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外卖新业务,能化解京东电商跌至第四的焦虑吗?,欢迎阅读。
京东也要开始送外卖了。
2 月 11 日,京东外卖正式启动 " 品质堂食餐饮商家 " 招募,承诺 2025 年 5 月 1 日前入驻商家全年免佣金。消息一出,美团 2 月 12 日港股股价跌去 4%,但在随后几天股价开始持续回升;京东的股价却连续几天处于下跌之中,市值一度蒸发超过 300 亿。
市场很快消化了这则消息。包括花旗、大摩、瑞银在内的多家机构都持保守态度,认为短期京东外卖通过补贴会吸引用户和商户,但长期来看难以撼动市场格局。
而且,京东主营的核心电商业务也 " 腹背受敌 "。据媒体披露,2024 年抖音电商 GMV 达到 3.5 万亿,一举成为行业第三。这也意味着,京东电商业务接连被拼多多、抖音拉开,滑落至行业第四。
过去 10 年,百度、滴滴、阿里、顺丰、抖音、快手等公司都曾想从外卖市场上分一杯羹,但现在也没有撼动美团、饿了么的 " 双雄竞争 " 格局。
尤其是京东现在主站失守前三,新上马的外卖业务也要和饿了么、抖音外卖争夺前三,这种 " 双线作战 " 的消耗战之下,京东的焦虑感跃然纸上。
匆忙开启新赛道的战略焦虑
对于外卖业务,京东内部酝酿已久。
2022 年,时任京东零售 CEO 的辛利军就曾表示考虑进军外卖市场。2023 年,京东即时零售更名为 " 小时达 "。
在更早的 2014 年,达达创立(后并入京东集团),入局即时配送市场,提供 " 最后三公里 " 众包物流服务。
据公开信息,达达目前是承接京东外卖的主要运力,其活跃骑手约为 130 万左右。前两年,抖音和快手宣布进军外卖市场,京东旗下的达达就是主要的物流服务商之一。
做了这么久的物流承运商后,自己下场做外卖业务,某种意义上,这种转身也体现出京东的战略焦虑。
据媒体披露信息,2024 年抖音电商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京东,成为行业第三。虽然抖音的实际 GMV 有待市场检验,但这也给京东敲响了警钟:突围刻不容缓。
在过去几年,京东的主营业务不断被后来者挑战。当年 " 猫狗大战 " 中,京东试图通过服装转型全品类电商的路径失败后,自此一直便处于 " 防御战 " 局面。即便是后来新推的京喜、东小店等业务,投入的资源都无法和对手相比。
回顾这几年京东内部的战略,每年都会提及 " 三大必赢之战 "。
在 2024 年,京东内部提的 " 必赢之战 " 是内容生态、开放生态、即时零售。内容生态,以采销直播为代表,京东试图补齐内容短板;开放生态,即招揽更多第三方商家,提升京东的产品丰富度和价格竞争力;即时零售,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以小时达为代表的同城服务。
现在来看,三大 " 必赢之战 " 不管内部如何评价,但在市场规模上是切切实实被抖音拉开距离。
因此,京东试图通过即时零售找到新增长口,并且从相对低频的百货品类,切入到高频的餐饮品类,也是一条探索试错的路径。
一方面,包含外卖在内的即时零售依然是一个高增值性的赛道。根据商务部研究院电商所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预计到 2030 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将超过 2 万亿元。外卖更是其中的高频业务,中国日均外卖达到 8000 万单。
通过餐饮外卖业务,盘活达达旗下的百万运力;并且这个高频的消费品类,也能为包括京东秒送甚至是主站业务,打开新的流量入口。
这个模式不难理解,但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外卖不同于电商业务,其基于同城的供给模式,很难复用电商的流量和规模优势;同时,要建起一套成熟的餐饮商家供给网络和规模庞大的运力大军,并实现高订单密度、低成本履约,对京东来说并非易事。
回顾过去十年,百度外卖烧光 200 亿黯然退场,滴滴外卖在无锡大战后销声匿迹。抖音和快手,手握一级流量入口,亲自下场干外卖,但没多长时间就偃旗息鼓。
抛开具体的抖音快手的执行能力和时机把握,将核心的流量和资源倾斜给需要长期投入且低毛利的外卖生意,这本身在内部就面临争议——能在电商、直播等业务上 " 躺赚 ",为何要持续给不赚钱的 " 苦生意 " 外卖输血?
