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产品、销量双重遇冷 一汽奔腾还有多少存在感?,欢迎阅读。
两年前,时值一汽奔腾品牌成立十五周年。在品牌战略发布会上,奔腾发布了最新的品牌战略,并同步更新品牌标识、产品及渠道布局,试图以全新的品牌面貌面向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品牌还立下了在 2023 年实现 30 万辆、2025 年取得 60 万辆等的销量目标。
作为背靠一汽集团的核心子品牌,一汽奔腾自 2006 年创立以来经历过品牌的高光时刻,在 2015 年实现了年度销量破 15 万辆的成绩。按照品牌战略布局及产品革新节奏的推进,品牌想要实现 30 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并非难以企及,但市场环境的变化总会带来始料不及的影响。
销量难达预期,30 万仍是梦
据乘联会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一汽奔腾在 2023 年 7 月份销量为 8149 辆,1-7 月份累计销量为 65,226 辆。如以今年上半年作为统计节点,品牌销量合计为 57,077 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13%,同时也刷新了品牌自 2015 年以来的上半年最佳销量记录。
经历了数年的销量低迷期,今年上半年的成绩似乎有所 " 回暖 "。但如果以零售端的销量来看,一汽奔腾在今年上半年的零售销量仅为 33,563 辆,加上最新 7 月份的 6439 辆,1-7 月份总计为 40002 辆。与批发销量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意味着流向终端用户手上的新车并没有想象中的多。
在今年初的上海车展上,一汽奔腾销售分公司副总经理刘淼在展望年度销量时,提出 "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拓展产品矩阵,实现今年度的销量翻倍 "。回顾 2022 年的销量表现,一汽奔腾共计取得 74,364 辆的成绩,想要在今年内实现销量翻番,则至少需要达到接近 15 万辆的规模,以当前的增量速度来看难度不小,下半年品牌的市场动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如果以 15 周年战略发布会时的 30 万辆目标来衡量,恐怕是难以企及了。
转型滞后,品牌力日渐式微
事实上,一汽奔腾的市场活跃度并不低。今年上半年,一汽奔腾陆续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户的紧凑型 SUV 奔腾 T90、主打中高端 MPV 市场的奔腾 M9,同步还有 FMA/FME 架构、装甲电池等技术的发布与落地。但这些动作并没有激起市场太大的浪花,两款新车销量惨淡,奔腾 T90 上市两个月累计销量 513 辆;奔腾 M9 月均销量则勉强突破 50 辆。当头部竞品以 " 万 " 为部門统计销量时,奔腾品牌的新车却游离在消费市场的边缘,无论是品牌影响力,亦或是产品力,都没能真正打动到它们所面向的用户。
究其原因,品牌战略及产品布局没能很好地与消费市场需求相匹配。当前,一汽奔腾的产品矩阵以燃油形式的 B 系列、T 系列车型为主,主攻下沉市场用户。然而,在与同级竞品的较量中,奔腾车型的核心优势对消费者而言并不清晰,反馈给目标用户的记忆点少之又少。在注重性价比大于忠诚度的用户面前,更优动力、空间及用车成本的产品自然更为吃香。
此外,消费需求转向新能源市场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新能源车的增长红利仍在持续。但由于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格局已逐步成型,增长红利也体现在不同的细分板块上。而一汽奔腾目前在新能源车的布局,仅有一款面向 B 端市场的紧凑型 MPV 奔腾 NAT。过往的 " 油改电 " 车型也因市场存在感低而退市停产,针对普罗大众的新能源车型荡然无存,销量表现可想而知。
抢占市场红利的机会在逐渐流逝,引发的连锁反应也直观地反映在品牌业绩上。据一汽奔腾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2020 年 1 月 ~2023 年 5 月,一汽奔腾周期内的累计营收为 234.4 亿元,累计的净利润为 -117.1 亿元,亏损率达到了 49.96%。
连年的营收亏损使得奔腾品牌陷入了经营困境,集团不得不多次发起 " 拯救计划 ",持续为其增资造血,试图扭转当前的局面。而在今年 6 月份,一汽奔腾也尝试通过增资项目引入外部投资,从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平台获悉,此次项目拟募集的资金不低于 1.65 亿元。
按照计划,一汽奔腾也将在今年下半年投放全新的新能源车型。定位 A00 级的奔腾小马计划在 8 月 18 日开启盲订,而新车所处的细分市场目前不仅 " 高手 " 云集,更重要的是随着消费需求更新,高级别车型凭借先天优势与降维打击的态势,持续渗透 A00 级市场,蚕食其市场份额。
乘联会最新公布的销量显示,今年 7 月份 A00 级的批发销量为 8.5 万辆,同比降幅 35%,在纯电车的市占率中也同比下降了 13%。与之相比,A00 级的网红车型五菱宏光 MINIEV,在去年 12 月份单车批发销量就达到 7.3 万辆;单月最高的零售销量记录也超过了 5 万辆。而今随着该细分市场的萎缩,各品牌车型的竞争更加白热化,奔腾小马能否 " 后发制人 " 暂且未知,但可以预见其面临的挑战将更加地复杂。
写在最后
奔腾品牌依托一汽集团,本该活出自己应有的样子。但在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变化的影响下,品牌转型步伐滞后、新能源布局不全面、产品认可度低等问题逐渐显现,而这些正是品牌破局的核心议题。想要扭转当前面临的困局,奔腾品牌势必通过整合集团的优势资源,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此扩展产品的目标客群。借助行业发展红利进一步提升品牌存在感,强化自给自足的能力。
(图 / 文 网通社 廖炜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