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基金:业绩"扑街”+降费出清,供给侧改革进行中,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3 年的行情即将画上句号。今年 A 股与外围指数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相应的,投资 A 股的权益基金与 QDII 的成绩也是一个上天,一个入地;前几年活跃在 A 股的明星基金经理身上的光环也黯然失色;而监管层启动的降费改革更像是一场供给侧改革,注定了有些基金公司在本轮风暴过后将出局。在 " 业绩淘汰 " 和 " 改革淘汰 " 双重洗礼后,2024 年的基金能否有惊艳的表现?
权益投资指数化
2023 年已进入最后一周。与自年初以来 " 跌跌不休 " 的沪深 300 指数形成对照,万得微盘股指数(8841431)又在近日录得新高。前者成分股大多是公募基金重仓股,后者成分股则因盈利能力差、市值小而游离在机构的视野之外。虽然外界对于万得编制的微盘股指数颇多争议,但也阻挡不了一众基金经理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复现微盘股策略。
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对于微盘股策略既爱又恨的背后,则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885001)连续两年下跌,权益基金发行跌入冰点的冷峻现实。截止到 2023 年 12 月 22 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从年初的 10030 点下跌至 8442.82 点,跌幅 15.82%。另据 Choice 终端数据显示,按基金成立日统计,在剔除非主代码基金后,今年以来共成立新基金 1224 支,相比去年同期的 1446 支,减少约 15.35%;合计发行总份额 1.1 万亿份,相比去年同期的 1.4289 万亿份,减少约 23.02%。回顾过去 4 年,2020 年与 2021 年均是基金发行高峰期,年发行份额在 3 万亿份左右;2022 年以来市场持续低迷,2023 年则有望再创新低。
市场风格方面,今年整体价值风格较为强势,成长风格较为弱势。Choice 终端数据显示,6 种风格中,自年初以来截止到 12 月 22 日,小盘价值录得跌幅 4.16%;中盘价值录得跌幅 4.91%;大盘价值录得跌幅 4.15%;小盘成长录得跌幅 13.21%;中盘成长录得跌幅 24.54%;大盘成长录得跌幅 22.74%。
从主题来看,今年投资于 A 股、表现最好的基金均重仓了 TMT 板块股票,表现最差的则仍然坚守在新能源领網域。Choice 终端数据显示,剔除 QDII 基金后,股票型基金中,表现最好的是金鹰科技创新股票 A(001167),今年以来收益率为 32.98%;混合型基金中,表现最好的是东方区網域发展混合,今年以来收益率为 43.33%。这两支基金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今年二季度以前持仓均以 TMT 板块(传媒、计算机、电子、通信)股票为主,二是今年以来份额暴增——金鹰科技创新股票 A 的份额从年初的 2.69 亿份暴增到三季度的 9.46 亿份;东方区網域发展混合的份额从年初的 0.19 亿份暴增到三季度的 3.7 亿份。股票型基金中,表现最差的是广发高端制造股票 A(004997),今年以来收益率为 -44.74%。混合型基金中,表现最差的是中信建投低碳成长混合 A(013851),今年以来收益率为 -48.65%;这两支基金的重仓股集中在电力设备新能源板块,且基金份额较年初有大幅度的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QDII 基金表现较好,ETF 基金份额大增。前者受美股慢牛影响,业绩较为出色;后者则因为交易费率低、持仓透明、风格不漂移而受到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关注。Choice 终端数据显示,剔除非主代码基金后,全市场 255 支 QDII 基金中,有 137 支实现了正收益,收益率中位数为 1.2%。投资美股的 QDII 基金表现普遍好于投资恒生指数的同类产品。据平安证券研报显示,截止到 2023 年 11 月末,ETF 市场共有基金 872 支,规模总计 1.97 万亿元,较 2022 年末增加 24%;从细分类型来看,除货币型 ETF 规模缩水外,股票型、跨境股票型、商品型、债券型 ETF 的规模分别增长了 31%、36%、33% 和 23%。ETF 基金的强势,既有该类产品服务费率低、主动管理型基金衰落的推波助澜,同时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于明星基金经理、权益大厂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公募基金趋于回归单纯的 " 工具属性 "。
顶流规模大缩水,明星基金经理频变动
这种不信任感来自于 2021 年基金发行大年的 " 造星运动 " 以及一众明星基金经理业绩的崩塌。据 Choice 数据统计,2021 年底时,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最大的 10 位 " 顶流 " 基金经理,分别是中欧葛兰、易方达张坤、景顺长城刘彦春、兴全谢治宇、中欧周蔚文、广发刘格菘、汇添富胡昕炜、银华李晓星、易方达萧楠与景顺长城杨锐文。
2021 年底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
截止到 2023 年三季度,上述 " 顶流 " 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其中葛兰最新管理规模为 638.08 亿元,较 2021 年底时降幅 42.17%;张坤最新管理规模为 763.54 亿元,降幅 25.1%;刘彦春最新管理规模为 596.04 亿元,降幅 39.09%;谢治宇最新管理规模为 422.18 亿元,降幅 56.18%;刘格菘最新管理规模为 394.95 亿元,降幅 48.93%;胡昕炜最新管理规模为 427.93 亿元,降幅 38.32%;李晓星最新管理规模为 314.15 亿元,降幅 42.5%;萧楠最新管理规模为 430.2 亿元,降幅 20.55%;杨锐文最新管理规模为 308.11 亿元,降幅为 36.14%。
