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被拒绝的“科目三”与受欢迎的泰勒,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文娱 Talk,作者|妮蔻,编辑|朱婷
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词来说:一部电影的出现,爆改了电影院。
你可以当作来到演唱会的内场——影院不仅不会拦下拿荧光棒的你,甚至还会贴心的准备好一切;站起来蹦迪不会被后面的人不满地呵斥:挡到我了!毕竟他可能比你蹦得更欢乐;别以为站在后排就能影响他们的发挥,曾经被围栏围起来的银幕前的空地,或许都站满了热舞的人。
这不是 KTV,不是 LIVEHOUSE,不是舞池,这里是《泰勒 · 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以下简称《时代巡演》)的影院放映现场。" 不允许摄屏 "" 全程保持安静 " 等日常观影仪式在这里不奏效了,参与进这场史无前例狂欢的也不止有粉丝。
上映两天,《时代巡演》以 5021 万元的票房刷新纪录,登顶中国影史音乐纪录片票房冠军。虽然此后票房走势有所下滑,灯塔专业版中几乎所有的媒体还是给出了破亿的票房预测。
这样的成功,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是泰勒吗?这种偷懒的想法,kk 倒认为是对当下观众新需求的视而不见。
为什么好玩?因为够简单易同频
来看这场电影,大家认真得像奔赴一场重要的约会。
去之前,不少人在兢兢业业地背歌词,不想在现场做一个只能做副歌填词游戏的人。
除了背填词游戏,还要背互动片段。长久以来,泰勒与其粉丝形成了一些在演唱环节的默契,他们共同完成了这场演出。泰勒在唱《FEARLESS》的时候会举起手来比爱心,台下的粉丝也会这样去回应她。唱到《marjorie》这首为天上的祖母而作的歌时,大家会放下荧光棒,打开闪光灯制造星光。
不准备这些也没关系,到了一个全是 E 人的场,你总能找到加入的方式。
有人会直接跳到荧幕前,对座位上的人大喊 " 下来啊!" 大家像在舞池里一样自由地摆动。有的场次则要优雅一下,在悠扬的《LOVER》中和陌生人跳起了交际舞,有的小姐姐惊喜地发现和几天后的泰勒撞了衫。
不下去,也一样可以座位上摄屏、和小伙伴合照、大声地唱着每一个段落。这里,一样会有没准备好的人,拿着歌词本也要加入其中。
只要到了线下,似乎多的是花活可以玩。泰勒在 2016 年经历了与坎爷、卡戴珊的恶剪录音事件后,推出了单曲《Look What You Made Me Do》。有的粉丝在现场把这首歌玩成了 " 复仇 " 现场,举着这对夫妇的照片让粉丝大唱特唱。还有粉丝甘愿带上了坎爷的照片,站在中间,任由大家骂,场面热烈得像个打架现场。
当然,即使你不加入这些所有的互动,双手抱胸在影院里沉默地看完,这也是一场足够精彩的演唱会。
是的,演唱会。这是一场近三小时,划分为 10 个篇章,涵盖了 44 首歌的演唱会。10 个篇章分别是泰勒不同时期的 10 张音乐专辑,泰勒化身为不同音乐剧篇章里的串场主持人,在不同的造型、舞美、音乐风格里穿梭。
此前,并非没有这样的演唱会电影,五月天就以自己的三场巡演为主素材,策划过三部演唱会电影。但过去的演唱会电影,从来不甘心只是一场 " 演唱会 "。它们要么是纪录片,记录着歌手本人在演唱会前、中、后的感受,要么则为了符合 " 电影 " 一名词,加上了牵强的演绎和剧情。
《5 月天诺亚方舟》请来林依晨、言承旭
即使这样的电影看起来票房平平无奇,在巡演期间上映,同样是能带来真金白银转化的宣传。五月天的经纪人谢芝芬曾经说过:"《DNA》巡演开了 44 场,观众人次有 100 多万,《诺亚方舟》开了 71 场,统计的观众数据是 248 万。正是因为有之前那部电影的推广,吸引了之前没看过他们演唱会的人,所以五月天的《诺亚方舟》巡演才能做到 71 场。"
只是,过去的演唱会电影,从未引发像《时代巡演》这样的线下狂欢。因为努力把自己变成了 " 电影 ",观众也不得不正襟危坐,失去了像《时代巡演》这样,可以在现场撒欢的机会。纯粹的演唱会,给了观众纯粹的狂欢理由。
为什么好玩?因为够简单,易同频。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可以换来 KTV、LIVEHOUSE、蹦迪的多重体验,可以换来许多能晒到社交媒体上的素材,怎么不算一种物超所值呢?
别惦记那 " 科目三 " 了
闪回 12 月 31 日晚,《时代巡演》上映,给了不少人跨年一个高性价比的选择。
有的影院专门策划跨年场活动,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影院就安排了一场 21:17 放映的场次,这一场将于零点前结束,并在零点准时绽放烟花。" 余票不多了,靠抢!" 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影院经理吴莹在《今日影评》节目上开心地说。
其他几部在映期的电影,也都在跨年玩出了花样。《一闪一闪亮星星》下雪场的氛围还在延续,打出了 " 跨年和喜欢的人一起看一闪一闪亮星星 " 的话题。大鹏和白客到了飞机上陪大家一起跨年,直接从 " 路演 " 变 " 天演 "。
过去想借跨年营销的影片,几乎都是主打爱情。比如那一年策划了 " 一吻跨年 " 电影《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好像市场都默认了,只有情侣才在这个点愿意在线下看一场电影。
但是今年,市场顺应着观众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来,用户琢磨出了更多围绕自己" 附近 "的玩法。在家附近遛弯、在既定生活圈范围内探索,都能流行为 City walk;远离著名景点,为了简单的 " 吃 " 奔赴一座城市,都能把像淄博这样的三线城市炒成网红。
不难发现," 主流 " 正在被重塑,规则也是用来打破的。人们愈发尊重个体感受,在每一个 "gap hour" 里找微小又必需的意义。
当用户心理发生了变化,电影惯常的营销路径也就需要被重新思考一遍。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吴琼发微博谈到《一闪一闪亮星星》和《时代巡演》时,这样说道——在社会共同体越发碎片化和部落化的氛围里,那些自嘲 " 穷得要死 "" 焦虑得活不起死不起 " 的年轻人群,在 " 趣缘 "" 同人 "" 同好 " 的旗帜下不约而同 / 周期性地聚集,嗨皮狂欢,汲取的小小能量足以让他们再挺过下一周 / 下个月。建制派若再不屑与他们共情共振,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可见的电影票。
部落化的氛围,具体体现在这两部电影上就是——观众居然就愿意这样来到线下狂欢了。电影不再是黑暗中,一对一的交流。它们策划的氛围,让同场次的人都置身与同一个部落中,进而也愿意自发地把自己置身于这特殊场次的狂欢分享出去。不用顺应短视频热点内容制造流量,活动本身就是热点。
在短视频形塑了几乎所有文娱内容的当下,还有多少感受和体验,是短视频无法提供的?独属于长内容的魅力是什么?或许,《一闪一闪亮星星》《时代巡演》给出了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