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网红自热火锅,为何变“冷”了?,欢迎阅读。
红星资本局原创
记者|刘谧
编辑|杨程
不插电、不用火,就能吃上热腾腾的小火锅。
作为一种便捷、快速的食品,自热火锅曾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追捧,这背后是快节奏生活中," 懒人 " 群体和宅经济的逐步兴起,让自热火锅一度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不过,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年来自热火锅的行业热度正在持续降温。不仅行业增速开始明显放缓,头部企业的业绩也显现出困境。
种种迹象都表明,自热火锅正在渐渐 " 失宠 ",而这背后,又是何种原因?
资料配图 图据视觉中国
(一)
红极一时的网红美食
自热火锅来自于军事自热口粮的演变,2015 年,自热火锅开始出现在微商的朋友圈中,面向消费者销售。
2018 年前后,自热锅火在明星代言、综艺广告、直播带货等多重推动下,彻底变成了一款网红美食。
随着自热火锅的兴起,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有上百个自热火锅品牌。主要包括传统火锅企业如海底捞、小龙坎等;新兴品牌如自嗨锅、莫小仙等;休闲零食企业如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等。
据头豹数据显示,2017 年双 11,自热火锅在天猫卖出了数百万份;而在 2018 年双 11 当天,自热火锅全网销售量突破 450 万份,较 2017 年同比增长超 2 倍。
此外,2019 年双十二当天,自嗨锅因为产品库存全部售罄 , 下架了天猫旗舰店的全部宝贝,可见当时消费者对自热火锅的热情。
来源:自嗨锅官网
谁在买自热火锅呢?根据天猫侧数据显示,自热小火锅的消费群体集中在 00 后、95 后,其中 18-24 岁的人群占到了 47.5%,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白领阶层占比接近 5 成。
年轻群体背后的 " 懒人经济 " 与 " 一人经济 ",让资本也 " 嗅 " 到了其中的机会。
从整个融资环境来看,2020 年自热类方便食品融资达到顶峰,2020 年 5 月中旬的一周内,三家自热火锅品牌获得了共计过亿元融资。
其中,食族人拿到了众晖资本投资的 A 轮融资;自嗨锅宣布完成逾亿元 B 轮融资;莫小仙完成数千万元 A 轮融资,由金鼎资本投资。2020 年 10 月,自嗨锅在 C 轮又获得了 5000 万美元的融资。
(二)
企业业绩逐渐失速
不过,就在一众玩家准备大干一场时,这个行业却逐步迈入 " 慢节奏 "。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自热火锅市场规模为 103.7 亿元,同比增长 18.51%,相比 2020 年之前的高增速,营收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行业增速放缓,曾经扎堆进入的企业,经营状况也开始显现出疲态。
比如头部品牌自嗨锅,数据显示,自嗨锅 2019 年、2020 年、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近 8 亿元、9.58 亿、9.92 亿元,2022 年营业收入 8.2 亿元,下滑近 20%。
净利润方面,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20 年、2021 年自嗨锅连续两年亏损,分别亏损了 1.52 亿元和 3.18 亿元,2022 年扭亏为盈,净利润为 1993.85 万元。
不过 2022 年自嗨火之所以能盈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年企业的品牌宣传费和运营推广费相比上年同期合计减少了 2.16 亿元。
也就是说,自嗨锅盈利一定程度,是 " 省 " 出来的。
再看自热锅火海底捞背后的颐海国际 ( 01579.HK ) ,财报显示,2020-2022 年以及 2023 年上半年,方便速食产品营收分别为 15.4 亿、17.3 亿,18.7 亿、5.73 亿;2022 年业务增速大幅放缓,2023 年上半年,营收出现负增长,同比减少 36.12%。
此外,从电商平台发布的数据看,对比 2022 年双 11 与 2023 年双 11 活动期间各大自热火锅在抖音平台上的数据发现,产品以自热火锅产品为主的品牌增长率几乎都在下降。
例如渝心品牌 2022 年双 11 期间销量预估达 25 万份,2023 年双 11 期间仅售出 2.5 万份,同比下降 90%,自嗨锅销量同比下降 50%。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甚至放弃了自热锅火这门生意。
比如统一企业中国 ( 00220.HK ) 在 2022 年下架了 " 煮时光 " 自热火锅。据了解,这款产品统一企业中国 2018 年 1 月推出,小火锅定位高端,推出时售价 45 元 /370g。
再比如卫龙美味 ( 09985.HK ) 2017 年推出了自热火锅品牌 " 背锅侠 ",2018 年又推出了 " 自来熟 " 辣条火锅产品。不过目前在电商平台上,相关产品同样已经无法查询到。
(三)
为什么不爱自热火锅了?
