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奇袭广深,青岛上位,欢迎阅读。
最新经济数据正式出炉。2023 年,面对外部需求低迷等多重风险挑战,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 41.76 万亿元,同比增长 0.2%,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优中有升。
各地外贸成绩单近日也陆续发布。其中,外贸大省山东表现亮眼,去年进出口总值达到 3.26 万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 1.7%、1.1%、2.7%,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里面,青岛被点名 " 龙头作用突出 ",同期进出口总值达到 8759.7 亿元,增长 4.6%,占全省比重 26.8%,进一步提升 0.7 个百分点。
与外贸增长势头相当,青岛港也实现 " 历史性新跨越 "。不久前,山东港口青岛港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数据,去年青岛港貨櫃吞吐量首破 3000 万标箱,成为全球第五个跻身 3000 万标箱俱乐部的港口。按照此前预计,其增速达到 11.9%。
高增速助力下,青岛港连续两年实现排位进阶。早在 2022 年,青岛港就以 2567 万标箱的貨櫃吞吐量超过广州;而根据最新数据,青岛港将完成对深圳港的超越,跻身全国港口貨櫃吞吐量第三位、全球第四位。
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当地媒体指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贸进出口承压的形势下,青岛港的表现,透露出青岛经济持续向好的韧性。眼下,青岛正在冲击外贸万亿目标,一个能级更强的青岛港,能否带动青岛外贸再上台阶,乃至向北方 " 第二城 " 发起挑战?
超越
青岛港对深圳港的超越,从去年初就已现端倪。
图片来源:新华社
去年 1-2 月,青岛港貨櫃吞吐量同比大增 12.3% 至 418 万标箱;同期深圳港开局不利,同比下降 8.5% 至 392 万标箱,青岛港由此首超深圳港跻身全国第三。随后,深圳港加速追赶,到前 8 个月将貨櫃吞吐量降幅收窄至 2.1%,最终得以回归第三。
当时,就有分析指出,深圳港作为外贸大港,受欧美消费低迷影响冲击较大,而包括青岛港在内的北方港口,贸易对象相较之下更加多元。
到年末,青岛港最终实现对深圳港的反超。据《深圳特区报》报道,2023 年盐田港区貨櫃吞吐量 1404.14 万标箱,约占深圳港的 47%。由此计算,深圳港貨櫃吞吐量去年未能突破 3000 万标箱。
港口排位变化,作为航运基础设施的航线网络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指出,深圳港原来主要依靠欧美大航线做全球基本港,但需求放缓、产业外迁等一系列问题,难以避免对深圳港货运造成影响。加之近期欧洲航线受红海冲突等影响,进一步提升海上成本,也推动一些货主转而寻求其他线路。
反观青岛港,借助上合示范区的政策红利,在国际主航线之外,还构建了一套东接日韩、西接共建 " 一带一路 " 国家的航线网络。据当地媒体报道,受 RCEP 影响,青岛港近年来和东南亚往来更为密切,去年新开通的首条国际航线就是东南亚貨櫃航线,主要挂靠香港港、胡志明港等。
体现在数据上,去年 1-11 月,山东进出口主要国家(地区)中,进出口总额最大的为马来西亚,达到 3008.2 亿元,同比增速更达到 27.9%,远高于美国和欧盟国家。
2023 年 1-11 月山东省进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 图片来源:青岛海关
在航线网络之外,青岛港还构建了更为广阔的 " 海铁联运 " 路线,进一步推动航运触角延伸。
青岛港 2022 年年报显示,当年青岛港除海向新增 28 条航线、航线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外,陆向也进一步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发挥沿黄流網域最主要的经济出海口作用,新增 5 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新增 5 个内陆港。青岛港海铁联运箱量完成 190 万标箱,连续 8 年保持全国第一。
据王国文分析,海铁联运大大提升了青岛港的腹地延伸能力,相比之下,这一直是深圳港的弱项。在他看来,深圳近年来在提升海铁联运上动作不大,基础设施也没得到有效改善,未来可能还将对深圳港发展造成制约。
定位
从更深层次看,青岛港此番突围,还根植于青岛长期以来提升城市定位的一系列谋划。
港口是经济增长的晴雨表,更孕育着城市发展的动能。就如城市通过机场在全球配置客货资源,港口对应的是与城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货运资源。
2016 年,全国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青岛适时提出到 2020 年 " 初步建成东北亚区網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 的目标。当时,同样瞄准东北亚地区的还有东北城市,其中,大连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长春更剑指 " 东北亚区網域中心城市 "。
