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蜘蛛侠教你如何正确使用“多元宇宙”,欢迎阅读。
想象力差着鸿沟
文|刘南豆
编辑|隋意
续作很难在口碑上超越首作,这是系列电影普及以来亘古不变的道理,但《蜘蛛侠:纵横宇宙》不认。
豆瓣 8.8、IMDB 9.1 ——尽管前作《蜘蛛侠:平行宇宙》已是珠玉在前,横扫当年一众国际电影节动画电影奖项,可《蜘蛛侠:纵横宇宙》还是在口碑上实现了对前作的全面超越——要知道,上一个能在国内达到如此口碑高度的好莱坞电影已经得追溯到 2017 年的《寻梦环游记》了。
尽管这个系列的票房成绩还远远无法与漫威的真人超英电影们相提并论,但这个系列对好莱坞的影响是超乎大多数人想象的。2018 年底上映的《蜘蛛侠:平行宇宙》,是好莱坞首批真正将 " 多元宇宙 " 的概念搬到大银幕上的项目,并且用极高的完成度为后来的电影写就了一份 " 多元宇宙使用说明书 "。
然而,有 " 说明书 " 了也不代表都能用好。《瞬息全宇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极低的成本和少量视效处理仍然可以在 " 多元宇宙 " 设定下讲出精彩的故事,而漫威 MCU 系列作品却越用 " 多元宇宙 " 口碑越差。即将于两周之后上映的 DC 经典 IP《闪电侠》也是一个 " 多元宇宙 " 的故事,好莱坞掀起的 " 多元宇宙狂热 " 势必还会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
《闪电侠》
问题在于,这种设定究竟是找到了 IP 改编新的富矿,还是难逃审美疲劳的宿命呢?
当电影盯上 " 多元宇宙 "
在漫画界," 多元宇宙 " 的出现其实已经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DC 和漫威的漫画都在 1960 年代引入了 " 多元宇宙 ",首先是闪电侠,然后很快就进入到了其他角色身上,如美国队长、蜘蛛侠和神奇女侠。
在早期的漫画和电影中," 多元宇宙 " 更多时候只是用于处理情节的便利。文化作者大卫 · 西姆斯曾举例道," 多元宇宙是解释迈克尔 · 基顿和本 · 阿弗莱克都扮演蝙蝠侠的方式。漫画书出版了几十年,事情发生了变化,新的作家进来了,事情得到了改造。这就是解释一切的方式。"
这样的使用方式下,很难将这些电影视作 " 多元宇宙电影 "。因此,真正第一个开始将 " 多元宇宙 " 作为核心设定,并引起大多数人注意的,还得是《蜘蛛侠:平行宇宙》。
《蜘蛛侠:平行宇宙》
影片的编剧菲尔 · 洛德和克里斯托弗 · 米勒道出了此前电影投资者们的顾虑——好莱坞高管们认为 " 多元宇宙 " 的概念对电影观众来说太复杂了。米勒回忆说," 当我们开始制作《蜘蛛侠:平行宇宙》时,制片厂担心观众无法遵循这种平行维度的想法。但观众比人们认为的更聪明。" 洛德补充道,《蜘蛛侠:平行宇宙》可能激发了大家对 " 多元宇宙 " 的兴趣,因为当时来试映的观众被这个概念所震撼,而不是感到困惑," 这对房间里的任何工作室高管来说一定是大开眼界的。"
能做出这种程度的冒险,与《蜘蛛侠:平行宇宙》偏向于漫画风格的美学设计也有一定关联。不少人将两部《蜘蛛侠》形容为 " 在大银幕上看漫画 ",因此像 " 平行宇宙 " 这种已经在漫画中常用的设定,对漫画迷来说一定是福音而非障碍。令人意外的是,非漫画迷的普通电影观众,同样对这一概念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度和期待值,这才在客观上推动了 " 多元宇宙电影 " 的井喷。
就在它上映的几个月之后,《复仇者联盟 4》开始尝试引入 " 多元宇宙 " 的概念,试图靠它逆转灭霸的阴谋。而在后来的《蜘蛛侠:英雄无归》身上,漫威真正尝到了 " 多元宇宙 " 的甜头,用 " 三蛛同框 " 的噱头拿下了全球影史第七的总票房。
《蜘蛛侠:英雄无归》
整个 MCU 的第四到第六阶段,均被命名为 " 多元宇宙传奇 ",与前三阶段的 " 无限传奇 " 相区隔。可以想见,在最近已经看到的和未来上映的每一部漫威影片中," 多元宇宙 " 几乎都是逃不开的核心设定。
《蜘蛛侠:纵横宇宙》的执行制片人彼得 · 拉姆齐也是第一部电影的联合导演,看着其他人跟随 " 多元宇宙 " 的趋势,他表示难以置信," 这是一个一直存在的想法,所以我觉得它迟早会发生。令人惊讶的是,现在它发生得有点太多了。"
好莱坞会掀起 " 多元宇宙 " 狂热,自然说明它在帮助系列电影创作上有着一定的优势。
