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周星驰也救不回这新片,欢迎阅读。
好消息,周星驰有新片啦,还是西游。
坏消息,画风突变——
再一看正片,烟熏妆,马脸,红毛 ……
确定是记忆里那位大圣?
但作为星爷老粉,Sir 觉得还是要亲自看看——
美猴王
The Monkey King
西游题材,中美合作。
除了周星驰监制,全套好莱坞班底,导演是执导过《盒子怪》的安东尼 · 斯塔基。
而在上线奈飞之后,中外网友评价一致,觉得无聊至极。
很烂吗?
倒也不。
在 Sir 看完后,它只是又一个卡在文化冲突中,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平庸之作。
甚至,如果拿掉西游的标签。
说不定口碑还能更好。
电影一开场就把 Sir 看愣了。
猴哥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双眼就开启红外线激光扫射,而且直逼天庭,甚至晃翻了玉帝的案台。
嗯 ……
这怎么不算是火眼金睛呢?
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这部《美猴王》里,充斥着对《西游》、猴哥的各项标签的西方式解读。
比如火眼金睛约等于镭射眼。
而金箍棒,就可以是 " 齐天大圣 " 的本体——
不仅能开口说话。
还能武力值 max。
猴哥还在苦哈哈地练习投射技能。
和其他妖怪打得难解难分时。
金箍棒直接出面解决问题。
猴哥有了它,同比史塔克穿战衣成了钢铁侠。
为什么把金箍棒写得如此重要?
因为整个故事主要 boss 就是——
金箍棒被抢了的东海龙王。
他为了夺回金箍棒,不断给猴哥使绊子。
总之给人一种,《西游记》只看了前三页的感觉。
而且,全程都进行了能让西方观众,尤其是西方儿童观众能理解的魔改:
比如猴哥的动机,一开始是找归属感:
看到别的小猴子有妈妈疼,自己就也想找个妈妈,找到族群和家人。
后来就是找成就感:
赶跑了花果山里的坏猫妖,得到了猴群们的喜爱。
但又被告知,你现在只是个蠢猴子,要神仙认可你才是美猴王。
而认可的方式,就是除妖。
帮村民除妖后要,想要的是,想要的是表彰会,大奖牌,还有礼花庆典。
还为此塑造了一个追随悟空的人类小女孩,小琳,作为观众的视角。
跟着猴哥完成它的 " 当神仙之路 "。
一起打妖怪,一起下地府改生死簿,一起上天庭闹蟠桃会。
以及最后的主题依然是:
懂得爱。
除了剧情上的简化。
还增加了很多趣味性改编——
比如龙王和玉帝的沟通是打电话,而玉帝热衷宴会,喜欢吃喝,在佛祖各种唯命是从。
比如龙王在兴奋之余,会高歌一曲。
总之,就是把这个东方故事,魔改成了外国小朋友也能看得开心的那种童话桥段。
甚至还因为周星驰的加成,还有了不少亮点——
比如打怪部分电影用了中国风 2D 水墨形式呈现,酷到爆。
以及典型的星爷元素。
铁线拳,包租婆,《少林足球》,《大话西游》……
这一切,也让这部动画处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冲着《西游》来的观众,可能会因为魔改而义愤填膺。
但冲着子供向好莱坞动画来的观众,电影中的魔改,又完全没有抓住原著精髓,搞出一个强行大圆满。
电影结尾。
猴哥不相信天庭和神仙们,发了疯想毁掉世界。
佛祖对它进行了惩罚。
惩罚的方式,是让他找到自己的路,并且回归了原著里的设定。
尤其是这句,他不是宇宙的中心。
——感觉像是家长对那些顽皮孩子的说教。
但,如果结合电影前边对猴哥的呈现。
就发现,它的那些愤怒,并非天定,而是人祸。
尤其是被小琳欺骗的这个设定,直接让已经把小琳当好朋友的猴哥,心态崩了。
可即便如此。
在最后被镇压后,刚刚还在埋怨小琳的猴哥,因为小琳两句认可的话,又轻易与对方完成了和解。
甚至贡献了全片情绪最高涨的一段对白:
可情感怎么转变的?
Sir 无法理解。
甚至连猴哥最后的结局(被压在山下),也更像是一种对原著的强行回归。
比起佛祖那句冠冕堂皇的 " 启迪 "。
猴哥更像是一种打不过的 " 服软 "。
所以电影结尾,说猴哥获得成长,在五百年后已经变得谦逊平静(实际上并没有,下一秒就兴致勃勃要出去打架)。
说明啥呢?
说明佛祖的所谓 " 启迪 ",除了把猴哥关了五百年,完全没有意义啊。
也难怪片中借了玉帝之口吐槽:
这也是 Sir 觉得它作为一部儿童作品,也不是能及格的原因。
它始终在原著与魔改中间来回取舍,进退失据。
让很多有趣的设计,都沦为了台词的说教。
元素都是尽可能的脸谱化:
所有的神仙几乎一副反派嘴脸外加一点美式幽默。
长辈级别的角色刻薄又死板。
猴哥自大又自私,还总爱惹乱子,像个反社会的不良少年。
而情节推进上的粗糙,也让很多地方没法细究。
举个例子。
开场的猴哥想获得认可没问题。
但让他选择去除妖的原因,不是想证明自己。
而是来自猴群中老猴子对他的嫉妒与怂恿。
明明他已经获得了猴群的认可,但老猴子却撺掇他去当神仙,才引出了后边的故事。
这种推进和设计,并不能展现原著中猴哥的 " 一身反骨 "。
只能说明他蠢啊。
ok,打住。
其实相对于这部《美猴王》的质量高低来说,Sir 更好奇的是:
为什么《西游》或者齐天大圣的形象,会吸引国内外创作者,孜孜不倦地去拍,去魔改。
往前追溯,从早年的《西游记》小说、话本、影视剧的火爆,到后边的日本漫画《龙珠》的流行,港片《大话西游》的传播,再到近些年国漫崛起,电影火热,甚至游戏也出现了《黑神话:悟空》之类的改编。
在很多西方人眼中,西游题材,已经几乎是中国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输出符号了。
甚至没有之一。
为什么?
因为这只猴子,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神话故事里的角色那么简单。
相比于那些指名道姓的人类角色。
这只猴子从出身,到经历,从自身的成长,到最后的结局,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可供解读,发挥,代入的空间。
不论是天庭的反抗者孙悟空。
还是斩断情丝,甘当条狗的至尊宝。
甚至。
在这部《美猴王》——一部子供向儿童动画电影里,作为不是那么正派的角色,依然呈现着来自原著的感染力:
而这份感染力,可能也是这部作品始终没有狠下心抛弃原著设定的原因。
所以,每一次看这类西游作品,这类执着于对孙悟空的改编的创作。
Sir 始终不忍心对他们过于苛责。
因为。
西游从来不只是西游。
猴子从来都不只是猴子。
它更像是一段属于每个人的旅途,充满着不甘,无奈,恐惧,怯懦。
每一次幻想大圣归来。
渴望的,也只是,希望有根金箍棒,属于自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攸月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