与竞争者相比,港口显然是青岛最具优势和潜力的突破口。更早之前,青岛港就被赋予建设东北亚航运枢纽的使命。以港口为核心,青岛开始着手重塑其在城市版图当中的格局。
在省内,港口整合是山东的主要抓手。尽管被外界认为是 " 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山东依然较早迈步港口整合。比起至今仍未落地的 " 深圳港口集团 " 构想,2019 年,由青岛、日照、烟台、渤海湾港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就已挂牌成立。被定位为 " 龙头 " 的青岛港,由此得以成为调配全省资源的 " 主力军 "。
此后,省内新开的国际航线资源开始向青岛港倾斜,其余三港共享国际航线资源。三年间,青岛港新增 55 条航线,步入航线增长最快时期,许多航线将青岛港作为中国北方唯一挂靠港。
青岛港也有了隐性 " 扩容 " 的可能。作为港航重要资源,正在建设中的空箱中心,同样以青岛港为枢纽,辐射日照、烟台、渤海湾,将有效助力青岛港在沿黄流網域腹地市场,吸引更多外贸出口企业和船公司聚集。作为参照对象,上海港同样将建设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作为战略之举。
数据显示,去年 1~5 月,青岛港装卸空箱同比增长 16%。外界看来,抓住去年国际海运大量空箱回流机遇,推动了青岛港去年吞吐量的提升。
在省外,青岛港则通过完善內銷航线,使青岛港在全国范围内愈加呈现出 " 枢纽 " 特质。
2021 年就有观察指出,青岛港近几年不停增开內銷航线,预计当年內銷貨櫃同比增长 20% 以上,与此前 " 外贸为王 " 的形象大相径庭。事实上,如果细看当年青岛港开通的秦皇岛、宁波、潍坊 3 条南北新航线,就不难看出其连接全国重点城市,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雄心。
规划层面," 以青岛港为中心的內銷中转枢纽中心 " 也被纳入其构想当中。这背后的逻辑是,只有內銷联通,才能真正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最终推动青岛港乃至青岛走上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位置。
突围
不可否认的是,青岛港的跨越并不稳固。
此次 " 惜败 " 的深圳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呈现出上升势头,与之相伴的则是深圳外贸在 " 新三样 " 上的突出表现。根据去年全年数据,深圳 " 新三样 " 产品合计出口 887.6 亿元,同比增长 33.9%,其中深圳锂电池出口规模仅次于宁德,而电动汽车出口仅次于上海、台州。
图片来源:新华社
而货值较高的电动汽车,也将带动深圳港吞吐量的增长。2021 年开港的深圳小漠港,填补深圳汽车滚装业务的空白,到去年 1-10 月,已经有 1.5 万辆汽车从小漠港出口,占深圳出口总量的 30%。就在几天前,比亚迪首条滚装船从小漠港首航,外界看来,还将有更多汽车由此出海。
相比之下,汽车制造并非青岛强项,而就 " 新三样 " 出口额来看,整个山东省去年前 11 个月仅为 83.1 亿元,与深圳差距较大。
更近在眼前的对手,则是坐镇 " 北方第二城 "、严阵以待青岛 " 攻擂 " 的天津。
与青岛类似,天津同样因开放而生,城名中的 " 津 " 正是渡口之意。从数据上看,两座城市也均为 " 外贸万亿俱乐部 " 的有力備份军。
2022 年,面对青岛外贸的强劲增长 " 攻势 ",天津进出口出现小幅下降,同比减少 1.39%,也因此被青岛反超。而在外贸一增一降的带动下,两座城市间的经济总量差距也从 2021 年的 1558.6 亿元进一步缩减到 1390.59 亿元。
去年,天津外贸表现持续疲弱,前 11 个月进出口总额下降 2.6%,而青岛同期增长 6.1%,两市外贸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外界看来,青岛 " 来势汹汹 ",天津则在一段时间内迟迟未能 " 翻身 ",被青岛反超似乎已无可避免。
但就在 2022 年,天津经济增速开始回暖,特别体现在产业结构出现优化的趋势。数据显示,当年,天津 12 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 77.9%,比上年提高 5.2 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增长 15.6%、9.2%、7.6% 和 7.2%。
二市有关 " 北方第二城 " 的攻防战再次扑朔迷离,而在青岛占优势的外贸领網域,亦再生变数。
2020 年,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将天津的定位明确为 " 北方国际航运枢纽 ",并为其定下 2035 年 " 貨櫃吞吐量力争达到 3000 万标箱 " 的目标。
而被国家批复的另外三个国际航运中心,分别是定位为 "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 的大连、" 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 的厦门以及 " 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網域为腹地 " 的上海。
面对入编 " 国家队 " 的天津港,对于 " 青岛港 " 这张牌,青岛还能怎样继续出牌?
记者|杨弃非
编辑|何小桃 刘艳美 杜波
校对 |卢祥勇
封面图片来源: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