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餐厅生意急转直下,90%的问题都出在这三方面,欢迎阅读。
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原本生意不错的餐厅,突然没了客人,该如何破局?
餐厅生意原本还不错,可不知何时开始,客流量突然就开始骤降,很多熟客也慢慢消失了。问题到底出在哪?
越是这种时候,餐饮人越不能盲目焦虑,需要静下心来,抽丝剥茧,仔细分析问题根源。
综合来看,餐厅生意变差,原因有很多,但 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三个方面:产品、门店,以及老板自身。
产品过时
当餐饮人谈及产品时,往往会聚焦于产品的口味、食材、价格等直观问题,却 常常忽略了 " 产品过时 " 这一关键因素 。
餐饮行业潮流更迭迅速,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流行品类。就拿过去一年餐饮业的发展来看,涌现出了酸汤火锅、砂锅菜、生烫米线……多个热门品类。
△图 片来源 :红餐网摄
各种新鲜好吃的品类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即便是曾经卖得还不错的产品,也会逐渐失去竞争力。
另外, 就算是同一类产品,其味型、原料也在不断演变 。
比如,过去川味火锅、小龙虾、麻辣烫等重口味品类普遍是高人气品类,高糖、高油、高脂肪食物也是餐饮界 " 顶流 "。尤其对高压下的上班族人群来说," 重口味 " 美食既能满足味蕾,又能缓解一天的烦闷与焦虑。
《2019 饮食习惯与口腔健康白皮书》显示,加班越是严重的人群,对辣、甜等重口味食物需求越大。在几乎不加班、每月加班 1-2 天、每周加班 1-2 天以及每周加班 3 天以上的群体中,甜食爱好者的占比依次为:46%、52%、54% 和 61%;而在点宵夜习惯方面,这四类人的占比分别为 61%、73%、86% 及 85%。进一步分析加班人群的宵夜偏好里,麻辣重口食物占比 68%,甜点次之,占比 46%。
但近几年,伴随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健康饮食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焦点,产品口味以及原料,也在不断调整。
以现制茶饮的发展为例。《中国餐饮发展报告 20024》显示,经过多次迭代更新,现制茶饮已经从以奶精勾兑珍珠奶茶的 1.0" 粉末调制阶段 ",主打 " 茶叶 + 牛奶 " 的 2.0" 街头阶段 ",以鲜果鲜奶为主的 3.0" 新式茶饮阶段 ",逐渐步入了 4.0" 健康原叶鲜奶阶段 "。
包括中式轻食、中药奶茶、中式养生烘焙等品类的兴起,也是满足了大众对健康的消费需求。
对于餐厅而言,也意味着要时刻关注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并及时调整产品,满足消费趋势变化。
商圈变化,影响门店客流
当一家曾经火爆的餐饮店生意逐渐走下坡路时,除了反思产品本身,还需深入探究门店的位置以及门店周边环境的改变。
一般来说,以前生意好的铺子,选址多半没大问题。
在餐饮门店运营过程中,选址当道,门店自然就不愁客流,但门店的客流突然急剧下降,那可能就是周围住的人或消费主力变了。
比如,一家餐厅开在写字楼旁边,主打快餐,菜品价格实惠,出餐快,自然能吸引周边的上班族客群。但若是写字楼改造成酒店或公寓,上班族客群减少,游客、居民多了,大家想吃的东西和能接受的价格就不一样了。餐厅要是不赶紧调整,生意肯定越来越差。
这种因为商圈变化影响铺面经营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成都,十几年前,玉林小区是赫赫有名的富人区。那时,二环、三环以外的区網域还未充分开发,老一辈的富人大多选择居住在玉林小区。这里的消费水平较高,餐饮需求也十分旺盛,彼时各类餐厅的日子都颇为滋润。
后来,成都商业经济不断向外拓展,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年轻人纷纷搬离了玉林小区,这里逐渐成为了老年人和刚毕业小年轻的聚居地。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差异,使得该片区不少餐饮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广州,江南西商圈,几年前一铺难求。可近两年伴随附近其它商圈的改造、兴起,导致江南西附近的消费人群也发生了变化。
彪哥(化名)在江南西经营了台湾小吃店,有 5 个多年头。如其所说,以前江南西年轻人多,自己的店装修个性,小吃味道也不错,每天客人都很多,周末和节假日还要排队。但这两年,东山口、北京路等商圈的更新改造,凭借独特的潮流文化、复古风格、丰富的商业形态等,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游客,江南西的人流量大不如前,彪哥的小吃店生意也一落千丈,门店已于 2024 年 7 月关停。
所以说, 铺面好不好不能只看选址 。即便门店当下选在了人流来往的好地段,但也会因为城市发展、商圈变迁等,导致门店周边的人和消费需求发生变化。
餐饮人要时刻关注这些变化, 及时针对新的客群、消费需求做出调整,才能避免被淘汰出局。
老板能力跟不上
当一家餐厅的产品和铺面上都挑不出毛病时,餐饮人就要思考第三个问题—— 老板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了。
要当好餐饮老板,首先,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 前面也说了,当下餐饮市场瞬息万变,产品潮流趋势不断更迭,门店周边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餐饮老板要敏锐地洞察到这些变化,才能带领门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其次,管理能力必须在线。 就拿小店来说,虽然门店人员不多,人员结构也不复杂,但要把前厅、后厨等各个岗位的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绝非易事。
对于连锁企业而言,管理难度就呈指数级增长了,人员培训、供应链体系打造、品牌形象提升、产品上新等各个环节,老板都需要有了解,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毕竟老板作为餐厅的主心骨,即便很多事情可以借助于专业人才来处理,但自己不上心、不懂,就很容易出现管理团队涣散,员工 " 混 " 日子的现象,进而使得门店的服务变差,客人不愿意再来,生意陷入恶性循环。
最后,餐饮老板也要干一行爱一行,餐饮是服务业,是勤行,只有真正热爱餐饮这一行,才会有热情,持久的经营。
红餐网专栏作者蒋毅对此曾评价,当老板察觉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其实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主动做出改变,要么果断放弃。
如果选择改变,老板需要重新找回创业时的热情,沉下心来打磨产品、提升服务,从细节入手,重新赢得顾客的信任。但如果老板经过深思熟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餐饮行业,或者由于身体原因、兴趣转移等原因,难以继续投入精力,那么做再多都只会徒劳无功。此时,果断转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结 语
产品的品质、口味跟不上消费需求,铺面的位置、周边环境、商圈变化,以及餐厅老板自身的经营理念、管理能力跟不上……都是会影响一家餐厅生意变差的因素。
当然,这些也并非全部。伴随餐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餐厅越开越多,餐饮老板所要面临的困难会越来越多。
但我们始终要相信,方法远比困难多,只要找出问题根源,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就还有机会把生意盘活起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红餐网 ",作者:周沫,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