短期烧钱补贴,实现 " 从无到有 " 容易,但如果长期亏损补贴,京东的决心未必那么强。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电商整体都开始回归主线,做深自己的基本盘的时候,京东的外卖新战线在内外部可能都面临较大压力。
外卖是一场比拼资源消耗的 " 硬仗 "
从京东过往的战略来看,其并不擅长奇袭,尤其是要在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打赢一线的 " 硬仗 "。
相比之下,京东的核心优势仍在电商主场。其耕耘多年的供应链能力,和覆盖主要城市的仓配,以及一线消费者的品质心智,均在过去的电商竞争中大放其彩。
但外卖生意,与电商完全不同。
一方面,外卖的供给网络、订单密度、履约能力和成本,是需要长期的扎实投入才能建起的护城河,后来者很难轻易跨越。
最简单的,京东小哥、德邦小哥等等快递社会化物流,就很难在 30 分钟达的同城配送中复用。
另一方面,京东先是通过秒送切入即时零售,再跨越到外卖餐类,本身就是低频打高频的策略。
从流量入口来看,京东主站和秒送都不具备天然的流量优势,尤其是用秒送之前所覆盖的日用百货等低频消费,来撬动高频的餐饮外卖消费,难度系数更是加倍。
有券商研报分析认为,京东主站的年购买用户有 6 亿人,京东到家用户不到 1 亿人,即时零售的渗透率不到 20%。流量的利用效率低。这与饿了么、美团等从餐类业务,切入到百货数码等非餐业务截然不同。
并且,外卖市场的资源投入,就是漫长的拉锯消耗战。比如抖音在 2023 年 5 月,通过各种大促、补贴,才短暂将日订单量从 1-2 万单短暂推上 10 万单,但节假日红利消退后,单量又迅速回落。
根据 36 氪的报道,京东秒送的日 DAU 大约在 200 万左右,相当于饿了么的 1/10。同时,京东外卖的单量在去年 10 月 "9.9 元奶茶 " 期间达到高峰,实现 40 万单;但在今年 1 月降低补贴后,餐饮外卖日单量回落到 2 万单。
这也验证了,外卖从来不是 " 流量 " 生意,更不存在靠灌流量、怼补贴的 " 大力出奇迹 "。
另外,从履约能力来看,京东外卖也有短板要补。
外卖需要的是基于同城的蜂窝供给履约网络的运营能力,但京东此前擅长的是城市级别的仓配和前端运营能力,即便主站愿意调度资源,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快递和外卖看似只需要前进一步,其实背后的核心算法和运力门槛很高。快递的配送的是全天段的,外卖集中在中高峰和晚高峰。午高峰的订单密度增加,实际的履约压力增加。
同时,京东外卖目前所依赖的达达,目前的运力规模、配送密度,也都要低于饿了么、美团。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美团配送月活骑手数超 500 万,饿了么蜂鸟月活骑手数超 200 万,达达秒送月活骑手数 100 万出头。从骑手体量上达达秒送跟另外两家平台有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核心的电商业务失守后,京东对于非主营的外卖业务能投入多少资源,还是一个未知数。
破局不易,京东还需要补课
从抖音、快手,到最近的京东接连杀入外卖业务,本质都是为了外卖的高频流量,争夺背后的用户。而且对于京东而言,更是看到外卖背后的即时零售的巨大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年底,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 5.45 亿,占网民整体的 49.9%。在线外卖市场规模超过 1.1 万亿元,占全国餐饮业收入的比重达到 25.4%。
消费频次在那里、市场在那里,不断有新玩家入局,也反向说明了这个市场的竞争活力仍然很强,机会仍然存在。
但必须要看到的是,外卖市场没有奇迹,即便是有一流的流量入口也不行。从垂直领網域切入外卖市场的玩家,最终都陷入以城市甚至是以商圈为维度的长期拉锯消耗战。
因此,京东想要在这个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在拓供给、补运力上狠下功夫,这将会是一场漫长的长跑。
从近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消息来看,京东外卖已经开始在全国 39 个城市招募代理商,以 120~200 元 / 家不等的奖励政策,鼓励各路代理商、地推加速扩展商户,补齐餐饮供给,这一步是非常有必要的。
抓住商家供给,才能更好利用秒送 200 万 / 日的 DAU,和达达 130 万活跃骑手,只有这个小循环跑通了,才有希望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投入,并在全国市场中站稳脚跟。
即时零售的终局未必是赢家通吃。在高增长的赛道当中,每个平台也都能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价值。
比如,虽然抖音和快手没能拿下外卖市场,但最终凭借自身的流量开拓了到店的业务。不少餐饮的商家开始重视直播和短视频的投入,抖音也从中赚到了流量的过路费。
做外卖只是开始,京东或许也能在过程当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切到即时零售赛道的一份蛋糕。
不过,在各家电商平台回归核心业务为主线,力求降本增效的基调下,京东外卖要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拉锯战中胜出,会更加考验内部的战略定力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