次,鲁豫凭借扎实的英语功底,一举拿下冠军。
鲁豫收到了许多电视台的橄榄枝,还未毕业,她便成为央视《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
年轻时候的鲁豫
鲁豫去央视面试还有个段子,当时作为面试官的张晓海导演让她现场想问题采访。
没想到鲁豫上场就盯着张晓海的大胡子发问:" 为什么文艺部的导演都留大胡子?你、赵安、张子扬。"
紧接着又追问:" 你们 3 个人是中央台最年轻有为的导演,你们之间的竞争厉害吗?"
这看似无厘头又尖锐的发问,让鲁豫脱颖而出。
后来有期《圆桌派》上马未都回忆道,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鲁豫时,就感叹这女孩好聪明。
那个年代的主持人都比较端着," 本来挺好一人,到镜头面前就变成一个木偶了 "。
但鲁豫不一样,她的状态非常松弛,风格清新,受到不少喜欢。
第二年,鲁豫就凭借《艺苑风景线》被评为 " 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 "。
广院 40 周年校庆时,搭档赵忠祥做主持的,正是当年脸上还有婴儿肥的鲁豫,彼时她才 24 岁。
鲁豫在央视并没有待太久。
1996 年,刘长乐带着两岸三地一众传媒人组建了凤凰卫视,鲁豫正是他网罗的干将之一。
当年的宣传片还记录着她的青葱样貌。
她和窦文涛、许戈辉结成了日后的死党,三人被称为凤凰卫视的金童玉女。
窦文涛形容他们仨是 " 小三口 "。
一开始,鲁豫负责的是《音乐无限》《音乐发烧友》,后来主持资讯类的《凤凰早班车》,这也是许多人认识她的起点。
跟以往的资讯节目不同,鲁豫不像其他主播一样正襟危坐、一板一眼播报,而是一开 " 说新闻 " 的先河,将新闻以说家常的方式讲述出来。这让新闻变得平易近人,也让节目收视率一路飙升。
作为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那几年鲁豫一人担任着《凤凰早班车》《凤凰午间特快》两档节目的主持。
为此她坚持着苛刻的生活作息,每天 4 点起床,化妆,7 点录制早间新闻,结束后抓紧时间休息几小时,12 点再开始录制午间新闻。
她在《偶遇》一书中描述过那段时间的生活——
「我太知道凌晨四点的香港点呼吸和味道了,微咸而黏的海风,静谧的街道只有我和我的脚步声。
整个香港还在熟睡,呼吸平稳,可那份无处无刻不在的压力和活力,那种每一个大城市都有的压力和活力就那么清晰地跟随着我。
无数个凌晨四点,我匆匆赶往演播室,去准备清晨七点的新闻直播。好奇怪,那时候心里从来不觉得凄苦、孤独,仿佛一切理所应当。」
凤凰时期的艰巨任务锤炼了鲁豫极强的工作能力,许多重大新闻的报道里都有她的身影。
1997 年香港回归,凤凰卫视策划了一场长达 60 小时的直播,所有主持人驻扎在不同的地点接力,鲁豫当时在国家领导人下榻的酒店待命。
结束之后,台长刘长乐和所有主持人留下这张合影,庆祝香港回归。
1999 年底,凤凰卫视策划了跨世纪的《千禧之旅》系列节目,鲁豫是第二棒中东,和学者余秋雨一起走过约旦、伊朗、伊拉克。
途径约旦杰拉什时,得知国王在当地开会,鲁豫大胆设想是否可以采到约旦国王,于是立马让导游写了条子递给首相," 就说我们是凤凰卫视,从中国来的, 想采访国王殿下 "。
没想到国王还真同意了,鲁豫采访了他足足半个小时。
还有 "9 · 11" 事件,凤凰卫视发出了华语媒体的最早播报,进行了 36 小时的轮番直播。
鲁豫就坐镇直播间,现场同传 CNN 新闻。
彼时所有人对她的印象都是一名猛将,能力强,胆子大,敢闯敢拼。
不过,鲁豫想做的不止新闻这么简单,她还想要拥有一档节目,一档真正属于自己的节目。
在离开央视、入职凤凰之前,鲁豫曾在美国留学过一段时间。
那时她看了无数美国的电视节目,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奥普拉秀》。
进入凤凰几年后,鲁豫决定着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奥普拉秀》,也就是从 2001 年开播、一直延续至今的《鲁豫有约》。
正如 slogan「说出你的故事」,有上万人曾在《鲁豫有约》说出他们的故事。
嘉宾辐射范围从普通民众、少数群体,到名流富豪、明星重量級人物。如今要考古哪位名人,《鲁豫有约》依然是宛如素材库的存在。
《时代周刊》曾评价《鲁豫有约》是 "15 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 ",CNN 的一篇报道更是将鲁豫誉为 " 中国奥普拉 "。
2009 年,鲁豫还真和奥普拉本尊现场连线互动,全程流利英语沟通应对自如。
那次奥普拉的发问并不全然友善,比如她质疑这档节目是自己节目的翻版:
" 你是不是看了我的节目,照抄了一份?"
