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CEO控股永安行引发上市猜想,但哈啰的单车故事还性感吗?,欢迎阅读。
文 / 杜小寻
编辑 / 子夜
在共享单车业态发展趋稳的当下,哈啰还在寻求新的突破。
3 月 16 日,停牌一周的 A 股上市公司永安行,发布了一则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筹划重大事项的进展公告。
公告显示,杨磊及其控制的上海哈茂,拟通过協定转让方式从永安行实控人孙继胜等人处合计取得上市公司 19.67% 的股份,同时孙继胜放弃其所持剩余股份部分表决权。交易完成后,杨磊将成为永安行新的实控人。
永安行发布的公告,图源 Choice
杨磊,即为哈啰集团联合创始人兼 CEO,哈啰为另一接盘方上海哈茂的间接控股股东。
为了进一步巩固杨磊的实控人地位,永安行还筹划向上海哈茂定向增发股份,杨磊拟通过上海哈茂以 11.7 元 / 股参与定增,认购不超过 7181.94 万股。
据悉,19.67% 转让股份的交易对价约为 6.69 亿元,定增部分的金额上限为 8.4 亿元,转让与定增完成后,杨磊方面将以约 15 亿元的交易价格,合计持有上市公司 38.21% 的股份,实现对永安行的绝对控股。
能够等来哈啰这位 " 白衣骑士 ",对已持续亏损的永安行而言,是个好消息。
3 月 17 日,永安行复牌即封死涨停板,股价报收 16.81 元 / 股,总市值 40.24 亿元。
而对于哈啰而言,永安行极有可能成为其 " 曲线上市 " 的载体。
此前,哈啰曾计划赴美上市,但却以终止 IPO 告终,如今,哈啰控股 A 股上市公司永安行,在外界看来,后续哈啰有望通过借壳实现上市。
除了谋求上市,哈啰近期也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比如推出设计更高端的车型、研发电滑板产品等等。
因为对于投资人而言,哈啰的老故事,可能已经不太性感了。
永安行对哈啰来说,有什么价值?
杨磊入手的永安行成立于 2010 年,算是共享单车行业的早期玩家。
成立之初,永安行专注于有桩公共自行车系统,主要的业务模式是通过参与政府招标项目,为城市提供设备研发、系统建设和运营服务。
通过这种与政府合作的方式,永安行迅速在国内铺开,截至 2016 年已覆盖全国 200 多个城市,市场份额超过 50%。
图源永安行官网
2017 年 8 月,永安行登陆 A 股,成为 " 共享单车第一股 "。
但这一年,正是共享单车市场进入行业洗牌的一年,悟空单车、小明单车、町町单车、小蓝单车、酷骑单车等共享单车公司先后陨落,永安行的有桩公共自行车模式也正在被无桩公共自行车的光环掩盖。
这在其招股书中也可以发现端倪,彼时永安行的招股书数据显示,2016 年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依旧是传统有桩业务,共享单车业务收入仅 36.83 万元,总营收占比只有 0.05%。
时至今日,即便仍然有着 " 共享单车第一股 " 的光环,永安行也并不算是一个优质的收购标的。
永安行财报显示,公司已经在 2022-2023 的年报中连续录得亏损,2022 年度 -2023 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6.78 亿元和 5.45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 -6750.6 万元和 -1.27 亿元。
2024 年前三季,永安行也没有扭亏的趋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74 亿元,同比下滑 8.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993 万元,同比下滑 -350.77%。
此前,永安行还曾发布 2024 年预亏公告,公司预计亏损 5500 万 -8000 万元,主要原因为应收账款坏账计提 1 亿元及公共自行车业务萎缩。
但为何杨磊要控股一家正在亏损、主营业务也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企业呢?
实际上,从股权信息来看,哈啰与永安行算是 " 一家人 "。
早在 2017 年,杨磊与永安行就曾有过合作,彼时永安行参股的 " 永安行低碳 ",与哈啰旗下的上海钧正合并成立新公司,由杨磊出任 CEO。
也是因为这起并购案,永安行成了哈啰的股东。公开资料显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永安行持有江苏哈啰普惠科技有限公司的名义股权比例为 23.2559%,通过 HelloInc. 实质持有哈啰普惠股权比例为 6.0609%。
永安行与哈啰也同为蚂蚁集团控股公司,蚂蚁集团全资控股的上海云鑫,是永安行的第二大股东,也是江苏哈啰惠普科技的第一大股东。
上述收购事项中,有一笔交易便是杨磊通过上海哈茂,从上海云鑫处收购永安行 6% 的股份。
因此对于哈啰而言,要评估永安行的价值不能只看业务与业绩,二者之间的合作可能会让哈啰在资本层面上发生更有利的变化。
此外,双方在业务上也有部分整合空间,比如永安行自 2020 年起就开始研发氢能自行车及制充氢设备,并已在常州、上海等地试点投放。永安行的氢能技术或许会为哈啰降低单车运维成本。
同时,永安行长期服务地方政府,或可在后续成为哈啰的新渠道,让哈啰的共享单车等业务进入政府采购清单,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图源哈啰官方微博
而哈啰也或将为永安行带来助力。
永安行在公告中表示,在本次控制权收购完成后,收购人可借助自身丰富的产业资源,为上市公司现有业务快速赋能,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但实际上,这次收购的目的,可能不在赋能永安行身上,永安行的盈利能力或许也并不容易真正得到提升。
哈啰或再冲上市,但单车故事还性感吗?
