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新能源时代,混合动力汽车还香吗?,欢迎阅读。
导语
Introduction
尽管现阶段,行业里有质疑混合动力汽车存在意义的声音,但丰田智能电混双擎告诉我们,能解决消费者痛点的技术不会轻易过时。
作者丨樊舒琪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靳鹏辉
2021 年是中国新能源车需求爆发的元年,自此燃油车的阵地逐步沦陷。
从数据上来看,2021 年,我国燃油车累计销量为 1816.19 万辆,但到了 2022 年,燃油车销量减少到 1525.29 万辆,一年之内蒸发了 291 万辆的销量;反观新能源车这边,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352.1 万辆,2022 年这一数字就变成了 567.4 万辆,同比增长 90.0%,渗透率攀升至 28%。
在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中,燃油车相对新能源车也处于守势。
2021 年,各大社交媒体争相报道着一些新势力创始人对燃油车的 " 暴论 " —— " 为什么还有人买油车,这是多怀旧才会买油车 "" 这个时代再买燃油车,像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 "。许多汽车类公众号也充斥着 " 电动车才是未来 "" 淘汰内燃机是大势所趋 " 等言论。
在这样的声势下,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是否过时的争论也是甚嚣尘上,在一部分人看来,插混都兴起了,油电混合动力自然就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了。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出面为混合动力汽车站台了。
9 月份,工信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 — 2024 年)》。这项政策将 " 稳定燃油汽车消费 " 作为汽车行业稳增长的途径之一,其中重点提到要 " 鼓励发展混合动力、低碳燃料技术路线 "。
由此可见政府将混合动力也视为当下中国车市的一块销量基石。这有其现实依据。
混合动力汽车还香吗
新能源车市经历三年高速增长后,补能环节的分配不均问题被摆上了台面。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至今年 8 月,我国共有 720.8 万台充电桩,其中公共充电桩 227.2 万台,私桩 493.6 万台。而同一时期,据公安部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 1099 万辆,也就是说车桩比为 1.5:1。
乍一看,这个比例似乎很理想,但如果把没有私桩的新能源车数量和公共充电桩数量进行匹配,就会发现这部分的车桩比高达 2.7:1,和顶层规划 2:1 的车桩比还有一段距离。
更重要的是,充电桩的分布存在极大地網域差异。中国充电联盟统计结果显示,公共充电桩 TOP3 的省份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 35.8%,TOP10 的省份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 71.2%,可见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而且由于低线城市新能源车保有量低、回本慢,公共充电桩运营商进入意愿低,即使进入也不大愿意铺设高成本的大功率直流快充,造成了许多三四五线城市的补能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及一二线城市。
所以一到老百姓集中出行的节假日,车多桩少的问题就会被无限放大,今年五一,网上爆出多起车主们为抢充电桩激情对骂、甚至大打出手的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补能焦虑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燃油车在争夺消费者的斗争中完胜新能源车。某智库的调研显示,对 75% 的消费者而言,续航里程是购车时考虑的关键项,而续航焦虑一定程度上也是补能焦虑的体现。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截至去年年底,新能源车保有量 TOP5 的城市分别为: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广州,而这些地区恰好也是充电桩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短期内,要想让补能像加油一样方便显然不太现实,再考虑到高企的油价,没有补能焦虑又具备燃油经济性的混合动力汽车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在补能资源较匮乏的三四五六线城市。
即便是相较于可油可电的插混,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仍有其优势,插混更适合短程行驶,以城市交通为主要使用场景,因为在馈电状态下,插混的油耗会更高,但混合动力汽车几乎适用于所有场景。
这是从补能的维度来说,除此之外,混合动力汽车相较许多新能源还有着品牌优势。比如丰田的智能电混双擎车型。
