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不到三个月,Adobe摇身一变:从“AI大输家”成了“AI大赢家”,AI时代“谁是赢家”有答案了?,欢迎阅读。
三个月前,当 AIGC 平台 Midjourney 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像摄影时,市场以为这是 Adobe 的末日。
然而,面对 AI 的挑战,这家创意軟體龙头的转向果断而迅速。AI 不仅没有拖累 Adobe 的业务,还成了其收入增长的催化剂,"AI 大输家 " 摇身一变成了 "AI 大赢家 "。
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3 月份,Adobe 推出了差异化 AI 创作辅助工具 " 萤火虫 "(Firefly),该工具主打协助而非 " 取代 " 创作者,且注重对创作者权益的保护,因此不像其他 AIGC 工具那样,容易被专业创作者抵制。
自推出以来,萤火虫已经过多次更新,且即将接入 Google 旗下 AI 聊天机器人 Bard,Adobe 还在于 6 月初开放了萤火虫的付费 TOB 版本。
萤火虫点亮了 Adobe 的财报,今年 2 季度,Adobe 本季营收 48.2 亿美元,录得 10% 的同比增长,超出华尔街预期,尤其令市场振奋的是,Adobe 上调了全年营收与利润指引,并表示 AI 对业务的提振将在三四季度财报中进一步体现;且管理层在电话会上反复强调,Adobe 的技术创新能够 " 引领 AIGC 新时代 "。
随着 Adobe 旗下 PDF 阅读軟體 Acrobat Pro 率先提价 40%,有市场分析指,随着 AI 功能的加入,更多 Adobe 軟體也即将提价。
华尔街分析师在翘首盼望 Adobe 在三四季度将 AI 货币化之后的新故事。市场相信,这将是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Adobe 的股价已经从此前因宣布收购 Figma 而引发的暴跌中反弹,作为 BVP 纳斯达克新兴云计算指数中市值最大的公司,其股价在过去三个月中跃升了 34%,是指数同期涨幅的两倍多。
去年 9 月,Adobe 斥资 200 亿美元收购 Figma,巨额支出引发其股价两周内暴跌 1/4。且由于监管因素,这笔交易至今仍未完成,公司表示仍在与美国、英国和欧盟的监管机构接触,争取在年底前完成收购。
瑞银将 Adobe 12 个月目标价从 370 美元上调至 440 美元,并指出 Adobe 的反弹主要是由其从 "AI 输家 " 到赢家的身份转化所推动的。
Bernstein 的分析师 Mark Moerdler 指出,展望未来 AI 服务带来的业绩验证,能不能成功收购 Figma 对 Adobe 而言已经不重要了,它的增长动力已经足够坚实。
AI 可能强化而非取代现有行业垂直应用
6 月初,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伦敦与 AI 公司 HumanLooop 的 CEO 进行了闭门探讨,根据极客公园整理的泄露出来的谈话纪要,Sam Altman 谈到了 OpenAI 未来的商业化路径:
未来的应用趋势是大模型的功能嵌入更多 APPs,而不是在 ChatGPT 上生长出更多插件,因为现实中大多数插件并没有呈现出 PMF(Product / Market Fit,即产品市场匹配)
ChatGPT 插件让许多开发者感到兴奋,但 Altman 认为,这些插件不会很快发布。除了 Brosing 插件之外,其他插件的使用情况表明还没有 PMF(Product/Market Fit)。他指出,很多人认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应用程式位于 ChatGPT 之内,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 ChatGPT 存在于应用中。
也就是说,此前市场上关于垂直应用被 AI 取代的假设可能不太成立,Adobe 的翻身故事也印证了这一点。
萤火虫所呈现出来的 AI+ 创意及数字体验应用的强大功能结合,能帮助用户提升设计的效率,突破创意的边界,使其在爆发式内容需求当中延续优质的创意活力,从而填补想象力与画布之间空白。
这是纯粹的 AIGC 应用无法做到的,后者也不具备其广大的用户基础和用户友好的创意辅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