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近40家香港小券商今年黯然消失,香港证券商协会主席预期结业潮还会持续,欢迎阅读。
财联社 12 月 24 日讯(记者 成孟琦)年初,带着全面开关和经济复苏憧憬的香港券商,曾期待这一年可以大干一场。年尾,在港股 IPO 收缩、大市成交额下降之时,不少小型券商消失在市场中,留存下的券商也不得不调整业务结构,静静期待 2024 年中可能发生的市场反转。
IPO 募资规模收缩
自 2009 年起,香港曾有七年位列全球 IPO 募资额榜首,登顶榜首的那几年,也是香港券商的高光时刻,彼时市场上的券商全牌照售价(多指 1、2、4、6、9 号牌照)被炒至上亿元,如今不但无人问津,不少老牌券商更是选择关门结业。
受利率高企、地缘政治等负面因素夹击,港股新股募资大为缩减。据德勤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12 月 10 日,港股今年只有 65 只新股,集资额仅 458 亿元,按年大跌 54%,是 2001 年以来最惨淡一年,全球排名更跌至第六。业内人士表示,在香港经营一间相当规模的券商,每年营运成本大约 1000 万元。由于年内的 IPO 发行规模下跌,变相参与发行的券商所赚取的佣金收入同时缩减。很多连年亏损的券商不得已选择关门。
在港券商境遇不同,港资小型券商结业最多
IPO 募资收缩,港股成交额降低之时,券商很难独善其身。港交所数据显示,2022 年 49 家券商关门,创下纪录后,2023 年已有 30 多家券商结束营业。香港证监会季报显示,截至 9 月 30 日,香港持牌机构及持牌人士分别为 3236 家及 45014 人,较去年同期减少 38 家机构和 570 人。
来源:香港证监会
来源:港交所官网
此外,由于香港一二级市场的周期性走低,在港的中资、外资与港资券商,都面临着困境。
欧美投行中,因 IPO 募资大幅下滑,华尔街不少投行已经裁减在港投资银行家,由于瑞信被瑞银收购,不少人手流失;昔日中资券商出海领头羊海通国际欲私有化退市、西证国际因为未能维持上市地位而遭遇停盘,困局下,中资在港券商纷纷加强与母公司的垂直管理和风险控制;因为业务单一和模式老旧,港资券商往往更受 " 停业潮 " 影响,一通证券、罗莎证券、均富金融、财华证券等成立超 30 年的老牌券商纷纷在今年关门。
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会长陈志华表示,证券行停业潮,客观而言有几项主要因素,包括近疫情和美国引发的全球加息浪潮等。另一方面,本地行业生态中,互联网券商普及,对传统券商带来了毁灭性挑战;IPO 业务逐渐向头部券商集中,中小行连包销、配售的生意都难以获得。
香港证券商协会主席陈柏楠也表示,末端本地中小券商的经营环境难以改变,券商在交易系统使用、合规上的成本亦不容小觑,这也不利于中小券商。预期本地券商结业潮今年可能会持续,结业数量不会比去年少。
券商开拓新业务 港交所密集改革
实际上,港股史上曾遭遇多次大震荡,从 1987 年环球股灾到 2008 年股灾,港股在危机过后总能找到新方向。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港股没出现股灾,也非资金链断裂,只是因为息口高的关系,市场作出调整。
对于在港券商而言,休养生息和趁机开拓新业务为两种选择。
经纪业务上,虽然港股交易额不断下跌,但港人对世界股市投资的热情却有所提升。《富途投资报告》显示,2023 年香港投资者对日本股市关注度明显提升,在美股持仓比例按年增加 5%。某港资券商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环球投资交易有所提升,与港股相比,美股更容易入手及更富弹性,选择比香港股市更多,因此成为客户投资港股外的另一选择。此外,期权就是港股市场交易火热的衍生品,港股期权交易自 2022 年第四季度开始持续活跃。
来源:港交所官网
同时,资产管理业务牌照申请也在逆势加速。香港证监会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内,证监会曾向 33 家持牌机构和注册机构发放牌照,其中,第 9 类 ( 资产管理 ) 和第 3、4 类 ( 就证券提供意见 ) 牌照分别占比 44% 及 36%。
严峻形势倒逼之下,港交所、香港政府、证监会、金管局等都开始积极求变,探索更多创新发展方式,密集出台改革政策。
安永香港资本巿场服务发言人赖云峰表示:" 近年来,香港与时具进,持续改善 IPO 制度,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新规有利于科技企业,如人工智能、智慧驾驶等行业企业;GEM 改革意在活化市场,引导部分有上市意向的公司提早登陆 GEM,吸引研发驱动的成长型公司;香港也在扩大互联互通机制及开拓国际市场上不断努力。尽管目前 IPO 活动较为疲弱,香港仍是全球重要的 IPO 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
预计明年下半年迎来大型 IPO 项目
市场是周期性的,港股潜在的 IPO 储备公司仍有不少。海通国际也复盘了历次美联储减息后的港股表现,表示加息结束后即使尚未降息,港股也大概率上涨。以上多重数据表明,香港券商的柳暗花明或许就在改革自救与等待市场好转之中。
德勤表示,香港新股市场受到美国密集加息、市场估值大削和市场流动性减低所打击,预计今年的全年表现将会为过去 20 年以来的低位。但随着明年中国内地经济逐步复苏,美国加息周期有望结束,港股估值将有所改善,明年香港将有 80 只新股,集资 1000 亿港元。
瑞银全球投资银行部副主席及亚洲企业客户部联席主管李镇国表示,预期美国最快明年首季开始减息,一旦息口回落、市场对内地经济增长恢复信心,新股市场在 2024 年中可望改善。目前已有多家大型企业部署上市,随市况转好和中国证监会报备流程顺畅后,明年新股量至少有 3 至 4 成增长,5 至 10 家大型 IPO 有望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