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谁掀翻了上汽的桌子?,欢迎阅读。
宾客散了,残局未拾。
上汽集团挣扎得很痛苦,有几个数据已经将苦意倾泻而出。
销量完成率,全年目标 600 万辆,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 207.2 万辆,完成三成左右。
毛利率,从 2019 年的 12.15% 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 9.67%,用李想的话来说,这个毛利率非常不及格。
产能利用率,从 2019 年的 87% 一路下滑至今年的 46%,产能利用率不到一半,就意味着销量利润跌跌不休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裁员。
" 因为员工每个月要达到标准工时,工资才会全额发放。" 但是,工厂放假的频次不在少数,据说因为被迫放假,工资不能全额发放,很多人才被造车新势力给挖走了。
这些是上汽集团如今的状态,一种挣扎中不可得的焦灼。
今年是陈虹掌舵上汽的第九年,手上握着的不再是一艘连赢 17 年的巨舰,而是被覆盖上了 " 式微 "" 自救 "" 不赚钱 "" 挣扎 " 这样暗淡底色的词汇。彼时,距离陈虹退休交棒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
守岗第九年,上汽突围在路上,陈虹显然不愿意带着这种遗憾卸任的,毕竟一手打造了上汽集团的高峰,开心热闹着宴宾客,时代的到来却一声不吭地推翻了他宴宾客的席桌,碟碟碗碗洒一地,宾客散了,残局未拾。
转型到达不了彼岸
桌子并不是突然被推翻的,只是被主动打价格战的上汽大众推出了门外。
从 ID.3 的降价开始,上汽大众以一己之力掀起了下半年的价格战,业内认为,这是上汽大众背后的上汽集团,承载的痛苦变大了。因为,过去有多辉煌,现在就有多痛苦。
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俞经民用 " 波澜壮阔的卷 " 形容上半年,这番波澜壮阔,少不了上汽集团各品牌的推波助澜。或是直接大幅降价,或是定价即是降价。" 卷的本质,是淘汰 "。
虽然,脚上已经带上脚镣,但是上汽集团这头大象仍旧不希望席地而坐。
" 上汽大众做出降价的决定难吗?销量上涨利润没有上涨,心里慌吗?" 成都车展时,俞经民回答这个问题,算得上坦率。" 难!吵架吵了两个月才做出这个决定。但是只要有销量,我们就不慌。"
话外之意很明确,上汽大众这么大的体量,不参与价格战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失去销量时,品牌才会真正受损伤 "。为了快速应对市场挑战、达成战略目标,保持体系战斗力,俞经民认为,短期哪怕牺牲一点利益也是必要的。
" 我们是燃油车的王者,在新能源赛道,我们至少要成为合资品牌的销冠。" 这是上汽大众承接的品牌刷新的使命。
ID.3 降价 3 万元之后,7 月销量突破万辆。嘴上说着 " 由不得自己不卷 " 的俞经民,说自己不慌。不过,上汽大众上半年的成绩,还不足以让俞经民有足够的底气说不慌。
上半年,上汽大众销量仅有 50.33 万辆,同比下滑 12.42%,净利润只有 5 亿元。对比一下取代上汽大众销量第一位置的比亚迪,上半年赚了 100 亿元,净利润超过上汽集团,首次位列第一。
一直是 " 利润奶牛 " 的上汽大众都不赚钱了,谁又能来当个提款机让飞凡有备无患地起飞,谁又能来当一个安稳的靠山让智己的命运被垂怜?飞凡与智己的局促,背后是上汽集团变革脚步的亦步亦趋,以及乏力。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 CEO 施文韬再次秘密来到中国,立 Flag 的样子,和 " 前 10 年从销售干到老板,挣了一家 4S 店,后十年维持这家店负债 4000 万元 " 的经销商,痛苦相交成一点。
这一点,叫做痛苦,上汽通用也感受颇深。
同样是当了多年后盾的上汽通用,也无力承担带飞智己和飞凡的责任,因为自身难保。今年 6 月,是上汽通用进入中国的第 26 个年头,原本应该喜悦的日子,却充斥着诸多伤感。
从 1997 年诞生到拿到 200 万辆销量的高峰,上汽通用跌跌撞撞走了 20 年。但是从 200 万辆高峰跌掉一半,5 年足够了。业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几年的上汽通用," 大厦将倾 "。
更为忧伤的是,一骑绝尘多年的别克 GL8,被活生生拽下神坛,被腾势 D9 打败了,单月销量被超过,也就意味着上汽通用最后一块高地被攻下。
通用掌舵人玛丽 · 博拉一边和投资人斗智斗勇,一边希望上汽通用能撑起她挽救通用危机的勃勃野心,为了表现出让通用成为电动车市场领导者的绝对信心,她在采访中喊话," 我们不会把领导地位让给任何人 "。
奈何,如今的上汽通用在变革的找寻中丢掉了原来锐意进取的样子。通用领导者的地位,谁来立?