一方面,按 MCU 的情况来看," 无限传奇 " 阶段中的影片背景从单独的人类城市逐渐扩展到宇宙各个不同星球,并最终集合成《复仇者联盟》这样的大戏。但空间拓展到了一定限度之后,已经饱和,于是唯有从时间的维度上拓展才有继续延展下去的办法,否则只是在重复之前的道路。
《复仇者联盟》
另一方面,以好莱坞其他经典 IP 改编或者翻拍的情况来看,越是高人气的 IP,其原设定和故事套路就势必越为人所熟知,那么再拍一遍所带给观众的重复感也就一定会越强。而好莱坞现在已经不剩多少 IP 是从未翻拍过的了,单纯的复刻不但口碑容易崩盘,票房上观众也未必买账,毒眸(ID:Domoredumou)此前曾分析的迪士尼的经典动画翻拍真人版(点此阅读:《小美人鱼》惨败,迪士尼还想翻拍什么?)即是如此。
而 " 多元宇宙 " 却可以既保留 IP 的设定,又讲出来一个新的故事,让 " 新瓶 " 里也能装点 " 新酒 "。在保证创新的同时,还能非常便捷地与过去曾出现在这一 IP 中的经典人物或者桥段相互动,更添卖点。
再者说来,对于好莱坞影片必须存在的政治正确," 多元宇宙 " 也是一个好的解法。过去的好莱坞大片中,主要处理方式是将主角的单打独斗改编为小队作战,而小队成员往往是女人、老人、孩子和各类少数族裔。有了 " 多元宇宙 " 之后,虽然还是小队作战,但这些角色本身可以是自己宇宙中的主角,它们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主角达成目的的工具人。
更进一步,好莱坞最希望看到的情况便是,一个 IP 可以掰作几瓣用。而 " 多元宇宙 " 设定出现后,恰恰很方便给每一个宇宙中的人气角色都单开一个项目。
《蜘蛛侠:纵横宇宙》的制片人艾米 · 帕斯卡就在近期透露,几个以蜘蛛侠为中心的项目正在开发中,包括以格温为中心的蜘蛛女侠电影和一部真人版迈尔斯 · 莫拉莱斯的电影。不过,帕斯卡没有提供更多详细信息,还不能确定这会是一个像 MCU 一样的项目,还是像《毒液》和《莫比亚斯》一样站在自己的宇宙中。
《毒液》《莫比亚斯》
总而言之,从 2018 年到现在," 多元宇宙 " 以极快的速度开始在电影世界中蔓延,它既是一个趁手的工具,也是一把打开想象力大门的钥匙,吸引无数投资人趋之若鹜。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失败的案例也在提醒着市场,它不是万能的。
审美疲劳还是能力不足?
作为一项帮助叙事的工具," 多元宇宙 " 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缺陷。
和好莱坞高管此前的忧虑一样," 多元宇宙 " 势必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影门槛,只不过这一门槛未必是在单部电影中对这一科幻概念的理解门槛,而更有可能是以多元宇宙为基础开展的系列对非粉丝群体的门槛。
据导演贾斯汀 · 汤普森透露,《蜘蛛侠:纵横宇宙》中呈现的蜘蛛侠联盟里,有名的蜘蛛侠大约有 95 个。这已经足够让人眼花缭乱了,但试想一下,如果整个漫威名单里的超级英雄都这么做呢?刚开始见到不同形态的美国队长、钢铁侠时当然是兴奋的,但当这样的系列越来越多,这样的英雄开始混战时,新来的观众或者一段时间没有关注漫威的观众势必会对新角色缺乏认同与情感链接,从而导致这些影片越来越 " 粉丝向 "。
《蜘蛛侠:纵横宇宙》
" 粉丝向 " 一直是 IP 改编电影的大忌,漫威的此前成功之处就在于让全球无数不曾接触过漫画的观众也爱上这些超级英雄。但如果未来的影片越来越需要 " 看过前作才能好看 ",那么漫威的閱聽人便没有上坡路可以走了。
更本质的问题是,很多影片对 " 多元宇宙 " 的使用流于表面,而根本没有关注到它的价值内核。
美国编剧布里顿 · 佩雷尔曼在她的文章中提到,漫威只是把 " 多元宇宙 " 当成一根方便的拐杖," 当另一个故事情节需要他们死亡时,这是一种让粉丝最喜欢的角色活着的简单方法。或者是,让两个不太可能的角色联合起来进行有趣的冒险,而不会对他们故事的主要时间线产生影响。"
而这在《瞬息全宇宙》的导演兼编剧关家永和丹尼尔 · 施纳特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两人曾在采访中透露过创作初期对于市面上 " 多元宇宙 " 电影们的呈现 " 非常沮丧 ",因为 " 没有人愿意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即如果每一个选择都分支到另一个宇宙,那么应该有无限数量的宇宙,这意味着叙事无关紧要,选择也并不重要,那么你为什么要在乎呢?"
