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2月新能源销量:适者生存,剩者为王,欢迎阅读。
25/03/11
导语
打赢 " 渡江战役 ",迎来总攻时刻。
作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严旭霞
身为一名汽车编辑,入行六年,也算见证了大大小小的不少事情。
但理性客观的讲,从来没有像眼下这般,刚刚迈入新的周期,便直接没有任何缓冲的强度拉满甚至卷到窒息。
突发新闻、新车上市、产品试驾、企业暴雷……几乎每一天,都会被各种各样能量密度颇高的消息所不停的轰炸。
为此,在与身边不少友人与同行交流后,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中国车市,正式进入到了大决战阶段。无论你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主机厂也好,媒体也罢,包括一家家供应商,2025 都将是决定大家能否留在牌桌上的一年。"
而 " 适者生存,剩者为王 ",便是中国车市最为深刻的生存法则。与此同时,新能源车的快速上扬与传统燃油车的继续衰落,两个板块之间的强烈对比将会变得愈发突出。
至于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经历了 2024 年的洗礼,前者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与终端消费者的心智。当旧秩序被推翻,试图建立新规则的过程中,必定会迎来格局彻彻底底的重塑。
殊不知,刚刚过去的 2 月,结合乘联会公布的终端成绩单,已经初见端倪。虽然碍于春节假期的影响,新能源车并没有迸发出想象中的巨大能量,但俨然展现出不少积极的信号。
0
1
环比又跌了,但同比大涨
本段开篇,首先想要聊聊 2 月整个大盘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
就拿最具含金量零售销量为例,乘用车总销量为 138.6 万辆,同比增长 26.0%,环比下降 22.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 68.6 万辆,同比增长 79.7%,环比下降 7.8%。
两组数据一经对比," 锅 " 明显要甩给传统燃油车。
反之,即便遭遇了种种阻碍,尚处年初的调整阶段,新能源车仍展现出了很强的活力。接近 80% 的同比增长,便是最好的论据。
顺势,望向更多维度,2 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 81.9 万辆,同比增长 85.9%,环比下降 12.8%;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 83.0 万辆,同比增长 79.6%,环比下降 6.7%。
2 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为 47.0%,较去年同期提升 12 个百分点。2 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 49.5%,较去年同期渗透率提升 15 个百分点。尤其是后一项,距离重新回到 50% 大关,仅仅一步之遥。
大胆预测,正在进行中的 3 月,今天文章的主角就将重新夺回主导地位。自此之后,新能源车的市占比,也将牢牢占据半数以上。至于最终会冲向多高?在我眼中,晚些时候,零售渗透率单月迈过 55% 甚至 60%,并非没有可能。
而将视线重新拉回刚刚过去的 2 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超两万辆的车型共有 10 个。
分别为:比亚迪宋的 89,650 辆、比亚迪海鸥的 41,223 辆、五菱宏光 MINI 的 37,184 辆、吉利星越的 29,390 辆、吉利星愿的 28,591 辆、小米 SU7 的 23,728 辆、特斯拉 Model 3 的 22,656 辆、比亚迪秦的 22,211 辆、吉利缤越的 21,034 辆、比亚迪秦 L 的 20,222 辆。
面对这样的结果,只能说今天文章的主角已经牢牢掌握了爆款市场的主动权。
反观主机厂层面,2 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破万的共有 15 家,分别为:比亚迪的 318,233 辆、吉利的 98,433 辆、上汽通用五菱的 55,319 辆、奇瑞的 40,053 辆、长安的 35,207 辆、特斯拉中国的 30,688 辆、小鹏的 30,453 辆、理想的 26,263 辆、零跑的 25,287 辆、小米的 23,728 辆、东风的 18,802 辆、赛力斯得 16,504 辆、长城的 15,105 辆、广汽埃安的 14,482 辆、蔚来的 13,192 辆。
不可否认,除特斯拉之外,全部为自主品牌。
如此结果,同样在变相佐证另一条观点," 在格局彻彻底底的重塑过程中,得益于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国汽车彻彻底底站起来了。而合资品牌展现出的,更多是一种水土不服与响应缓慢。"
2
打赢 " 渡江战役 " 之后
其实,从去年 7 月开始,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第一次迈过 50% 大关,今天文章的主角便在所谓的 " 渡江战役 " 中取得了胜利。
今年 1 月、2 月的波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结合目前各家主机厂掀起的推新浪潮,无论是在声量端,还是消费端,新能源车都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杀向传统燃油车最深的腹地。
以至于,每一个细分市场,都被染成了一片红海。管你轿车也好,SUV 也罢,包括 MPV,坚定不移的 " 触电 " 便是最终的结局。
而在政策层面,国家对于今天文章主角的保驾护航,同样达到了空前的力度。
结合乘联会的说法," 一方面 2025 年汽车行业政策补贴和优惠力度再创新高,成为撬动整体汽车市场繁荣、加快新能源消费过渡到大众普及阶段的关键因素。报废政策扩围,预计今年报废更新可达 500 万辆,报废补贴金额约 900 亿元左右,而各地的置换政策稳定有力度,预计可置换 1000 万辆,近 1300 亿元。"
" 另一方面,今年的新能源车产销预计 1600 万辆左右,带来 2 万多亿元的销售额;2025 年是车辆购置税免税政策优惠的最后一年,在当前的新车销售市场规模下,估计可以释放出约 2000 亿的车购税免税利好。"
上述几项相加,意味着整体补贴额度,将达到 4000 亿的规模,真的历史罕见。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结合各家主机厂的疯狂内卷,包括还在大打特打的 " 价格战 ",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完全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为此,再次搬出一段许久前,王传福在比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的判断:" 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强国,预估 2025 年零售渗透率将达到 60%,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 70%。"
就我个人,坚信能够完成。毕竟,过往经验告诉我们,打赢 " 渡江战役 " 之后,迎来的便是总攻时刻。
当然,在此过程中,合资品牌并非完全没有机会了。就拿上周热度颇高的广汽丰田铂智 3X 为例,望向它熱賣的背后,赫然印刻着 " 只有主动降低身段,投入到这场血腥的战斗之中,才有希望站稳脚跟。"
实际上,得益于足够庞大的容量与需求,合资品牌在华卖新能源车仍然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中,20 万元以下的区间,才是应该关注的主战场。另外,与其跟随自主品牌 " 卷大车 ",不如错峰发力紧凑级甚至更小的 A0 级。
至于背后提供支撑的秘诀,汇总成一句话则为," 千万别再端着,学会放弃没有意义的执念,弯腰吃蛋糕不丢人。"
最终,适者生存,剩者为王。
崔力文
爱车如命,
更爱电动汽车的小编一枚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