除了双君一宝,别克有什么新车,雪佛兰在卖什么?很多消费者不清楚。那么,又有多少人不加思索,能直接叫出凯迪拉克首款来自奥特能平台的电动车叫 " 锐歌 "?
上半年上汽通用销量为 412826 辆,同比下跌 11.8%,完成了目标的 30%,创下新低。报端媒体用 " 大溃败 " 来阐述上汽通用的惨,不过这和当了多年上汽通用总经理的王永清没关系了,他被换掉了。
70 后的庄菁雄从 60 后的王永清手中接过的上汽通用,已经形成了一个难解的局。销量守不住,价格守不住,转型也到不了彼岸。
重提 " 活着 "
李想曾说,效率是理想汽车的优势。身处红海的车企,应该对成本和销量更敏感。
这些原本是上汽集团信手拈来的话题,现在轮到别人来教。当然,愿意听李老师讲课的人不少,李老师也愿意教,教完李斌何小鹏毛利率,再来教传统车企搞成本,搞效率。
降本增效一直是传统车企的必修课,但是,现在上汽集团没有太多有效的手段进行降本增效," 现在就搞放假,停工就不发钱了 ",即便如此 70% 的员工还是不愿意从上汽离职," 因为没地方可去 "。
随着组装中国第一辆桑塔纳的工厂关停,属于上汽集团的时代翻页了。第一工厂关停之后,在上海安亭的第二和第三工厂启动合班,即从两班合并为一班。
资本市场认为,上汽集团大部分的利润,都源于大众和通用。当这两头大象都被迫席地而坐的时候,需要供血的乘用车品牌,转圜的余地也所剩无几。
近一年,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裁员的传闻,屡见不鲜。甚至有员工发帖抱怨说," 同事们大都重新修改好了简历,准备迎接市场的洗礼了 ",后来经过洗礼之后,又无奈写下," 活着,就是最好的指望 ",因为无处可去,所以离不开。
曾主管上汽乘用车业务的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在 2019 年就不断重复活着的话题。" 市场非常严峻了,我们要先‘活下来’,‘活下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如今,上汽乘用车再次重提 " 活着 "。
活下来的都是英雄,被淘汰的只能成为历史。王晓秋曾希望上汽要去做英雄,而不要去做历史。不过,曾经风生水起的荣威与名爵,做英雄的路,有些模糊了。
从第三代 RX5 上市之后,许久不见动静的荣威终于拿出来一款中高级纯电轿车,D7 作为 "D 家族 " 的开篇之作,背负着荣威加速新能源落地的重任。未来三年,荣威将以 D7 为起点,持续投放 8 款新车。
只是,市场并未给载着野心而来的荣威 D7 一个友好的见面礼,荣威上半年的销量就两个字," 腰斩 "。在荣威的销量构成中,荣威 RX5 占着较高的份额,也是品牌的走量车型。但是,荣威 RX5 的单月销量仅有 5000 辆。
于是业内说," 开启互联网汽车的荣威 RX5,最终败给了时势 "。其实,也是败给了自己。燃油车接连下跌,新能源毫无起色,荣威的牌面看不出如何解。
名爵早已经看出来国内市场立足之难,所以早早就打着 " 走出去 " 的旗号,去开拓海外市场。所幸海外市场挣回一些面子。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秘书长西格丽德 · 德弗里斯表示:" 中国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市场,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欧洲工业的面貌。" 去年在欧洲市场增速仅次于特斯拉的名爵,成为上汽乘用车板块为数不多的亮色。
在上汽集团的年报 " 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 里,屡屡出现 " 发力新赛道 " 五个字,主要是指新能源汽车和海外市场两大板块。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这两年支撑起上汽新能源赛道的,是上汽通用五菱 MINIEV,这是上汽体系内唯一称得上 " 新能源爆款 " 的车型。2022 年数据显示,上汽新能源销量突破百万,约占集团总销量的 20%,仅五菱宏光 MINI EV 的销量就达 55.4 万辆,占据半壁江山。