为什么消费者对自热火锅的热情明显降低了?
首先是价格问题。
根据艾媒咨询 2021 年的一份关于 " 消费者不选购自热火锅原因 " 的调查问卷中,消费者认为价格偏高是主要原因,占比达到了 51.6%。
目前市面上自热火锅(荤)价格大多在 30 元 / 盒左右,这个价格虽然不能去吃一顿火锅,但也足以能够点一份冒菜或者麻辣烫了。
因此同样是便捷、方便的 " 懒人饮食 ",外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或许比自热火锅更具吸引力。
其次是口味问题。
自热火锅作为成品化的销售产品,需要经过生产、包装、运输等多个环节,因此自热火锅在生产中会增加食品添加剂等相关物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食物的味道。
此外自热火锅由于无法像传统火锅店那样现场配制食材,因此食材的新鲜度也将会受到影响,同样会影响食物口感。
因此 " 不好吃 "" 不健康 ",成为了消费者渐渐不再选择自热火锅的另一原因。
最后是操作风险。
自热火锅的加热靠的是自热包,自热包主要含有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等化学物质;当这些物质与水反应时,会迅速产生高温和大量气体。
因此如果操作不当,如自热包破损或排气孔被堵塞,可能导致气体泄漏和爆炸的风险,可见自热火锅确实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
2022 月 18 日,上市企业天味食品 ( 603317.SH ) 在互动平台上透露:公司在 2018 年初推出过自热火锅产品。因火锅食材均是外协生产,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评估,于 2018 年底调整了产品策略,停止了该产品的生产销售。
总之,没那么好吃、性价比不高、操作有风险等种种原因之下,让网红产品自热火锅,最终没能经受住市场考验。
(四)
企业如何自救
在行业压力与市场竞争的双重考验下,曾经的自热火锅玩家们,只能选择积极自救。
比如颐海国际对相关产能扩张进行了调整。原本颐海国际河北省霸州二期项目在 2022 年 6 月开始建设,预计在 2023 年三季度投产,规划产能是方便速食产品 8.2 万吨,用于覆盖华北及东北市场。
但是 2023 年业绩报告中管理层提到:" 由于相关市场需求的变化,方便速食产品的规划产能已调整至 2.8 万吨。" 相当于砍掉了 66% 的产能。
如自嗨锅公司在原有的品牌之外,还在新式快煮面、创新米粉、复合调味料、冻品等多个领網域推出了不同品牌,尝试丰富自己的产品矩阵。
随后在 2023 年 3 月,自嗨锅母公司传出将被莲花健康 ( 600186.SH ) 收购的消息。
不过 2023 年 8 月 27 日晚间,莲花健康宣布,终止收购 " 自嗨锅 " 母公司杭州金羚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不低于 20% 的股权。
莫小仙除了自热火锅外,也扩充了自热米饭、杯装酸辣粉等方便速食品类,同时莫小仙相关产品均瞄准了下沉市场。企业希望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在广阔的下沉市场找到新的机会。
此外,据多家媒体报道,莫小仙创始人王正齐曾透露,布局海外市场,将是莫小仙的下一步规划。
小结
曾经红极一时的自热火锅,离不来各路营销的推动。但回到用户需求层面,这个故事或许并不好讲。热度下降后,这个行业也将再次陷入 " 动荡 "。
红星资本局关注上市公司的一切新闻
欢迎报料,私信小编!
各种商务合作请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