管理规模下降,部分原因是基金公司主动给基金经理 " 减负 ",使其能更专注于规模较大的代表作;部分原因则是产品业绩不佳,遭遇持有人大幅赎回。上述 10 位 " 顶流 " 基金经理中,有 4 位的代表作收益率已连续三年下跌。Choice 数据显示,2021 年到 2023 年 12 与 22 日,张坤代表作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分别录得收益 -9.89%、-16.03%、-24.14%;萧楠代表作易方达消费行业分别录得收益 -11.19%、-13.66%、-17.41%;胡昕炜代表作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分别录得收益 -4.2%、-20.48%、-20.74%;刘彦春代表作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 A 分别录得收益 -9.94%、-14.39%、-22.53%。
业绩难做,曾经被放置在闪光灯下的明星基金经理压力陡增,投资者日益高涨的不满则进一步催化了基金经理的离任与跳槽。其中离任的代表,当属泓德基金的邬传雁、诺安基金的蔡嵩松、汇添富基金的刘江与东方基金的蒋茜。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因个人职业规划选择了跳槽,比如长城基金的何以广去了兴全基金,恒越基金的高楠去了永赢基金,中银证券的白冰洋去了富国基金。何以广、高楠等人在老东家时已是总监级的核心人物,放弃原有积累转投规模更大、实力更雄厚的新东家,显示出公募基金业的 " 马太效应 " 已渐不可挡。
降费:加速基金的供给侧出清
不管是明星基金经理的离任,还是其管理规模的缩水,都表明了权益市场在 2021 年这一轮成长股结构性牛市后已迎来大洗牌。事实上,即使没有指数下跌、市场情绪低迷这些外部催化,公募基金的改革也早已箭在弦上。2022 年 4 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 " 积极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 " 与 " 全面强化专业能力建设 " 这两个目标。2022 年 9 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又提出了鼓励证券、基金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这些檔案最终指向的目标都是提升公募基金的投研、管理能力,降低服务费率,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今年 7 月,公募基金行业正式拉开费率调降的大幕。18 家头部管理人先后发布了主动权益基金降低管理费和托管费的公告,之后大量中小管理人也加入到降费的大潮中。在一阶段降费中,基金管理费从此前的 1.5% 降至 1.2%,托管费从 0.25% 降至 0.2%,根据国元证券的测算,首批管理费和托管费的试点双降将每年为投资者节省 97.54 亿元。
与一阶段降费同步进行的是与基金规模、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试点。7 月 8 日上午,证监会受理了 3 支与规模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8 支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此类产品按照基金业绩表现分档收取管理费,费率水平双向浮动,收益表现不达约定水平时,管理费水平适当向下浮动,收益表现超越约定基准时,管理费水平适当向上浮动。此类产品设计的初衷是让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的利益保持一致,从而解决 "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 的行业痛点。2023 年 10 月,首支让利型浮动费率基金交银瑞源三年定开完成募集。该基金认购天数 14 天,合并发行规模达到了 16.68 亿元。
一阶段降费完成后,2023 年 12 月,以公募基金交易佣金为核心的二阶段降费开启。12 月 8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被动股票型基金的股票交易佣金费率原则上不得超过市场平均股票交易佣金费率,且不得通过交易佣金支付研究服务等其他费用;其他类型基金通过交易佣金支付研究服务费用的,股票交易佣金费率原则上不得超过市场平均股票交易佣金费率的两倍。据中信证券测算,降费后,被动股票型佣金(剔除联接基金)规模将从 2022 年的 9.0 亿元下降至 4.2 亿元、其他股票及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指数增强、灵活配置、偏股混合、平衡混合和多空股票)的佣金规模将从 2022 年的 160.5 亿下降至 106.4 亿。业内普遍预计,在上述第一轮、第二轮针对托管费、管理费和证券交易佣金的改革后,2024 年底之前,还会有第三轮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对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的规范。
降低交易费率,提升投研服务水平,已成为公募基金行业大势所趋。在这种导向下,严重依赖渠道销售能力、没有特色的中小机构生存处境会进一步恶化并最终淘汰出局,资源将向头部机构集中。
中信证券指出,合规管理层面的改革,有利于推进交易佣金支付走向以研究能力为核心,对销售佣金依赖度较高的券商具有不利影响,以代销为核心的财富管理商业模式有望迎来转型;对于信息披露层面的优化,有利于降低资本市场中利益输送风险,改善基金投资者持有体验;同时,通过对于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责任压实,有利于强化对于公募基金的外部监管,多渠道促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 | 陈齐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