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开启港股IPO背后,地平线坐拥顶级的软硬协同与大规模量产能力,欢迎阅读。
当下,智能驾驶的竞争正在从 " 技术、产品 " 的竞争,逐渐转移到 " 成本、体验 " 当中来。
今年 3 月 3 日,小鹏汽车官宣小鹏 G6 全系车型限时立减 2 万元,优惠后的起售价为 18.99 万元,标配 NOA 进入 20 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4 月 1 日,比亚迪旗下腾势 N7 推出新车型,起售价 23.98 万元,在大幅降价的同时,最低配车型就开始标配 NOA,基于英伟达 Orin-N 的 DiPilot 100(顶配为 DiPilot 300);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 1-2 月,NOA 标配新车交付均价继续下探,从去年的 35.91 万元降至 33.79 万元。
发生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用户对高阶智驾的认可正逐渐转化成购买力,城区 NOA 成为行业内卷的新焦点;另一方面,则是行车和泊车共用同一个網域控制器,实现传感器深度复用、计算资源共享的行泊一体方案迎来爆发,并成为考验各家自动驾驶综合能力的标尺。所以,尽管表象不同,但本质就是智能驾驶正在回归量产,向智驾平权和价值兑付迈进。
拿刚上市的小米 SU7 举例,售价 21.59 万元的标准版车型采用英伟达 Orin N 智驾方案,算力仅为 84TOPS,这套方案也在腾势 N7 智驾版上有所应用,而小米则是在该平台上,标配高速 NOA、一键代客泊车以及智能泊车辅助等功能;但在和直接竞品极氪 007(标配英伟达 Orin X,算力 254TOPS)的较量中,后者能做到覆盖智能泊车、高速与城市 NOA 的全部场景,相比之下小米 SU7 显然就还不够 " 卷 "。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车企卷价格,想把高阶智驾功能向下普及,压力自然就会传导至上游供应商,而如何降本增效则将是智能化赛道无法回避的关键词。这其中,除了保障车型的销量规模以外,各玩家软硬协同的能力、规模化量产的能力都将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高阶智驾方案价格战升温
2024 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期间,多家智驾企业就曾亮出自家智能驾驶产品的降本方案。其中,大疆车载发布的成行平台,宣称要在 "7V+32TOPS" 的基础上,推出 "7V+100TOPS" 和 "10V+100TOPS" 两个配置,最低只要 7000 元便可实现城区 NOA 功能,大疆车载负责人表示:该方案有望让 15 万元级别的乘用车都拥有在全国能开的城市领航功能,加速高阶智能驾驶的全面标配。
百度则发布了 Apollo 纯视觉高级别辅助驾驶产品,它在百度 Apollo Lite 基础上,采用 4D BEV Transformer 全新更新的第二代纯视觉感知系统,同时配合占用网络 OCC 技术,对静态环境做端到端实时重建,获取比激光雷达点云分辨率更高的三维结构信息,因此实现对激光雷达的替代。
另外,国内头部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除了宣布即将推出的智驾计算方案征程 6 系列(征程 6 覆盖高端、中端以及前视一体机市场),还将通过高阶智驾模範间来打造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一套 " 优雅不怂,从容笃定 " 的拟人化系统。本质上,地平线的这套高阶智驾模範间是通过算法优化和释放软硬结合的极致效能,来提升自动驾驶系统拟人化,而最终的评判标准则是场景通过率、通勤效率以及行为拟人。
同时,这一系列高端配置在消费端能否起量,行业降本增效内卷之下,纯视觉还是多传感器?上不上激光雷达?去不去高精地图?诸如此类的技术单点争论逐渐降温,智能驾驶产品最终也要转向 " 规模化量产 " 的考量。一时间,行业开始部署 " 轻量级 " 供应方案,简化智驾产品、去感知硬體、选配高精地图、使用高性价比计算平台等等,卷起了 " 既要又要 " 的性价比方案——既要高阶,也要成本。
