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小米汽车,高调过冬,欢迎阅读。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蟹老板本人
不知不觉,小米汽车将迎来交付后的第一个冬天。
而过冬,对于任何一台纯电动车而言,都是一个难熬的季节。吐槽会增多、体验会变差。每年其实都有各种段子:一看表还有 500 ,一开 250 ;零下十度,一看续航,吓得不敢开空调,吹着冷风狂奔二十公里等等。
所以,当广州车展刚结束,小米汽车找来沟通冬季事项时,我们颇为好奇——小米又能拿出什么新东西?
而在经过一个小时沟通后,我们想说,小米汽车这个冬天,是打算「高调」过了,要打的口号是:「小米 SU7,冬季电车之王」以及「北方买电车,首先小米 SU7」,甚至强调一个「比其他电车夏天还能跑。」
看到这些词,大家是否觉得很高调?然后接下来的问题也必然是:这么高调,小米凭什么?
答案我们总结两个:先进组织、极致的效率。
先进组织是根本。这次沟通会,最显性的感知,就是小米汽车在打破部门墙、构筑先进组织的能力上,相较于其他一些汽车公司是有优势的。
具体到冬季这个话题上,必须要提他们的「先进动力部」。
这个部门,大体覆盖了电驱、电池、高压关键部件、算法、热管理等三电核心领網域的研发工作。
这句话咋看上来很普通,但要知道,在传统的研发中,很多车企的电驱与电池其实是两个部门负责的。
它们当然也会有协作,但部门不同,意味着核心 KPI 会有不同,哪怕是协作,优先级也难免要排序。更为严重的,则会出现部门墙。
而从常识来看,企业规模越大,部门墙往往会越严重。
小米的「先机动力部」,本质上来看,就是重新构建了三电的组织,用一个 KPI 来完成工作的整合,打破部门墙。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将电池、电驱协同起来,在一个 KPI 的指引下,将关键性能向极致方向优化。
譬如,冬季至为重要的「热管理」。
在冬季,「热」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如何处理好系统中「热」的分散、存储与转换,进而实现「耗能」的可控,是电动汽车的一个核心关键问题。
小米给出的回答,则是通过「先进动力部」将三电拉通,将工作做出更细的颗粒度,结果就是他们拿出的五个热管理技术应用:行业首创双模热泵、124 级电池温控算法、湿度平衡 AI 算法、电机余热回收与蓄热技术,以及三热源逐级加热技术。
先说下双模热泵,小米说这是他们的行业首创。所谓双模,指的是直接热备与间接热泵两个模块,其中有一个就放在电驱系统的旁边。
当然,用了热泵,不代表他们不适用 PTC 的加热方式,只是比其他家单热泵 +PTC 的方式多加了一个热泵。
小米的人表示,其实双模热泵的方式相较于单模,增加的成本其实不高,但前提是需要打通部门墙,进而使得热泵的覆盖场景更多,并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 PTC 的使用,在 -20 度时还能够从空气中吸热。
至于温控算法,则采用了 124 级。官方的说法是,在加热精度上超过行业 12 倍,「不多不少、不早不晚」。
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他们还晒出了上面这张图表。表示友商要不采用固定温度开关的加热逻辑,要不根据温度、SOC 划分为 10 级的加热策略,「但都不够精准,容易浪费热量」。
接下来三种,则简单说下:
湿度平衡 AI 算法:冬季行车车内容易起雾,一般大家会用外循环,但热流会流失,进而增加空调能耗,所以如何确保不起雾,同时减少座舱热量流失,小米就用了这个算法来平衡座舱内的湿度;
电机余热回收与电池蓄热调取:说的是在高速行驶或者电池充电后的系统热能量管理,目标都是为了节能;
三热源逐级加热技术:这个小米说也是行业首创的,三热源值得是「电驱堵转、压缩机差热、高压加热器(PTC)」三个热源的耦合,从而拿到 18 kw 的最大电池加热功率。最为对比,特斯拉 Model 3P 的是 11 kw,Model 3 是 7 kw;
种种在「热管理」上的铢锱必较,用更细颗粒度来考核工作,最终成效是什么?
小米晒出上面这张图,颇令人吃惊。这里列下 CLTC 工况续航达成率这个数据。
在 -7 度(北京冬季)时,小米 SU7 的 CLTC 工况续航达成率是 70.2%,而 Model 3 焕新版后驱是 66.3%;
在 -15 度(东北冬季)时,小米 SU7 的 CLTC 工况续航达成率是 57.20%,而 Model 3 焕新版后驱是 42.68%。
以上数据,当然都来自小米,并请注意是在 CLTC 综合工况下,而不是在纯高速工况下。
但 -7 度 7 折、-15 度 57 折,这个折扣好不好,从我们过往的经验来看,毫无疑问是好的。
小米的人也很大方地说,欢迎大家在这个冬天去东北做实地测试。
要不要去?最终的结果,大家觉得会是怎样?
反正我们觉得,小米或许低估了冬季最冷时,从广东出发往湖南走,高速 + 爬坡 + 低温对能耗的影响。
更冷一点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