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蔚来高管怒怼李想、长城“院长”实测豹5,“在一起”还是“大乱斗”?,欢迎阅读。
过去,我们从课本上学的是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然而,时至今日," 己所不欲,必施于人 " 的待人 " 礼仪 ",却在各行各业内泛滥。
因为经历了惨烈的 " 价格战 " 洗礼之后,车企们仿佛意识到,车市的竞争非常残酷,过去友商之间的温厚、恭谨早已就泯灭,取而代之是狼性、拉踩、拔刀相向。当车企的 " 戾气 " 愈发浓重,争战的频率自然居高不下。
跨入 2023 年,车企之间争战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舆论。2 月,长安汽车一封侵权律师函,让吉利的 " 银河之光 " 饱受质疑;5 月,长城一封举报信,直接将比亚迪推到了舆论旋涡;11 月,因 AEB 主动刹车,何小鹏与余承东在线上争论,最终握手言和。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12 月,应是车企们冲击年度目标的关键时刻,但对于部分车企来说,早已置之度外。要么已经提前完成年度销量目标,要么无望完成目标。
12 月 7 日,蔚来汽车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与李想在微博上隔空 " 开怼 "。事情的起因是,有博主总结 " 蔚小理 " 和特斯拉销售费用率和毛利率动态数据变化。
数据指出,特斯拉的销售费用率数据是最好的;理想从 2023 年开始一步步接近特斯拉的水平;而小鹏和蔚来目前销售费用率仍然保持高位,但相比之前有明显下降。随后,李想转发了该微博,并强调自身营销和传播的费用全国最低。
或许李想也没有预料到,转发该微博会引起马麟的注意。马麟转发微博称:"1. 根据‘天(星)眼(图)’系统,李想今年 3 款车抖音内容投放应该在 9000 万左右,花费最大的不是微博;2. 大家最关心的不应该是研发费用和费效吗 "。
事实上,李想曾多次公开称李想的 " 营销和传播费用率 " 低于蔚来、小鹏。马麟的评论,戳破了李想的 " 谎言 " ——理想汽车的营销费用并非远低于同行。
与此同时,马麟公开点评李想微博,也预示着过去亲密无间的 " 蔚小理 ",蔚来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缝。
除了蔚来与理想之外,长城汽车与比亚迪之间的关系同样微妙。
上周,曾担任坦克品牌沙漠学院院长的姚卫强公开测试方程豹豹 5 油耗,并得到 "18L/100km" 的结论,远远高于官方标定的 7.8L/100km。面对市场的质疑,方程豹汽车发表声明,明确指出该测评存在大量异常驾驶行为,包括 140 — 160km/h 的车速占比超过 46%。
由于身份原因,外界质疑姚卫强的油耗测试或受长城汽车指使。
随后,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发文,调整此前奖励政策的有效期,举报网络黑公关行为奖励 5 万元至 500 万元的机制长期有效。与此同时,比亚迪公关总经理李云飞在个人微博发声,并重申举报奖励制度。
剑拔弩张的氛围下,似乎注定了 2023 年车市不会以平静收场。换句话说," 和气生财 " 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式,各大车企将各自为战,掀开车市 " 战国时代 " 的序幕。
春秋时代,讲究礼仪文化。尽管战争不断,但依旧讲究战场礼仪,大致可以概括为:师出有名、不乘人之危、不斩来使。进入战国时期后,战争礼仪被逐渐摒弃,被称为 " 礼崩乐坏 "。
不同于春秋时期的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并不是贵族之间的博弈游戏,而是抢夺资源的血腥战争,存活下去、发展壮大才是根本目的。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 年 10 月自主品牌的份额达到了 60%,这意味着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不足四成(减去进口车份额)。合资品牌大面积 " 失守 ",让自主品牌收获了瓜分更多 " 蛋糕 " 的机会。
不过,这块" 蛋糕 " 显然不会公平地分配给每一家车企。悄无声息间,自主品牌内部开始出现分化。
结合中汽协统计的数据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628 万辆,同比增长 38%。其中,比亚迪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为 1884783 辆,占市场份额 30% 以上。如果扣除特斯拉占据的国内市场份额,能够供其他车企瓜分 " 蛋糕 " 将再次减少。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注定了车企之间势必会进行一场 " 生死 " 恶斗。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车企使出了浑身解数,今年下半年车市大批新品牌涌现,例如吉利银河、长安深蓝等,随之而来的还有数不胜数的新车。
重点是,争斗的过程中,车企除了在技术、产品、品牌等方面角逐以外,争夺流量、抢占心智,甚至是 " 捅刀子 " 等都将成为 " 必学技能 "。可以设想一下,诸多新品牌、新车型陆续进入车市,想要快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记,所以抢占心智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李想被封号 " 微博之王 " 时,长城汽车高管团队集体入驻微博平台,包括穆峰、李瑞峰、王远力、傅小康等。一时间,各社交平台成为车企新的竞技场,甚至是 " 三尺讲台 "。
过去,国内车市处于增量时代,所有车企都可以遵守游戏规则,将蛋糕不断 " 做大 "。
随着 " 蓝海 " 转 " 红海 "、" 增量博弈 " 变 " 存量博弈 ",车市激变让车企变得狼狈不堪,只是为了能够占据多一份 " 蛋糕 ",从而生存下去。
自主品牌之间竞争愈发激烈,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好事。正如部分业内人士所说,国内汽车市场犹如 " 养蛊 ",经历了吞并、角逐、淘汰之后,能够在国内市场生存下来的车企,出海后都将会是猛兽级的存在。
美国被称为 " 车轮上的国家 ",一度拥有 3000 多家车企。现如今,除了我们常听闻的福特、通用、林肯等品牌以外,数千家车企都已经被淘汰。经历了内卷后存活下来的车企,福特、通用等都成为全球性车企。
因此,车企之间 " 打一架 " 是必然的,但不是现在。担心等不到春天的王传福曾表示:" 走向更辽阔的天地,成就世界级品牌。"
早年间,中国摩托车曾经在东南亚迅速崛起,但最终却被日系摩托车 " 反杀 "。个中原因是,中国摩托车在 " 内卷 " 的过程中,消耗了自身大量的实力,产品品质难以保证,最终被对手反超。
基于此,车企与其在国内市场 " 厮杀 ",不如 " 在一起 ",在海外市场上披荆斩棘。
视频号回顾: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