不论是軟體算法提供商还是硬體计算方案提供商,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这几年呈现出一个明显趋势——单点的算法突破或者是算力性能的突破都不是高阶智驾的关键,两者如何充分协同让系统效能达到天花板,并能够顺应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实现系统的大规模量产普及才是关键。可以看到,英伟达、Momenta 等企业都在面向软硬结合全栈技术能力,去补齐自己过往欠缺的部分。关于高阶智驾如何向上突破,以及如何向下流淌,行业正在逐步形成共识,即软硬协同 + 大规模量产能力为高阶智驾的破题关键。
软硬协同 + 规模化量产能力是关键
据高工汽车研究院测算,到 2025 年,国内 ADAS 的市场渗透率将超过 76.4%,届时 L2 渗透率将超 45%,而 L3 以及 L4/L5 的渗透率分别有望达到 8% 和 1%。
所以,现在大家开始把重点放在了主流的 L1~L2/L2+ 市场。智能驾驶系统供应商若要在此主流市场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是否具备全栈自研的能力,是否能够基于标准化的产品平台,给出多元化的产品方案将是其核心竞争力。
这方面,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的确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具备软硬一体,且拥有成熟全栈布局智驾軟體能力的玩家。不仅如此,地平线的征程产品出货量已经达到 500 万片,实现了业界最大规模的量产成绩。3 月 26 日,地平线也公布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启港股 IPO,招股书也呈现出非常亮眼的业务增长、营收以及毛利率表现。而这与地平线的企业战略与产品技术布局思路密不可分。
我们知道,目前以城区 NOA 为代表的高阶智能驾驶需要面临复杂嵌入式超级计算机系统技术和极致工程能力的双重挑战,而地平线从传统目标框 OCC,从数据融合到 BEC 融合,再到 Transformer 与端到端系统,地平线逐渐构建了高阶软硬结合的全栈技术能力,且独有的前瞻算法、硬體计算设施、工程化量产的 " 跨三網域 " 能力可高效支撑高阶智驾系统实现又快又好的量产,且能够满足未来 3~5 年的智能驾驶发展需求。
余凯谈到:" 什么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下一代的自动驾驶系统,我们通过三个维度来看,第一个维度是叫标准的场景通过率;第二个是通勤效率,第三个是行为拟人,即行为方面让人觉得舒服,让人觉得是拟人的。所以,我们提出来叫 " 优雅不怂、从容笃定 " 的拟人化的系统,实际上就是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要追求的目标。"
同时,从地平线角度讲,从 SoC 到作業系統,会在它的 " 杀手级 " 的应用,也就是高阶的自动驾驶,地平线会打造模範间。而所谓模範间就是地平线会打造全栈的軟體方案,并且让该軟體方案在一些关键的车型上面量产落地,这样的话地平线可以让大量的 Tier1 的合作伙伴受到有利的支持,让他们在量产的时候覆盖更多的车型,复制到更多的车型的时候,整个交付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显然,迈向高阶智驾,对于实力弱一些的主机厂而言搞全栈自研风险太大,但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尽可能深入地参与进来。对于不擅长或搞不定的部分,他们会找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寻求帮助,比如,自己负责部分上层应用算法开发,其余部分交给供应商去完成。在供应商选择上,他们倾向于找在合作领網域实力比较强,并且合作心态也比较开放的供应商。所以,这往往就要求智驾供应商具备软硬體协同的能力、规模化量产的能力以及构建开放产业生态圈的能力。
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趋势判断,还是当前面临的技术困境,地平线在智驾计算方案、作業系統基础之上全栈布局智驾軟體能力,不仅是明智之举,也是高阶智驾迈向规模化量产的必经之路。
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让智能驾驶系统体验更拟人、更像老司机,这实非一日之功可达成。同时如何让城区 NOA 从可用到好用,国内的汽车高阶智能驾驶之路也才刚刚走向轉捩點,作为智驾科技的头部供应商,地平线通过软硬结合的全栈技术能力布局已然占据了先机,而开启港股 IPO 也将为其站稳风口提供更强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