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5000余兵力的晋绥军,为何不是“加强旅”,就是“加强师”?,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风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 " 国军 " 中其实是分为不同军系的,其中老蒋的部队实力最强,此外还有东北军、西北军、川军、桂军、滇军等部,当然也还有阎锡山的晋绥军。
所谓晋指的是山西,绥指的是绥远,因为现在已经没有绥远这个行政区划了,所以有些读者对此比较陌生。
晋绥军之得名,是阎锡山控制晋绥两地之后,当时其部还有所谓国军第 3 集团军之称,巅峰时期兵力高达 20 余万,势力延展到了华北地区。
在 1930 年的中原大战中,晋绥军还曾一度逐鹿,不过最终败北,势力范围再度缩回晋绥。战后晋绥军被迫接受整编,部队番号由南京方面统一授予,实力规模和兵工产能也大为缩减。
其当时保有的军级番号只有 4 个,每个军辖 2 个步兵师、每个师辖 3 个步兵旅、每个旅辖 2 个步兵团。
熟悉军史的读者肯定都知道名气很大的傅作义第 35 军,这个军的番号就是中原大战晋绥军战败被整编后的四个军之一。
另外商震从晋绥军出走,还带走了第 32 军的番号。
至于不太了解军史的网友,对晋绥军的认识就多来自于影视剧途径了。
尤其是著名的《亮剑》中,塑造了楚云飞的经典形象,故而谈起晋绥军大家往往就能想到楚云飞,想到他那个 5000 人之众,编有炮兵营的 " 加强团 "。
但实际上正如李云龙的独立团实力不可能到 7000 人之众一样,楚云飞的第 358 团也不可能因为 " 加强 " 俩字,就有 5000 人之众。
之所以剧中有这样的情节,主要还是考虑艺术化层面的塑造。
单就晋绥军来说,5000 人之众的兵力,再加一个炮兵营,其真实的实力大略是 1937 年全面抗战前后的 " 加强步兵旅 " 建制。
我们这么说不是没依据的,理由便是晋绥军的编制标准和当时实际的实力数统计。
先看晋绥军的编制标准,以其最基的步兵团所辖兵力状况计。
其团部编有官兵 36 人、团属通信排有官兵 34 人、团属迫击炮连有官兵 82 人,如此团部及直属队合计有官兵 152 人。
晋绥军步兵团辖 3 个步兵营,每个营的编制为营部、重机枪连和 3 个步兵连;每个步兵连有官兵 130 人、重机枪连有 67 人、营部有 15 人;这样的话一个营就是 472 人,3 个步兵营合计兵力为 1416 人。
全团以团部及直属队,加上 3 个步兵营的兵力,总计就是 1568 人。
晋绥军当时的步兵旅,大部分都已经改为了 " 三团制 ",所以上述的 3 个步兵团加上旅部和旅直属队,总的编制兵力数大约就是 5000 人左右了。
那么编制数如此,落到实处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 1937 年 3 月时,晋绥军第 209 旅恰好有一份实力数统计的资料。
晋绥军第 209 旅,最初是中原大战整军后晋绥军第 72 师所辖的三个旅之一,最初还是二团建制,辖第 417 团和第 418 团。
当时第 72 师师长就是李生达,在老蒋的催促下李生达率本师 3 个旅外加 1 个独立旅南下作战;期间老蒋对李生达进行拉拢,并在未经阎锡山同意的情况下,将其擢升为第 19 军军长。
阎锡山对此非常不满,待李生达率部返回之后,仍将其视为师长,并在矛盾进一步激化后,酿出了日后的李生达被刺案。
在李生达死后,阎锡山进一步对晋绥军的编制系统进行整理,几乎完全打乱了原先的军、师、旅建制。
就旅级部队而言,普遍增加了一个团的建制,如第 209 旅就增编了第 432 团,完成了三团建制。
在第 209 旅实力数的统计中显示:
第 417 团当时上报全团兵力数为 1563 人、第 418 团上报全团兵力数为 1554 人、第 432 团上报全团兵力数为 1567 人。
很显然,上述三个团报上去的兵力数与编制表上的 1568 人,差额极小。
另外第 209 旅旅部有官兵 71 人,直属特务排有 43 人、通信排 34 人、无线电分队 32 人,旅部及直属队总计有 180 人。
因此第 209 旅当时报上去的全旅兵力数为 4864 人,另外还有额外官兵 18 人,未计入旅本队实力数内。
所以当时晋绥军这一个三团制的旅,报上去的兵力就是 4800 多人。
但据晋绥军的老人所说,当时其步兵团建制内多有缺额,每团可能要缺一两百人,故而全旅真正的兵力数大约可能会有 4500 人。
晋绥军当时的炮兵规模很大,虽然独立编成炮团,但实战中一般会在旅一级配属一个炮兵营。
这样在第 209 旅的战时编制下,除了旅本队外确实可能会有个炮营,成为标准意义上的 " 加强旅 ",这样的话全旅的兵力数倒还真是 5000 人左右。
因此,5000 人规模的晋绥军加强部队,里面还编一个炮兵营,几乎就是 1937 年前后晋绥军加强步兵旅的真实配置。
至于抗战后期的情况,这个兵力及配置情况,基本就是加强步兵师了。
从旅到师,似乎变化很大,但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因为国军在 1938 年后大力推行的是 " 三团制 " 步兵师,对于晋绥军来说,三团制师和三团制旅其实就是编制名称上变了一个字而已。
晋绥军本身并不缺编制,真正缺的是兵,所以旅、师之变关系不大。
但因为兵力缺少的缘故,抗战后期晋绥军的步兵师,其兵力数要比全面抗战前后的步兵旅还要少很多。
所以这时候晋绥军要有 5000 人的加强师,那除了加强一个炮兵营之外,说不定还得加强一个步兵团进来,否则真凑不出这 5000 号大兵。
因此,影视剧中第 358 团的情况,要真与历史对照,其实是晋绥军加强第 358 师的真实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