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救命!全球变暖,城市里的老鼠大军疯狂扩张!,欢迎阅读。
大家好,这里是环境小喇叭栏目的第 28 期。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环境研究和新闻:
1)全球变暖让城市的老鼠数量飙升
2)人腦中的塑料高达 7 克,能做 2 个一次性水杯
3)为了找到合适的家,珊瑚竟然会 " 跑路 "
4)阿根廷首都出现 " 血河 "
5)为了保护海洋,科学家们将在太空中观测虾群
全球变暖导致城市老鼠数量飙升
最近,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研究发现,随着全球变暖,城市中老鼠的数量出现了飙升。
鼠鼠:以后要和人类多打些照面了 | Pest Detective
研究者对 16 个城市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了华盛顿、旧金山等美国城市,同时也关注了多伦多和东京 2 个美国以外的城市。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这 16 个城市有 11 个城市的老鼠数量都变多了。其中,华盛顿的老鼠数量增加了 3 倍以上,增长幅度最大;旧金山、多伦多以及纽约等城市也观察到明显增长。老鼠的增加和城市的平均温度升高有关。温度上升幅度比较大的城市,老鼠增长的幅度也大。
鼠鼠我也最喜欢大城市了 | Ecologic Entomology
研究者认为,老鼠变多和全球变暖有关系。过去冬天寒冷,老鼠的活动往往会受到限制。然而,随着许多城市出现暖冬,老鼠的活动增加,它们有了更多时间来繁殖,让城市里的老鼠大军越来越庞大。
微塑料入侵人腦,含量高达 7 克
来自新墨西哥健康科学大学和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自然 - 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最新论文,证实了微塑料在人类大腦中的富集,含量高达 7 克。
研究团队利用死者的部分器官进行分析,定量检测了人体大腦中的微塑料浓度。尽管此前,人们已经在人体嗅球中(人体前腦中参与嗅觉的一个神经结构)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说明微塑料可以进入大腦,但这一次,研究人员们发现,人体大腦中的微塑料还不少,有足足 7 克左右,比肝脏、肾脏中的含量都要多。7 克是什么概念呢,大约可以做 2 个一次性塑料水杯,也相当于 1 个超市中号塑料袋,或是半个矿泉水瓶。
研究发现,微塑料甚至能穿过人体的血腦屏障进入大腦 | DALL · E
不仅如此,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们发现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的微塑料浓度普遍比正常人更高。因此,研究人员怀疑大腦中微塑料的含量还可能与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概率有关。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们越发暴露在一个充斥着微塑料的世界之中。从 2016 年至 2024 年,人体大腦中的微塑料浓度增加了约 50%。考虑到塑料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不可替代性,未来人类大腦中的微塑料浓度恐将更高。
为了找到合适的家,珊瑚竟然会 " 跑路 "
你以为所有珊瑚:乖巧安静地长在水中。
现实中有的珊瑚:我爬,我爬,我到处爬!
看似乖巧,实则跳脱 | Emre Turak and Lyndon DeVantier
来自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延时摄影记录了一种特别的珊瑚,它们能够在海里到处移动,从而找到合适的家。
这种珊瑚叫做环形蘑菇珊瑚(Cycloseris cyclolites),它们会膨胀自身,让自己从海底浮起来,再利用下方的 " 触手 " 向前移动。
环形蘑菇珊瑚:长腿跑喽!| Lewis et al., PLOS One, 2025
不过,环形蘑菇珊瑚 " 跑路 " 的速度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快。根据观察,它们在 24 小时内只移动了 43.73 毫米(没错,是毫米……)。虽然很慢,但当身处不太理想的位置时,它们还是能通过缓慢移动来寻找更好的栖息地。
随着全球变暖越发加剧,海洋升温越发严重,许多珊瑚的确面临栖息地水温过高的危险。环形蘑菇珊瑚用搬家的方法,可能能暂时找到更合适的栖息地。
研究人员揭示了这些珊瑚如何 " 走路 " | Lewis et al., PLOS One, 2025
研究人员发现,环形蘑菇珊瑚的确会这样做。当受到白光照射时,它们往往会逃离,并移动到蓝光照射的地方。这意味着,它们能够感知自己所处的海水深度,如果海水较浅,白光较强,水温也很可能会较高,那么它们便会向水深处移动,从而找到更加舒适的环境生活。
阿根廷首都出现 " 血河 "
上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的萨兰迪河(Sarand í)变成血红色,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
一条 " 血河 "|EPA
萨兰迪河流经的一处地方聚集了许多皮革加工厂和纺织厂,因此当地媒体认为,河流染红可能是由于附近工厂倾倒纺织染料或其它化学废物造成的。
" 血河 " 的河水还可能威胁到周边的生态保护区 | AP Photo/Rodrigo Abd
奇特的是,萨兰迪河还会变色。根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条河有时候会呈黄色,并散发出刺激性的味道。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采集了河水的样品,将进一步分析河流中的有害物质成分。有阿根廷官员怀疑河流中的污染物可能是一种名为 "苯胺" 的有毒物质。这种化学品不仅常被用于染料和制药,同时在水中也会呈现黄色。
为了保护海洋,
科学家们将在太空中观测虾群
为了观测南极海洋,科学家们搞了个大项目:太空观虾!
这个项目在 2020 年 11 月便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思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以及英国南极调查局(BAS)联手立项,直到最近才被正式官宣。
研究人员们选的观测目标是磷虾。磷虾体长只有 6 厘米左右,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物种。它们不仅是许多捕食者的食物来源,同时也在海洋储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小磷虾是海洋储碳的重要角色 | HANDOUT/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南极磷虾每天能向深海转移大约 30 万吨碳。它们就像 " 小型碳搬运工 ",把海水中的碳(比如富含碳的藻类)吃进去,再通过粪便或死亡将碳输送到深海,减少二氧化碳回到大气的机会,这对调节地球气候至关重要。
磷虾这么小,太空中怎么看得到呢?其实,科学家们并非直接寻找磷虾的身影,而是通过观测海洋的颜色变化,来估测磷虾种群数量的变化。他们首先要测算一只磷虾对海水颜色的影响,然后再将此应用到太空观测中。
成群的磷虾会让海水呈现不同的颜色 | Greenpeace
由于全球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南极许多海冰逐渐消失,磷虾失去了立足的栖息地,数量逐渐减少,并不断向南方迁移。研究人员们也希望通过观测,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南极磷虾群的时空分布与变化,保护南极生态的稳定。
参考文献
[ 1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s6782
[ 2 ]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the-human-brain-may-contain-as-much-as-a-spoons-worth-of-microplastics-new-research-suggests-180985995/
[ 3 ] https://apnews.com/article/argentina-buenos-aires-river-red-industrial-leak-41a713c0ecdadadf204c330465a3f7e9#
[ 4 ] 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is-walking-coral-moves-around-and-we-finally-know-how
[ 5 ] https://www.bbc.co.uk/newsround/articles/cew5zrr2lj8o
作者:小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