《瞬息全宇宙》
道理正是如此," 多元宇宙 " 的出现是对现有人类价值观念与哲学的冲击与重构,一部真正能打动人的 " 多元宇宙 " 影片势必要做出相应的思考和回答。在《瞬息全宇宙》中,提出的讨论是关于虚无与存在的选择,在《蜘蛛侠:纵横宇宙》中,提出的是关于宿命与自主性的选择——主角经历一切,并对这些终极难题给出自己的论证过程,才是 " 多元宇宙 " 设定能带给观众感动的真谛。
这件事并不稀奇,在 " 多元宇宙 " 之前,上一个被电影界争相使用的叙事工具是 " 元宇宙 ",或者也可以叫 " 缸中之腦 "。从《黑客帝国》到《头号玩家》,从《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到《海贼王:红发歌姬》,其实都是相似的设定。主角同样要面临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选择,这也是没有公论的哲学难题。
如果没法对这样的设定作出全新的思考,那么审美疲劳也就在所难免。就像 2021 年上映的《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几乎是按原来的故事框架再讲了一遍,完全没有更进一步的讨论。这样程度的叙事在 21 世纪初或许还算前卫,到了二十年之后还是老调重弹自然无人买账。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更遑论《瞬息全宇宙》和《蜘蛛侠:纵横宇宙》出色的审美能力与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二者对画面的使用没有让它单纯停留在奇观的层面,而是极大程度与人物和剧情相匹配。它们真正创造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 " 平行宇宙可能 ",而非只是作用于彩蛋性质的 " 三个熟悉的蜘蛛侠同时出现 "。
所以,不管是 " 元宇宙 " 还是 " 多元宇宙 ",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客观数量上的井喷无法导致某一种设定的失败,创作者的无能才是审美疲劳的元凶。毕竟,丰富的想象力和哲学探讨能力对优秀的 " 多元宇宙 " 影片缺一不可。
国内为何乏人问津
可是,在国外已经达到需要讨论 " 审美疲劳 " 地步的 " 多元宇宙 ",在国内电影市场却很少见,尤其是,《瞬息全宇宙》已经证明了 " 多元宇宙 " 并非大 IP、重视效、高成本项目的专利,小成本项目一样可以尝试。
从类型片分类的角度," 多元宇宙 " 的设定由于并没有严格的科学推导(尤其是不同平行宇宙之间的相互旅行),应当介于 " 科幻 " 与 " 奇幻 " 之间。
国内的科幻影片近年来数量愈多,发展前景也愈加明朗。但如若打开 " 奇幻片 " 分类的列表,不难发现,大部分都是古装的仙侠、神话传说或者盗墓这种亚类型。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奇幻故事,也基本只有时间穿越或者灵魂互换这种非常陈旧的简单设定,代表作如《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超时空同居》《你好,李焕英》等等。
而且,这些影片中的奇幻设定,往往是为了制造笑料或泪点而服务的,一来没有充满创造力的想象,二来也没有更深入的哲学探讨。
很大程度上,这是国产片创作中 " 想象力缺失 " 的一个缩影。无论是第六代之前导演们的创作,还是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之后涌现的新生力量,大部分能收获较高艺术评价的国产片,都是现实主义作品,与想象力的关系不大。别说 " 多元宇宙 " 了,就算是 21 世纪初就有的 " 元宇宙 " 设定,一直到现在也几乎没在国产电影中出现过。
" 想象力 " 很大程度上是商业电影领網域里的一大魅力区间,它不一定是超高水平特效的同义词,《蜘蛛侠:平行宇宙》中卡通化的 " 蜘猪侠 " 和《瞬息全宇宙》中的两颗静置的石头,都是 " 想象力 " 的极简主义代名词。
" 蜘猪侠 "
更何况,越来越多的国产片商业大作也在不断展现着视效技术水平的进步,这也不再是无法展现想象力的借口。在国内网络文学的分类中,类似 " 无限流 " 这样的作品,也与 " 多元宇宙 "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亦不乏充满想象力的佳作涌现,只是进入影视化的进程缓慢。
创作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确切的着力点能帮助改变,但意识到问题永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果说 " 超级英雄 " 是诞生于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原生产物,那么 " 多元宇宙 " 的本质其实是脱离文化背景的,是全世界的创作者都有机会的。
当然,前提是,我们得是真的有想象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