" 为什么你节目的话题是我二十年前就用过的?"
鲁豫首先承认," 是的,我是你节目的忠实观众,从你那里收获了很大启发 ",但至于节目本身,都是自己一手操办。
至于话题雷同,是因为那本就是 " 属于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 ",具有普适性,从来没有美国人聊过中国人就不能再聊的规矩。
奥普拉还试图刁难她," 中国有八卦小报吗?"
鲁豫的回答不卑不亢:" 中国现在什么都有,但幸运的是中国的小报不及美国的那么糟糕。"
话音刚落,奥普拉和她现场的观众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鲁豫向来是机敏的,腦子转得很快又抓得准重点,这也是她做访谈主持人最关键的特质之一。
然而《鲁豫有约》热播数十年,留给她的却是一个 " 情商洼地 " 的称号。
其实深究她被全网黑的点,很多都是无稽之谈。
比如被骂最多的访问农村留守儿童的片段,鲁豫问小孩:" 为什么不吃肉呢?肉很容易坏吗还是什么原因?"
这个片段被单独截出来嘲讽她 " 何不食肉糜 "。
但结合小孩的回答便知道她的提问意图:" 不是,是现在肉价太贵了,我五婶婶告诉我的,她的小孩非常喜欢吃肉。"
全程鲁豫用一种和儿童沟通的语气慢慢诱导,为的就是让小孩自己亲口说出生活的困苦和吃不起肉的事实。
采访刘翔的这段也被说 " 无腦 "。
鲁豫设问刘翔在 08 年退赛那一刻,是否有想过 " 是不是我牺牲在这里,反而就对得起所有人了 "。
这个提问很冒险,但因此我们才得知刘翔真实的痛苦程度——
" 确实就是这样,我一直不想说,那个时候我对我自己真的很残酷 "。
其实经常看采访会发现,能让受访者卸下心房去聊自己,并不容易。
很多时候,要么采访者自己夺过话筒说个痛快,要么就顺着受访者说没有任何信息增量。
但鲁豫是难得会装傻的主持人,很多被营销号截出来的明知故问,步步紧逼,恰是她的采访技巧。
早年的新闻训练使得她深知自己的作用,绝不是做那个看似聪明的人,而是把舞台留给对方。
鲁豫和心理学家武志红对谈
她始终藏在聚光灯之外,即使铺天盖地的嘲讽涌来时,她也没有多说什么。
只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2014 年《奇葩说》的播出,象征着网生综艺的崛起。随后,流媒体的狂潮不断冲击着电视媒体,许多媒体人从电视台出走,投身网络市场。
而鲁豫,并不是最早掉头的那个。
《鲁豫有约》从凤凰,先后辗转湖南、安徽、海南的地方卫视,为了收视率,嘉宾也越来越向娱乐明星倾斜。
只有演播厅,长沙发,和长沙发上坐着的鲁豫,从始至终。
直到 2016 年,节目改版成带有真人秀性质的《鲁豫有约一日行》,鲁豫走出了演播厅,走到受访者的城市,去他们的家里,工作的地方,抑或是喜欢的街道和小店。
她承认自己并不是积极拥抱变化的人,即使要改变也是微微调整,但最爱做的,还是内容。
她跟王健林、董明珠这样的企业家对谈,也邀请颜怡颜悦、鸟鸟这样的后辈交流。贯彻之前的采访原则,她跟受访者见面从不提前对好内容,一切力求真实,做好完备的功课,对话就自然产生。
新版节目一录就是十二季,鲁豫始终保持着高频饱满的工作状态,与一个个新鲜面孔会面交谈。
鲁豫采访王健林、董明珠、贾玲
全网黑的阴影也逐渐不再笼罩着她,越来越多人会去完整观看她的节目,才发现" 鲁豫好像没那么糟糕 "。
这些年,鲁豫越来越多地表达自我,她做电影类内容,也上综艺节目,还尝试播客领網域,创办了自己的频道《岩中花述》。
鲁豫参加综艺《超级演出家》
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她分享道," 我已经到了允许自己多说的阶段 "" 因为如果你一直不说,就会忘记怎么说。你不再会客观地看待自己。这是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 "。
她不再是那个隐藏在嘉宾身后的提问者,而是越来越乐于讲述多年来的生命感悟,发表自己的观点。
她不忌惮年龄的增长,《圆桌派》上窦文涛调侃地问她年龄能说吗,她大剌剌回应道:" 我 54 岁了,有什么不敢说的。"
在脱口秀的舞台上,她是妥帖到令所有选手安心的存在。
因为 " 她懂脱口秀,她懂我们的表达 "。
在《岩中花述》采访张春那期,张春形容她对采访的执着有" 像太阳一样的热情 "。
鲁豫自认没有太阳那么大的能量,但正是某种如太阳般笃定、持久、蓬勃的存在,推动着她不停地向前行驶。
行驶过二十出头的意气风发,行驶过凌晨四点的咬牙坚持,行驶过被误读的无奈,行驶过问心无愧的坦然。
如今的鲁豫,54 岁,还要将这份仿佛天生就属于她的工作,继续踏踏实实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