哈啰的这一步动作,或是为了重启上市。
2021 年 4 月,哈啰就曾试图赴美上市,并在纳斯达克递交招股书。
但 3 个月后,哈啰就撤回了上市申请,从招股书来看,哈啰的业绩并不亮眼。
招股书显示,2018-2020 年,哈啰的营收分别为 21.14 亿元、48.23 亿元和 60.44 亿元,2019 年与 2020 年的营收增长幅度分别为 128% 和 25.3%,有明显的放缓趋势。
同时,2018-2020 年,哈啰的亏损额分别为 22.08 亿元、15.05 亿元和 11.34 亿元。
图源哈啰官方微博
时至今日,尽管哈啰的业绩情况尚未公开,但其主营业务共享两轮车业务难有利润的情况,仍然难以改变。
招股书显示,哈啰共享两轮车业务毛利率虽然从 2018 年的 -54% 转正,但在 2019 年和 2020 年,公司的毛利率仍然不超过 10%,分别为 6.4% 和 6.7%。
这种情况下,通过永安行实现资产注入,或许更方便哈啰在后续使用股权置换、分步收购等方式,实现融资渠道的打通,即 " 借壳上市 "。
但从本质上来看,哈啰此前上市折戟,以及如今或选择 " 曲线上市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主营业务共享单车的故事,已经不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了。
这不是哈啰一家共享单车企业面临的困境,因为共享单车行业的想象力已经越来越小了。
据哈啰招股书,按搭乘次数计算,2019 年共享单车行业三巨头哈啰、滴滴青桔、美团市占率高达 95%。
就连后续出现的共享电单车,也是这三家公司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头豹研究院报告显示,2022 年哈啰、青桔和美团合计占据中国共享电单车市场超 90% 的营收份额,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图源哈啰官方微博
在 2022 年,行业中的价格战已经基本结束,哈啰、美团等已经开始上调次卡价格。
比如 2022 年 1 月,哈啰单车将骑行套餐 7 天卡由 10 元调整至 15 元,30 天卡由 25 元调整为 35 元;同年 8 月 10 日,美团单车也上调了 " 骑行畅骑卡 " 的无折扣价,涨幅与哈啰相同。
进入 2025 年,美团和青桔两家共享单车企业也并没有太多的业务调整,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资本市场也早已不再热衷于单车故事,行业里很少再出现大额融资的情况。
因此,这场收购尽管可能为哈啰单车开辟一个新的融资渠道,但单车故事是否还足以打动投资人,则要打一个问号。
哈啰还在寻找新故事
尽管行业格局已稳,但哈啰还是不能 " 躺平 "。
为了进一步增强主营业务在消费者心中的 " 存在感 ",哈啰还在试图做一些提升用户用车体验的事。
比如近日,哈啰与西班牙品牌 LOEWE 罗意威合作,推出了一款定制金色共享单车,举办了一次名为 " 金色骑旅挑战赛 " 的活动。
按照活动要求,用户只要在 2 月 21 日至 3 月 6 日累计骑行 3 公里,即可获得限定勋章,凭借勋章,则可有机会在上海罗意威之家限时咖啡车,领取《罗意威金色骑旅限定画报》及咖啡赠饮。
图源哈啰官方微博
尽管用户对联名事件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哈啰这次活动的讨论度不低。截至 2 月 28 日,小红书中 # 哈啰罗意威联合呈现 # 关键词浏览量已超 9.4 万。
除了在共享单车上通过营销实现新的增长契机,哈啰也在布局新的增长路线。
比如 2019 年,哈啰宣布在全国 300 多个城市上线运营哈啰顺风车,基于哈啰 APP 以及哈啰支付宝小程式的大流量扶持,迅速抢到顺风车市场的蛋糕。
在海外市场,哈啰在新加坡和悉尼两个地区的布局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数据显示,在新加坡,哈啰单车的累积骑行量超过了 1000 万公里;在悉尼,这一数字为接近 100 万公里。
21 世纪经济报道显示,目前哈啰已经研发了包括电滑板在内的多款产品,为海外布局做好了准备。
如今,杨磊控股永安行的动作,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哈啰的一次突围尝试。
但当共享单车的 " 黄金时代 " 渐行渐远,这场收购的走向和结局都让人难以捉摸。不过,如果真的要冲刺上市,哈啰还需要加速,因为资本市场对单车故事和顺风车故事,都已经不再感到新鲜了。
(本文头图来源于哈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