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1岁会做四菜一汤”,别让AI孙子硬控老人,欢迎阅读。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逯海涛
短视频平台上的 AI 孙子。图源:网络
最近,不少老年人爱上了社交平台上的 "AI 孙子 "。有网友过年回家探望老人,发现自家奶奶正在对着手机里一群穿着红色小肚兜、小棉袄的小胖孩喜笑颜开。手机里的小胖孩每喊一句 " 奶奶 ",奶奶都会热情洋溢回上一句 " 哎!",短短 5 秒的视频会反复看上一个小时。还有些 AI 孙子,看上去也就一两岁,却能熟练地洗菜烧火,做起四菜一汤。
这些视频的画风很像年画,而剧情则夸张离谱,僵硬的质感、粗糙的画面细节也经不住细看,但一些老人却信以为真。尽管有的下方用小字标注了 "AI 创作 ",但是对眼睛老花的老年人来说,作用恐怕有限。如果好心提醒一下,怕是还会遭遇奶奶的一记白眼:" 什么假的!我看你才是假的!" 更可怕的是,只要评论或者点赞过一个 AI 孙子,就有五花八门的 AI 孙子被算法推送过来。
当然,如果爷爷奶奶们仅仅是当做消遣看个热闹也没什么,毕竟这些 AI 大胖小子们很会提供情绪价值。怕就怕有的老年人入戏太深,而账号运营者又利用这种信任打起歪腦筋。短视频平台上曾经十分活跃的假 " 靳东 " 们,就是现成的例子。
前些年," 数字鸿沟 " 这个概念曾经引发众多关注。但是如今来看,不少跨过了 " 数字鸿沟 " 的老年网络用户,却很可能会栽进 "AI 陷阱 "。
无论是 "3 米高的女人嫁给了 1 米高的丈夫 ",还是 " 村里发现了山海经里的腾空飞龙 ",如今专门做 AI 猎奇视频的帐号越来越多,无论是多么粗糙、多么离谱的帐号底下,都有中老年网友深信不疑。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来说,对网上刷到的事物,还秉持着 " 眼见为实 " 的朴素认知。而随着 AI 技术应用范围扩大和深度拓展,由 AI 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等产品,将越来越逼真,看上去越来越符合逻辑,越来越难以分辨真伪。
AI 技术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市场,赋能千行百业,AI 治理也必须提速。
2023 年 4 月 28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 "。目前,在治理理念上,全球 AI 治理存在一些差异。有的观点坚持要伦理优先,宁可放慢技术发展脚步,也必须警惕 AI 技术和 AI 应用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有人坚持创新优先,先确保 AI 企业在技术和产业领網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再谈伦理。两条路线其实并非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其实,兼顾 AI 伦理治理和创新发展,秉持审慎稳健的同时兼顾产业创新的折衷之路,更适合中国 AI 产业的发展。
具体到生成式 AI 的治理来说,由于目前伦理和法律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数据隐私、算法滥用等问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因此更应在快速发展中平衡创新与监管,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主流价值观。比如通过建立人工智能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技术滥用、数据泄露等问题。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自律,推动行业形成良性竞争生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生成式 AI 有着演化自主、迭代迅速、权责隐蔽等特点,因此相关治理也必须灵活、及时、敏捷。
AI 当然可以在老年人的手机里扮演 " 乖孙孙 ",但前提是不能针对特定人群编织 " 茧房 ",或者有意无意模糊真实和虚拟的界限。不仅是 AI 孙子,在更多生成式 AI 的应用场景," 真 " 和 " 假 " 的这条界限,还是应该清晰地划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