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赵本山啊,你大爷还是你大爷,欢迎阅读。
一直处于半隐退状态的赵本山,拍新剧了。
剧名《鹊刀门传奇》,武侠题材,情景喜剧。
上半年《漫长的季节》播出的时候,就有网友喊出了 " 东北文艺复兴 " 的口号,没想到,前脚范厨师刚打了个响指吹起了小喇叭,后脚大忽悠就和赵家班带着满满的诚意扑面而来了。
和过往演员阵容以赵家班为主体的很多电视剧不同,《鹊刀门传奇》最大的亮点,莫过于赵本山不是客串,不是配角,而是领衔主演。
作为绝对男一号,赵本山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这让我这种日常重温春晚小品下饭的本山老粉一次看了个够,有种和老朋友久别重逢的喜悦。
剧集的评分也很快涨起来了。
目前豆瓣 8.1,这个分数可不算低了。
肯定有还没看这部剧的观众要问了,是否真配得上这个分数?它真的好看吗?确实好笑吗?
我这几天断断续续地看了十集, 私以为,《鹊刀门传奇》可能达不到 8 分的水准,但绝对在及格线之上,你要问能不能看,我肯定会回答能看。
一部喜剧是否好笑,因人而异,要对此做出评价,其实是蛮主观的事情。就我个人而言,《鹊刀门传奇》中的很多喜剧桥段都是有效的,虽然也有地方让我觉得有些尴尬,有些梗挺老套甚至过时,但它时不时地就能成功地逗笑我。
这部剧的评分现在高达 8.1,讨论度也越来越高,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些问题。
首先,当然是这部剧本身质量不差,有获得高口碑的底子。
第二,则是《鹊刀门传奇》勾起了一种大众情绪,看到久违的赵本山之后,大家就怀念起昔日的小品王了,进而我们便展开了一场大型的缅怀,缅怀的是那个春晚还能造梗的时代,缅怀的是那个互联网时代之前的电视时代。
另外,当我们看到《鹊刀门传奇》的时候,会惊讶地意识到,好像情景喜剧这四个字已经变得格外遥远。我们很久没看到一部足够出彩的国产情景喜剧了,《武林外传》已经是十七年前的剧了,连《龙门镖局》都已经过去了十年。
终于又出现了一部情景喜剧,质量不差,还是武侠题材,更是由赵本山主演,怎会不让观众流下时代的眼泪并且激情打出高分呢?
当然,我们还是先聊剧集本身,再说情怀。
质量不差,有设计也有笑点,但很难成为经典。这是我对《鹊刀门传奇》的观感。
一部情景喜剧要想成为经典,需要什么?
天才编剧和天才演员缺一不可。
拿我心目中的经典《我爱我家》和《武林外传》举例。
《我爱我家》有梁左,《武林外传》有宁财神,这是天才编剧,后者可能比前者略逊一筹。
《我爱我家》有文兴宇宋丹丹,《武林外传》有闫妮沙溢姚晨,这都是天才演员,虽然后面这几位可能比前面那两位要差一个级别。
天才编剧太难得。
梁左斯人已逝,宁财神则不够自爱,一不小心,国产情景喜剧编剧,还真就后继无人了。
当然,没有天才编剧,只有天才演员也行,但人家当年《我爱我家》和《武林外传》都是既有天才编剧又有天才演员的,所以只有天才演员的剧,自然就会差一口气。
《鹊刀门传奇》就是如此。
虽然编剧水平一般,但人家有大师级的演员。
小品王只需要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抖搂一点点,都足够让许多观众捧腹。
赵本山不但表演是宗师级的炉火纯青自然而然,对喜剧的原理也有最根本的理解。
《鹊刀门传奇》里的大多数笑点,用的套路都并不新鲜,你甚至可以说它老套,毕竟,很多活儿都是赵本山当年在小品舞台上展示过的。
比如设定。《鹊刀门传奇》的核心设定,是身份互换。
赵本山一人分饰两角,一对双胞胎兄弟,他是厨子哥哥西门长在,也是掌门弟弟西门长海,两个人一个普普通通一个精通武功,一个性格闲散恬淡一个心思细腻深沉。
剧集一开始,西门长海就让哥哥西门长在假扮自己入主鹊刀门,厨子成了大侠,老光棍变成了大掌门,搞笑的桥段自然接踵而来。
熟悉赵本山小品的观众,立马就会感到亲切。
这不和《送水工》里的设定一样,赵本山又要当一次 " 赝品 " 吗?