销量苟住了,问题是平均售价不到 5 万元的五菱宏光 MINI EV,无法帮助庞大的上汽集团撑住场面。
撑场面的还是要靠智己与飞凡。
怎么烧出一桌好菜
2019 年,说着 " 活着 " 话题的王晓秋,对上汽未来布局打了一个比喻。他说," 一个缺少经验的年轻厨师做一个冷盘、一个菜品或许还可以,但很难烧出一桌好菜。不过,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相信这个厨师一定能烹调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好菜 "。
彼时,他即将督阵 "1 号工程 ",也就是智己汽车。王晓秋常用这句话比喻等得起、且必须等," 造车也是这个道理 "。
上汽集团将转型的筹码压在智己汽车和飞凡品牌上,王晓秋所说的色香味俱全的好菜,必须摆在这两个品牌的桌子上。
集上汽、阿里巴巴和张江高科三大集团背书,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智己,从诞生到现在推出了三款车型,智己 L7、LS7、LS6。目前,前两款车型的销量并未达到预期,于是在智己 LS6 发布会上,智己联席 CEO 刘涛立下一个目标," 智己 LS6 目标销量,是 LS7 的 3 倍以上 "。
智己 LS6 预售价区间为 23 万 -30 万元,刘涛说为了达成这一 " 平衡点 ",智己做了很多 " 降本 " 工作,为的就是求量。不过,有人觉得,和李想、余承东有相似之处的刘涛,应该也听了李老师的效率课。
智己 LS6 与智己 LS7 同属中大型车级别,但是承担的任务不同,一个走销量,一个打品牌。
刘涛的这个说辞,并不能抹掉业内对两款车型价格重叠的质疑,因为智己 LS7 打品牌的言外之意,就是销量不达预期。被寄予厚望的上汽 " 一号工程 ",未能帮助上汽集团站稳脚跟。
" 我觉得不能单纯看销量,最好多方面来判断品牌的含金量,不要以短期论英雄。"
刘涛多次强调,用多方面来判断品牌的含金量,这句话放在盛世之时一点错都没有,但是放在下行之时,就不如俞经民来得实际," 没有销量,品牌才会真的受伤 "。
2023 年智己年销量目标 4.5 万辆,上半年累计销量为 9790 辆,仅完成销量的 21.7%。销量承压下,智己主打的 " 智驾 " 科技底牌,略显无力。
一旦,智己不能大步向前,就要堵住飞凡的步伐。堵在荣威转型之路上的飞凡,也有着 " 堵着不走 " 的既视感。
数据显示,今年 7 月飞凡销量为 2060 辆,1-7 月累计销量是 11830 辆,含着 " 金汤匙 "、对标特斯拉、承载着上汽集团中高端新能源梦想的飞凡,无法和一众造车新势力在销量榜单打擂。
其实,飞凡的诞生,并不如智己来得引人注目,可以说命运多舛。先后经历了荣威 MARVEL 系列、R 品牌的更名,后来几乎没有了存在感,直到更名飞凡之后,才算 " 名正言顺 "。
在业内认为飞凡 F7 能够成为飞凡的 " 翻身之作 " 之时,智己 LS6 的预售价格直接覆盖了飞凡 F7 的价格区间,让这款有着 " 卷王 " 之称的车型,在 7 月销量跌至千辆之时,不得不再次 " 卷价格 ",又降了两三万元。
能不能卷出上汽大众 ID.3 一样的效果,有难度。
目前,飞凡打出的错位竞争的旗号并没有让 F7 成功飞起来," 飞凡 F7 在 2023 年的销量要超越蔚来 ET5" 也停留在口号上。超越蔚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赶,飞凡也一直在努力寻找破圈的办法。
但是,很难。
就像当惯了老大的上汽集团,如今也未能找到 " 烧出好菜 " 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