在不少低线城市,消费者对丰田等合资汽车品牌的认可依然坚定。对许多家庭来说,汽车是他们这辈子除了房子以外最贵的消费品,所以在购车时自然会有 " 避险需求 "。低线城市更是鲜有家庭有实力和动力,去尝试一个缺少积淀的新能源车品牌,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丰田这样品牌加成高、保有量高、残值率高的产品。
而且低线城市的家庭财富更多集中于上一辈人手中,年轻人的购车决策不可避免会受上一辈人的偏好与意志影响。而父母辈喜爱的汽车品牌,号称 " 开不坏 " 的丰田绝对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安全性也是消费者对新能源的一大顾虑。无论纯电还是插混,车企为了增加续航,都会给自家产品安上大电池。但电池越大,自燃等安全隐患也越大,这时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了,尤其是 26 年没有一起涉及电池安全事故案例的丰田智能电混双擎。
最后从成本角度来说,如果不考虑车企亏本卖车这种不健康的经营模式,无需负担电池成本的混合动力汽车,价格能轻松下探到一个较为亲民的区间带。这里又要提到丰田,像丰田这种全球销量领先的车企,比之其他车企更具价格优势,因为规模化效应能够大大摊薄丰田智能电混双擎的单车成本。
所以,可以想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新能源车大概率不会再呈爆发式增长,而是渐进式增长,在这段时间里,低油耗、低价格的混合动力汽车会渐渐成为普通燃油车的平替,与新能源平分春色,有着 " 混动霸主 " 之称且混动技术历久智远的丰田将大有可为。
越来越 " 聪明 " 的混合动力汽车
不过,尽管混合动力汽车很香,旧有的混合动力系统已无法征服中国市场了,因为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在攀升。据麦肯锡调研数据显示,超过 80% 的受访者认可辅助驾驶、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智能功能的价值,付费意愿占比最高达到 40%。
因此今年上半年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有专家预言智能化的竞争随后就会到来,下半年《光明网》发文:" 随着汽车智能化时代到来,汽车产业迎来更大风口。" 意在警醒中国汽车加速向智能化迭代。
面对中国市场的这一趋势,作为 " 混动霸主 " 的丰田也决心深耕智能化了。于是,我们看到,丰田在继承前四代混动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了第五代 " 智能电混双擎 ",并同步在智能电混双擎车型上搭载了最新、最能体现产品智能化水平的 Toyota Connect 智能互联、Toyota Space 智能座舱、T-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等满足消费需求的配置。
Toyota Connect 智能互联的 " 远程诊断 " 功能,能在车辆发生故障时,及时联系专业人员远程提供驾驶建议;" 紧急救援 " 功能可在紧急状况发生后,让呼叫中心掌握车辆状况和实时位置信息;" 智能驾驶评分 " 根据驾驶行为和数据,通过 APP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驾驶建议。
智能互動体验是决定座舱舒适性的一大重要条件,而根据智库调查,智能语音是体验人数最多的智能互動方式,所以丰田在智能语音方面进行重点优化。Toyota Space 智能座舱的语音 AI 互動功能支持最长 30 秒连续多轮对话、全场景语义打断、语义拒识、一句话多意图识别与执行,还能够识别爱趣听、导航、微信等所有带文字的控件。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开车场景中的用户专注驾驶,车载微信主要通过语音方式进行互動,必要的按键都設定在方向盘上,从而保证用户在双手不离开方向盘的前提下与人沟通。
智能驾驶是当下车企集体发力的另一个竞争点,丰田自然也要与时俱进。高速上保持最佳距离稳定跟车、检测车道线、疲劳驾驶提醒、识别障碍物等别家产品有的功能,T-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都包括在内,丰田还通过对交通事故进行分析比对,研发出很多独具特色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将主动安全的高度再次提升。
前两年,一众车企高喊着要让用户们在高速上 " 脱手 ",今年开始,又嚷嚷着在城市里 " 放手 ",可现今市面上所谓的 " 全自动驾驶 "、" 全场景智能驾驶 ",大多只是将 " 泊车、城区、高速 " 这三大场景进行拼接,组成从 A 点到 B 点的自动驾驶,鉴于目前尚无一家车企能 100% 解决 corner case,所以所谓的 " 全自动驾驶 " 只是车企以用户生命为代价画的饼。
而丰田的 T-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更强调 " 安全 " 和 " 辅助 ",并非 " 抢夺方向盘 " 式的赛博朋克 " 智能 " 驾驶提前降临,这彰显出丰田这家老牌车企对生命的敬畏。
多年前,车圈流传着一句段子:" 世界上只有两种混动,一种是丰田,另一种是其他。" 这话如今看来仍不过时,尽管现阶段,行业里有质疑混合动力汽车存在意义的声音,但丰田智能电混双擎告诉我们,能解决消费者痛点的技术不会轻易过时。你没看到连国家都为混合动力汽车站台了吗!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