在喜剧里,这种手法利用错位和反差来制造喜剧效果的手段也非常常见。
前几集里,《鹊刀门传奇》很多逗笑我的地方,用的都是同样的办法。
比如西门长在一到鹊刀门就张罗着要给自己相亲(梦回赵老蔫时代),等到菜花婆婆绑架了鹊刀门的两个弟子,上门索要赎金,他便误以为对方是来相亲,人家问他还打算不打算要孩子,他回答他太想要孩子了,人家张嘴就要五百两银子,他还表示感情比什么都重要,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跨服对话,瞬间就把我逗笑了。
再比如剧中对反差感的使用。除了扮成杨过的赵德柱一度让我捧腹,意外返老还童的西门长在更是承包了我一天的笑点。在那一集里,西门长在练功变成了小孩,刚好被人贩子拐卖,被宋小宝饰演的高大毛收养,高大毛夫妻将青春版西门长在视若珍宝,晚上三人同床共枕,高大毛这才发现小朋友变成了老大爷。
用语言叙述喜剧桥段,是世界上最蠢最无意义的事情,这些桥段到底有多好笑,还是自己看了才会明白。
至于谐音梗,那更是处处可见,算是东北喜剧人的传统艺能了。什么把 " 中计了 " 听成 " 种地了 ",给鹦鹉起名叫喜瑞,等等等等,都是信手拈来。
什么错位啊谐音啊,谁都会用,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怎么用恰到好处。
赵本山知道分寸。同样的活儿,让徒弟们使出来和他自己来用,就已经差着意思了,你看网上那个流传很广的花絮,赵本山指导徒弟如何利用踩空凳子来制造笑点,就那么简单的一个动作,赵本山的表演就是能逗笑观众,这是天赋,也是经验。
光是 " 知道分寸 " 这一点,就是很多国产喜剧人一辈子都搞不明白的事情。
可惜,只有赵本山这个天才演员撑场,只是靠着天赋和经验来做情景喜剧,《鹊刀门传奇》终究还是糙了一些,小品感太强,同样的套路用的太多,很多地方不是因为太俗了而尴尬,而是真的有些太过时了。
如果能给赵本山配一个梁左或宁财神打磨剧本,那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但在这个 " 情景喜剧盐碱地时代 ",能看到《鹊刀门传奇》这样的剧,已经让我觉得非常难得了。
很多时候,它都让我有种梦回当年的错觉。
公孙丽蓉一句哎嗨,就让我又穿越回了《红高粱模特队》,想起了小品舞台上的那个赵本山。
不得不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赵本山年纪大了,但拍起喜剧,还是当年的一招一式,一代宗师,功力仍在。
很多人看《鹊刀门传奇》,会发现,这部剧有许多讽刺现实的地方,一会儿讽刺假武林高手作秀卖艺,一会儿讽刺资本后台操纵选秀,它吐槽流量炒作,也吐槽偶像崇拜。
赵本山一直如此。
他的喜剧一直都挺高级的。
《牛大叔提干》、《拜年》等作品,都是利用戏剧冲突讽刺社会从而制造笑点,而非简单地用俏皮话诱使观众发笑。
《牛大叔提干》里关于 " 扯蛋 " 的双关,意味深长。《拜年》中范伟饰演的乡长身份的反转,也堪称妙笔。
过了这一阶段,赵本山的讽刺更加自然,搞笑功底也愈显成熟。
歌颂主旋律,他能拿出《钟点工》、《昨天今天明天》这些毫不浮夸的好作品。
别的諧星动辄 " 三句半 ",站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
赵本山从不这样做,他只需要讲述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说一个一辈子就指着活的笑话就可以让全场观众疯狂鼓掌。
他能用小品精准地描摹时代,《昨天今天明天》,这样一个短短的小品,竟在欢笑中流露出了厚重的史诗感,从薅社会主义羊毛到饭已 ok 下来咪西,时代变迁,沧桑尽显。
处理社会题材,他又能以《卖拐》、《卖车》这样的作品在笑声中讽刺诈骗。
我们现在看《鹊刀门传奇》,或许也是在找寻那些属于赵本山的记忆碎片。
他当年演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很多人觉得违和,现在想想,却是再合适不过。
喜剧行业里,赵本山当然是一代宗师。
哪怕已经处于半隐退状态,再次出手,只需要用五成功力,也依然能够为国产情景喜剧挽尊。
但一代人终会老去,年轻人又有谁真的能接班呢?
赵本山之后,什么时候能有下一个赵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