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SHEIN高速成长背后暗藏“二选一”?,欢迎阅读。
文 | 港股研究社
作者 | 半夏
2023 年刚刚翻页,梳理过去一年的得失,一些公司堪称天然的 " 话题制造机 "。
比如 SHEIN,这个原本神秘的快时尚跨境电商在 2023 年一度大出 " 风头 ":数百亿美元高额估值冲击上市,有望刷新年度 IPO 纪录;又遭美国官方势力精准狙击,称其业务可能涉及多方面违规;与此同时,背靠中国供应链崛起,却被曝为上市悄然离境转移控制权。到了年末,国内另一跨境电商新秀 Temu 的百页诉状,更让SHEIN 一时间暴露诸多问题,甚至强迫商家 " 二选一 ",业内一时哗然。
SHEIN 对此的回复是,Temu" 颠倒黑白、贼喊捉贼 "。但从众多公开新闻可以看到,SHEIN 的问题和麻烦确实不少。至少,知识产权这个问题,SHEIN 很难避开。
SHEIN," 风头 " 和风波一体
SHEIN 在 2023 年的话题度已然拉满,原因可能是它的巨额估值,和为了兑现估值进行的一系列 " 骚操作 "。但要细数这些事情的根源,还是它把小单快反模式做到极限,带来了以 " 快 " 制胜的商业模式。
(图源:中泰证券)
比如,中泰证券就在研报中统计,Zara 每年上新新品 12000 件,但 SHEIN 一周时间就能产出这个数量多几倍的新款。因为后者采用小批量生产一百件进行销售试验,市场反应好再扩大生产的模式。
借着这个优势,SHEIN 在去年屡传冲击美股上市,估值超过 660 亿美元。但从经历来看,SHEIN 每次上市消息都没能成真。而在上市消息背后,来自设计师和同行业品牌的起诉更让 SHEIN 陷入舆论风波。
这种形象上的对立究竟如何产生?从 SHEIN 以快为亮点的模式中,我们能看出一些端倪。
SHEIN 小单快反的具体表现是设计 - 生产 - 上架 - 流转这个服装业常规周期被高度压缩,一周内完成一个完整的销售试验。所以,这个模式有一个前置条件:设计时间无限挤压,以最快速度满足上新测试的需求。相比之下,设计的原创性等因素并不会被首先考虑。
对此,SHEIN 曾有一个公开消息,可以作为它关注设计环节的佐证。今年 1 月,SHEIN 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 设计师赋能项目 ",宣称要给全球 3000 名设计师提供支持。但是,3000 名设计师设计两万多款原创作品可能要两年,而 SHEIN 不到一周时间就会把这些原创设计消耗一空,变成小单快反市场实验的素材。当原创设计这种极度需要时间沉淀的产物变成一种 " 快消品 ",要长期保证原创的可持续性,恐怕靠一点补贴根本无法如愿。
(图源:SHEIN 微信公众号)
中金公司的研报曾提及,SHEIN 女士品类每日上新能超过 2000 款甚至 4000 款。那么,一旦其原创设计供应不上,如何满足终端高压的需求?
SHEIN 为此形成了三种设计来源模式:自有买手团队、自有设计团队和上游供应商团队。但在这种有意识的分割下,我们看到了 SHEIN 在面对知识产权诉讼时的一种现象:2023 年 7 月 25 日,全球快时尚巨头 H&M 在香港起诉 SHEIN 侵犯版权和商标,SHEIN 反手摆脱责任:侵权产品和影像都是商家提供的。
这是否属于 " 甩锅 ",需要法院的审理判决。不过,在 Temu 这次起诉披露的信息中,确实出现了商家应有的权利被剥夺的现象。
要产权,不要霸权
Temu 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提交的长达 100 页的檔案中,披露了 SHEIN 强迫数千家供应商签署版权删除合同、要求商家签署独家交易協定、阻止并恐吓供应商接触 Temu 等不合规的行为。
在外界常规印象中,SHEIN 遇到的侵权诉讼大多来自时尚行业的同行,比如澳洲泳装品牌 Tribe Tropical、美国牛仔裤制造商 Levi Strau、H&M、Zara 等等,这还勉强可以视为商业上的不良竞争。但是,2022 年 8 月下旬,SHEIN 通过修改商家侧的经营協定,对排他性做出了强制规定,商家需要转让产品相关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知识产权,以独家形式给 SHEIN。
(图源:媒体报道)
这样做的影响是,针对那些由商家提供原始设计的 ODM 模式订单,SHEIN 原本会在新款下单后通过和商家的数次沟通修改做出成品,但到这个节点,产品的知识产权已不再属于商家,而是转移给 SHEIN。让商家不安的是,一旦这些产品面临侵权诉讼,SHEIN 又反称其来源是商家,所以撇开了自身风险。
并且,由于独家许可的存在,商家在短时间内将没有权利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二次使用,相当于只能给 SHEIN" 打工 "。这样一来,商家一旦进入这个生态循环,除非完全另立门户,否则将很难脱身寻求生意的更多可能性。触电新闻甚至在报道中援引诉讼檔案指出,SHEIN 曾以配合内部反腐或商讨合作等名头,将一商家关在其办公室内长达十小时,要求其遵守 SHEIN 的知识产权条款。
显然,商家对此没有选择权。原本以为出卖的是创造劳动和产业资源,没想到却出售了自身独立生存的 " 灵魂 ",难怪会积攒了较多的诉讼证据。
实际上,在 2023 年夏天遭到 H&M 起诉的同时,美国也有三名独立设计师克里斯塔 · 佩里 (Krista Perry)、拉里萨 · 马丁内斯 (Larissa Martinez) 和杰伊 · 巴伦 (Jay Baron)在加州起诉 SHEIN 侵犯版权和违反《反敲诈勒索及腐败组织法案》。
对内让商家不得不选择独家为 SHEIN 服务,对外则因侵权诉讼不断。SHEIN 这把 " 快 " 刀,也许积攒了太多剑走偏锋的负面影响。
诚然,快时尚这种商业模式离不开批量产出不同的设计。但如果用错了手段,就注定会在拿到一部分商业成果的同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时尚是个永续行业,唯有真正加大原创设计投入,让整个生态形成良性循环,让所有商家和创作者公平受益,才能真正产出不灭的价值。只追求 " 快 " 的 SHEIN,应该把这些因素重视起来了。
10 万投资者都在看的公众号,点击关注华尔街大事件,探索美股投资机会
听说好看的人都点赞了 ~~