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当一个“正常人”坐上轮椅,欢迎阅读。
在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院长邵磊看来,社会层面及公众对无障碍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一提到无障碍,大家更多想到的还是残疾人的事,也觉得老龄化离自己比较远。" 但事实上,无障碍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今天(9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包含了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保障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
邵磊认为,这部法律是针对无障碍环境的基础性立法,是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共识,强化无障碍法律效力,促进未来无障碍环境从 " 有 " 到 " 优 " 发展的里程碑。
" 无障碍,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物质问题或者设备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般我们谈到无障碍的时候,往往会从能力主义的角度出发,比如人能不能干成某件事,通过对人们功能上存在的障碍提供辅助手段和工具,为存在的障碍进行一部分弥补和赋能,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无障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障碍离不开这样的赋能,也离不开对于引起障碍的各种因素的消除。
但另外一方面,引起障碍的因素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理解、深化。有的障碍是疾病、受伤或者后天某些因素造成,有的障碍也是先天存在的。更多情况下障碍和疾病关系也不大,比如老龄化带来的障碍。
引起障碍的因素有物理性因素,但更关键的是人们的态度因素。因为人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没有那么充分,或者存在一些偏见,这就导致在设计、建设、产品、运行、服务等众多环节中,对某些障碍有所忽视,或者进行有意识的区分,这些区分也可能导致社会层面上出现一些隔阂和排斥。
图为专门设计的轮椅友好栏杆。现在一些街道常为了阻挡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設定了栏杆,但也导致使用轮椅的人同样被阻拦在外。
比如,对普通人来说,高差 1 厘米可能不算什么,甚至不如一个手指头的高度。但对坐轮椅的人来说,高差 1 厘米可能就会产生很大障碍。因为轮椅设计有 4 个轮子,前面是 2 个小轮、后面是 2 个大轮。即使是 1 厘米的高差,对小轮也会产生很大的扭矩和阻力,如果高差达到 2 厘米、3 厘米,很可能轮椅就过不去了,强行通过的话轮椅上的人很可能会摔下来。类似这些细节问题,建筑师和施工方在认识不到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
这些年,我们国家在无障碍方面的政策、立法、规范等方面是突飞猛进的,但社会全体成员对这件事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就如现在一提到无障碍,大家更多想到的还是残疾人的事,许多人很难想象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无障碍设施,觉得老龄化离自己也比较远。
毕竟我们身边生活的朋友同事或者能够看到的残障人士还是很少,虽然大家家中都有父母祖辈,但除非自己亲自照顾过或者长期住在一起,不见得每个人对于老年人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事情感受那么深。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要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因为仅凭着社会自觉自愿,很多事推进就没有那么快了。
图为圆明园内提示行进盲道的盲钉,并适应圆明园特色设计了纹样。
今天我们在谈无障碍话题时,首先要形成一个共识:无障碍的核心,或者说去除障碍的核心,就像这次立法中的表述," 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平等,是每个人面对各项他们所应享有的权利,都能够平等地接触与获得;充分,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地享有各方面的权益,不能有的人很多、有的人很少;便利的意思非常清楚,不能让人消耗过多的成本、过多的能量或过大的困难,去获取这些东西。
受每个人的文化教育程度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实际上参差不齐。因而,需要在方方面面不断强调能够取得社会共识的观点,来改变大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我们的法律也要不断进行完善,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包容、平等。
尽管这部法律中规定了很多细节性的内容,但是这种基础性的法律还是需要条例、实施细则、司法解释以及各种各样的实践来辅助实施。比如,法律中说的各种场所究竟怎么界定?什么算教育场所?是指的教育主体还是指的教育主体所覆盖的所有的空间?这些实践中的问题,未来肯定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细化落实。
无障碍的受益对象实际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因为每个人都会老,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典型生命周期。所以无障碍是肯定要做到适老化的。这次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也特别强调了无障碍和适老化环境建设相结合的要求。
尤其在当下社会,像这一代的中年人或者是青年人,再过上几十年进入老年后,对生活质量肯定会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自尊自主的体验。所以我们需要消除各种实体的、虚拟的,甚至服务上的、观念上的障碍,来确保大家实现平等便利。
这些年无障碍和老龄化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了,但我认为实施才是核心问题。
无障碍环境建设一定是从源头上开始规划,从开始的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日常管理,都要和以后的社会生活环境变化同步,同时还要做成尽可能通用的,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当然,这也确实给建设方、设计方和技术研发提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深化完善产品设计,使得产品具有更好的包容性与适应性,能够接纳更多元的、更多样的需求。
图为圆明园正觉寺门口搭建的临时坡道,因保护性建筑无法做固定改造,因此专门设计了一款卷帘式临时坡道,不用时即可像帘子一样卷起来。
一个好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就是浪费,所以需要各个环节主体都从分负起责任,同时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来监督各环节实施,通过及时监督、及时反馈等多种手段,让施工真正达到设计要求,并形成回头看制度,让存在的问题整改不是只落在纸面上。
过去几十年社会发展速度很快,这也意味着变化很快,在很多需求、很多趋势还没有呈现出来的时候,相关建设已经完成了。以现在的城市建设为例,在马上要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房子按照过去的标准建得差不多了。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新的阶段下处理这些问题。过去已经形成的不光是环境,也包含产品、制度以及人们的态度,现在是一个转变期。这次立法正好恰逢其时,在社会增长转型期、未来需求也即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出台,从底层上要求人们以包容、平等、充分、便利的理念来对待环境、对待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求,实现更好的通用性。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图为圆明园中的木制坡道。不同于常见的坡道,木制设计是为协调周边环境,这也是无障碍美学的一种探讨。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我们要以一个无障碍的环境来帮助老年人,迎接老龄化。无论是积极老龄化还是健康老龄化,无障碍都是标配。做不好无障碍,有需求的人无法融入社会生活,如何实现积极和健康的目标?
当前的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了增量、存量并重的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社会需求需要高水平的无障碍治理能力,无障碍环境建设也是我们不断优化治理方式、更高水平的推动供给和有效需求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